重庆市璧山区来凤鱼与来凤驿,两者的前身是王来镇,历史真丰富

巧云聊旅游 2025-04-11 20:36:42

来凤鱼和来凤驿,鱼和驿国语音相似,一度以为是民间口误流传下来,后来得知来凤鱼是一道江湖菜,来凤驿是个地方,两者唯有联系的就是来凤鱼产自来凤驿而得名来凤鱼。来凤鱼产自来凤驿而得名,而来凤驿的得名和来凤驿的前身王来镇却有着深厚的历史故事,本文就用肤浅的认知书写一下来凤驿。

来凤驿的前身是王来镇,王来镇是蜀汉时期刘备来过此地短些,民间传说是解手。刘备或许是三国帝王中比较软弱的一个,不可否认却是三国中汉室血脉最纯的一个,称刘备为王不为过,刘备解手的地方起名王来,也就是大王来过此地的意思。古代设置的镇并非是行政单位而是军事单位,直至今日来凤驿还驻有某某部队,足见来凤驿的战略地位多么的重要。

南宋末期蒙古铁骑进入巴蜀,王来镇则成为蒙古铁骑的军事重镇,蒙古大将铁穆耳进驻王来镇。进驻王来镇期间偶遇靓丽女子,此女子楚楚动人、身材多姿、窈窕婀娜只把铁穆耳灵魂勾走。铁穆耳毕竟是个大王,心想之女想要都是手拿把掐的事,便命手下将女子带回帐中,战事结束带回京城当皇妃。

女子是性情中人,脾气柔和但内心刚烈,且心有所属而不从,最后自杀表以抗拒,铁穆耳得知女子自杀心痛欲绝。铁穆耳后来成为元朝第二代皇帝,对在王来镇偶遇的女子念念不忘,后宫佳丽三千亦不如王来镇偶遇的女子,便下诏追封女子为贵妃。古代皇帝妻称为凤,王来镇便改为来凤镇。女子经常来井边打水的地方其名为“一天门”,一天门这地方当地村民还在口传,至于这口井还在不在就不知道了。

进入明朝后随着成都与重庆之间来往密切,道路交通亦不断升级,来凤镇作为成都至重庆之间的必经之地,来凤镇作为军事重地的同时亦转换为官道驿站,来凤镇亦改为来凤驿。明朝嘉靖年间随着军事重镇的迁移,来凤驿则从军事驿站转变为商驿。成都至重庆的官道简称为成渝官道,现代称为成渝古道,而来凤驿则是成渝古道上最大的商驿之一。

马帮、商贾、官差、赶考人、过路人等不同角色的人群经过或者留宿,使得来凤驿走向巅峰,鼎盛时期的来凤驿与龙泉驿、双凤驿、白市驿并称为“四大名驿”。明朝时期来凤驿的繁华程度一度可跟璧山县县城有一拼,只是明朝末期的动乱和张献忠的“屠川”政策让繁华近300年的来凤驿跌入低谷,明末清初的来凤驿几乎是一座死城。

清朝初期,特别是康熙年间实行的“湖广填川”政策让来凤驿吃到了外来人口的红利而逐步复苏,特别是乾隆时期扩建成渝古道,让成渝古道成为清代的高速公路,来凤驿亦成为成渝古道上最繁荣的商驿之一。店铺林立、茶馆成排,特别是餐馆,几乎是开铺食客爆满,而食客爆满的原因是来凤驿上有一家餐馆烧的鱼非常的好吃,不管是食客、商客还是官差路过都点这家餐馆的烧鱼。

鱼是来自来凤而称为来凤鱼,来凤毕竟是璧山乃至重庆的“鱼米之乡”,对于鱼的各种烹饪技巧都耳熟能详,甚至是手拿把掐,但能让人吃过后回味无穷的则是填川的外来厨师。清朝康熙年间,一群填川先辈到来凤落业并带来先进的种田和养鱼技术,随之带来的就是原籍的烹鱼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填川先民融入当地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烹鱼手法亦不断接近当地口味,来凤鱼则在清朝同治年间盛行于成渝古道上。

来凤驿南来北往的人多,而吃过来凤鱼的人沿着成渝古道上一传十十传百,最后盛名于整个川渝地区。来凤鱼的烹饪手法起初融合了闽、粤、湘、鄂等菜系的风味,经过不断调试和尝试而逐步融入当地风味而成为地地道道的川菜。抗战时期重庆是陪都,全国各地的政客和商客都慕名而来,为的就是尝一口来凤鱼,即便吃不上来闻一下味儿都觉得非常的荣幸。抗战时期的来凤鱼享誉全国,重庆成为直辖市后于四川分家,来凤鱼是川菜还是渝菜都没有准确的说法。来凤鱼不管是川菜还是渝菜,不可否认的是食客来自五湖四海而称之为江湖菜,辣子鸡、芋儿鸡、太安鱼、邮亭鲫鱼等江湖菜的烹制手法都源自来凤鱼,来凤鱼被称为江湖菜鼻祖亦不为过。

来凤鱼出自来凤,据说隔壁还有丁家兔,两者在璧山都不分上下,成为璧山美食名片,个人感觉还是来凤鱼吃得相对较安逸些。王来镇、来凤镇古代是军事单位,来凤驿则是商驿,民国时期来凤驿裁撤改为来凤镇,解放后改为来凤乡,而且还是璧山县第六区的区公所所在地,后来并入青杠真有点不可思议,好在2010年来凤从青杠出来设来凤街道。青杠街道析出来凤,可能是青杠消化不了来凤,毕竟是第六区区公所,而且还是上千年的历史名镇,青杠吃不下来凤驿那是理所当然的了。本文纯属茶后文,就当没有水平的吹夸夸,谢谢阅读。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