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04年,宋徽宗崇宁二年,大宋在青海西宁设陇右都护府,其势力范围辐射到青海北部和塔里木盆地,这让大宋绕过了西夏占据的河西走廊,通过青海道和西域诸国做起了生意。

这对于先天不足的大宋王朝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河湟地区河湟地区,地处祁连山南麓,其位置大概是以西宁市为中心的青海东部地区。其地可耕可牧。在宋朝时期,是一块农业和游牧的结合体。
在宋徽宗以前,这片土地被吐蕃的唃(gu)厮啰政权所统治,其更早可以追溯到隋炀帝杨广灭掉的吐谷浑。
公元1035年,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建立西夏后,也曾觊觎过这个地方,只不过后来被吐蕃击败,才最终返回祁连山北麓的河西走廊。
后来,随着西夏的不断坐大,与大宋的战争越来越频繁,河湟之地的归属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西夏如若得河湟之地,便可居高临下,虎视中原。而大宋若得河湟之地,从战术上来讲,可以得到一块天然马场;从战略上来讲,可以从东、南两面包围西夏。
公元1067年,年仅20岁的宋神宗即位,此时的大宋王朝自赵匡胤建国以来,已历六世。而历代皇帝未能解决的西夏问题,燕云十六州问题,以及大宋内部官员冗杂的问题,又都传到了他手上。
年轻的宋神宗即位之后,想通过一系列改革,根除大宋如今面临的弊端。而后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全权主持变法事宜。
恰逢此时,一名叫王韶的官员,向宋神宗奉上了《平绒三策》,意在解决西夏问题。
在王韶看来,朝廷如果要解决西夏的问题,就绕不过河湟地区。故而王韶在《平绒三策》中提出了“欲取西夏,先复河湟,断西夏右臂”的策略。

河湟地区,自唐朝中期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离开中原王朝的统治已经三百多年。因此王韶在平绒策中详细分析了河湟地区的吐蕃势力分布状况,并将平定西夏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扫除河湟地区唃厮啰政权外围势力,占领熙州(甘肃临洮),河州(甘肃临夏)。
第二阶段,进攻唃厮啰腹地,占据河湟地区。
第三阶段,稳固河湟,从南方包围西夏,收复西北。
年轻的宋神宗和主持新政的王安石看到王韶的平绒策,决定采纳他的策略,在西北地区设立秦凤路经略使,开始着手收复河湟地区的事情。
然而,王韶的平绒之策,却遭到守旧派的抵制。故而开边河湟一事,被当地官员阳奉阴违,导致寸功未立。
公元1070年,宋神宗启用上奏《平绒三策》的王韶,让其协助秦凤经略使李师中经略西北,主持河湟开边事宜。
渭河之源来到秦州的王韶,在综合分析当地的吐蕃势力之后,首先锁定了渭河源头(甘肃定西)的俞龙珂部。当时放眼和大宋交界的陇西诸部,就数他的势力最大。

这时,王韶手下的将士,都以为王韶要出兵攻打。但此时的王韶仅带着数十人,就进入俞龙珂的营帐,并且当夜在那里留宿。
经过一夜的密谈,王韶最终说服了俞龙珂。
第二日清晨,生活在渭河之源的一部分羌人首领,以及一些臣服于西夏的部落首领,都跟着王韶一起回到秦州(甘肃天水)。
后来,经过长时间谈判,俞龙珂带领着这帮首领以及十二万族人,臣服在了大宋的脚下。
初到秦州,王韶就兵不血刃的为大宋拿下千里之地,十万部众。
而后王韶上书朝廷:“渭源至秦州,良田广耕者万顷,朝廷应置市易司,颇笼商贾之利,取其赢以治田。”
王韶认为大宋收回渭水源头这片土地之后,当在此地开展贸易,以吸引各地商贾的到来。一来可以巩固这片土地,二来可以通过收税来盈利,而后将这些钱用在国家的发展上面。
但是,如此好的策略,有人反对吗?
当然有。
反对者不是别人,正是王韶的顶头上司秦凤经略使李师中。

