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放着匈奴不打,而是不远万里,派李广利去攻打远在中亚的大宛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让汉武帝做出这个决定呢?

公元104年初,在西域大宛国的首都贵山城,汉武帝命人带着一匹纯金打造的战马和20万两金去大宛国买汗血宝马。
但是大宛国王毋寡心里很清楚,汗血宝马是个好东西,汉朝人想要,匈奴人也想要。
而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汉朝人远在天边,而匈奴人近在眼前。所以,即便面对黄金的诱惑,大宛国王还是拒绝了汉使得请求。
而汉武帝之所以要去大宛国购买汗血宝马,是因为汉武帝已经和匈奴开战30多年了,从而导致汉朝国内马匹严重不足。再加上汉朝的马品种也不太好,汉军将士经常在对匈奴作战中,因为马匹的问题,而处于劣势。
而汗血宝马不仅身材高大,而且善奔跑,耐力足。汉武帝购买此等良驹,一是为了补充国内战马的不足;二是为了改变国内的马种,自己培育汗血宝马。
但是让汉武帝没想到的是,大宛国竟然一匹汗血宝马都不打算卖给他。

面对大宛国王的拒绝,汉朝使者当着大宛国君臣的面,将带来的金马砸得稀巴烂,一边砸,一边对大宛国王破口大骂。
在撒完气后,带着100多个随行的汉使将带来的黄金打包带走,准备返回汉朝。
但受到侮辱的大宛国王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不久之后,就在汉朝使者回去的必经之路——郁成城,截杀了这批汉朝使者,并抢走了黄金。
大宛国的由来使者被杀的消息很快传到汉朝,汉武帝得知消息震怒无比,打算西征大宛国。
当时的大宛国,身处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是公元前4世纪,发源于黑海北岸的塞种人,建立的半耕半牧的国家。
公元前163年,被匈奴人从河西走廊赶走的月氏人来到伊犁河流域,驱逐了生活在这里的乌孙人和塞种人。
乌孙人向东投靠了匈奴,而塞种人则向西打败了希腊文化的大夏(巴克特里亚王国),在费尔干纳盆地建立起大宛国。

公元前104年,经过60多年的发展,大宛国已经是一个拥有30多万人口,70多个城邦,6万多军队的中亚强国。
首战失利公元前104年秋,汉武帝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6000骑兵,步卒10000,由长安出发,去攻打万里之外的大宛国。
大宛国的汗血宝马产于贰师城,汉武帝封李广利为贰师将军,意在希望李广利能踏破贰师城,取得汗血宝马归。

但汉武帝显然低估了这次远征的程度,此次李广利出征大宛国,即使到达敦煌,前面都还有三千多里的路程。而这三千多里,是没有任何后勤保障的。
同时,汉武帝也低估了那些西域小国的忠诚度,那些身处西域的边陲小国,由于供养不了这么多的汉人军队,他们纷纷关闭了城门,不给汉军进行补给。
无奈之下,李广利只能下令攻打沿途小国,以求获得补给。但李广利又错误估计了这些小国的供养能力,有的小国总人口还没有汉军的数量多,即使攻下来,汉军也无法获得正常的军需。
就这样,李广利率领的大军到达大宛国东边的郁成城时,汉军仅剩数千人,大部分将士都在来的路上成为饿殍,最后埋骨黄沙。

而来到大宛的数千将士,面对以逸待劳的大宛国军队,自然是毫无胜算。在久攻郁成城不下之后,李广利下令撤退。
李广利的撤退,标志着此次西征大宛损兵折将,无功而返。
公元103年秋,李广利带着三千多汉军回到敦煌,眼里满是疲惫。于是上书汉武帝,希望放弃对大宛国的征伐。
没想到汉武帝看到后雷霆大怒,下令李广利不准回京,在敦煌待命。
再征大宛公元102年秋,汉武帝下令征得骑兵6万,备用马匹3万,随军运输的牛、骆驼、驴子十万,各类辎重无数。更有18万备用兵在敦煌待命。而后将其交予贰师将军李广利,让其再次远征大宛。
有了如此完备的后勤保障,加之如此强大的西征大军,李广利突然发现通往大宛国的路比上次好走了很多,沿途西域各国都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很快,李广利便带着三万先头部队到达大宛国,而后李广利绕开大宛国东边的郁成城,直接包围了大宛国的都城贵山城。但由于贵山城是大宛国都城,城高池深,李广利攻城40余天,也不过是攻破外城而已。
面对汉军的疯狂进攻,大宛国的贵族发动叛乱,以杀掉大宛国王毋寡为条件,要求李广利退兵。但遭到李广利的拒绝。
眼看请求遭拒,大宛贵族又在城内威胁李广利,如若再继续攻城,他们将杀掉城内所有的汗血宝马,让他们无功而返。
只要李广利停止攻城,大宛国的汗血宝马他们随便挑。
此次李广利出征大宛,要的就是汗血宝马。眼见大宛贵族杀了大宛王毋寡,李广利便答应了大宛贵族的要求。而后将大宛王毋寡的头颅悬于城门,带军进入大宛挑选汗血宝马。

李广利在大宛国的贰师城,挑选了数十匹绝世骏马用于献给汉武帝,而后又挑选公母马三千余匹,用以改良大汉马种。但由于路途遥远,加上道路艰难,随后带回汉朝的汗血宝马只剩1000余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