作为守旧派的人物,李师中秉持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向朝廷上书道:“朝廷占极边弓箭手之地,又将移市易司于古渭,恐秦州自此多事,所得不补所亡。”
在李师中看来,王韶在陇右开放贸易的行为,完全是没事找事。贸易一旦开展起来,朝廷一边要小心广大区域的羌人作乱,一边又要提防西夏垂涎。到那时,通过贸易所得的利益,还不够西北的军费开支。
在王韶和李师中的不同意见之间,宋神宗和王安石选择力挺王韶。随后宋神宗罢黜李师中,让王韶在渭水之源修建古渭城,建立贸易场所,并组建通远军,将西北军事全部交由王韶负责。
开边六州公元1072年七月,得知大宋招降渭河源头诸羌,吐蕃唃厮啰政权集结大军进驻临洮,直逼王韶正在修建的古渭城。
得知吐蕃大军来袭,为保住河湟开边的阶段性成果,王韶派兵出击屯兵在渭源堡和乞神坪的吐蕃军。一战下来,宋军击败吐蕃的蒙角多,抹耳水巴两大部族。临洮以西为之震动。

就在吐蕃军首战失利之时,吐蕃瞎征部又渡过洮河,聚拢吐蕃溃军,企图再次与宋军交战。
这时的王韶表面上虚张声势,暗地里派军队攻打瞎征部落里的瞎药等部。在取得胜利后,王韶又回过头来和瞎征决战,降其部族两万余人,瞎征兵败逃往河州(甘肃临夏)。
公元1073年三月,王韶在巩固熙州(甘肃临洮)的防务之后,出兵攻打河州,瞎征再次逃跑,王韶占领河州。但王韶撤离河州不久,当地羌人在首领木征的带领下反叛,进抵牛精谷,截断宋军辎重通道。王韶命先锋田授自白河州回击,攻打牛精谷诸部吐蕃军。田授大获全胜,而后还军香子城(甘肃和政)。
三月底,据守香子城的王韶遣军渡过洮河,攻打康乐城,而后又克定羌城(甘肃广河)。
公元1073年四月下旬,王韶回到熙州,转而攻南山(甘肃临夏东),继而攻下踏白城(甘肃临夏西北)。
公元1073年八月,宋军再由临夏西南进入洮州境内,继续攻打河州。攻城数日,木征部败走,其部将结彪开城投降,王韶再克河州,继而又南下攻占宕州(甘肃宕昌)。
公元1073年九月,宋军攻入岷州(甘肃岷县),羌族首领相继来降。王韶顺势出兵破青龙族于绰罗川(甘肃与青海交界地带)。
携此大胜之威,迭州(甘肃迭部县),洮州(甘肃甘南临潭县))未降的各族羌人,皆来投降王韶。

此战历时一年之久,宋军将士转战一千八百多里,先后拿下熙州,河州,洮州,岷州、迭州,宕州等地。为大宋拓地两千余里,斩获吐蕃诸部10多万,招抚吐蕃诸部30余万众,从战略上完成了对西夏的包围。
自此,王韶《平绒三策》的第一阶段顺利完成。
陇右都护公元1077年,吐蕃唃厮啰政权的首领董毡考虑到宋军势大的现实,便默认了被宋军夺走熙、河六州的事实,而后开始交好大宋,被宋神宗封为西平军节度使。
公元1081年,西夏陷入内乱,大宋联合唃厮啰政权共同出兵攻打西夏。
此战,双方共调集32万大军,分五路进攻西夏。
公元1081年八月,宋军七万大军和吐蕃三万大军攻入西使新城,西夏两万余骑败走,宋军与吐蕃兵斩首两千余级,缴获牛马五万匹。随后大军西进,又攻占兰州。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王韶《平绒三策》的第二阶段,占领河湟地区的目标虽然没有实现,但是却达到了第三阶段的战略效果。
但好景不长,公元1083年,随着宋神宗和唃厮啰首领董毡的双双去世,大宋与吐蕃联手打击西夏的战略合作也走向终结。
宋神宗去世之后,因新继位的宋哲宗年幼,守旧派的高太后把持了朝政,随后尽数贬谪变法的新派人士。王安石,王韶等人都接连被贬出京城。
守旧派的司马光等人上台之后,王安石的新法被尽数废除,河湟开边的事情被搁置起来。在此后多年里,宋军在西北地区不仅寸步未前,反而从最初对西夏的攻势变成了守势。直到宋哲宗亲政之后,西北地区才又重新焕发出生机。

宋哲宗亲政之后,为了父亲宋神宗未竟的事业,他又命人在西北的横山和天都山之间修建了两道坚不可摧的防线,将西夏人隔绝在了广袤无垠的沙漠里。
公元1096年,吐蕃唃厮啰政权的首领阿里骨去世,唃厮啰政权内部因为首领之位的争夺,陷入到无尽的内乱之中。
值此唃厮啰政权大乱之际,宋哲宗欲大有为于西北。
公元1099年,在准备三年之久后,宋哲宗命大将王瞻出河州,北上渡河,攻打邈川城(青海乐都县)。
公元1099年八月,宋军攻占宗哥城(青海平安县)。九月,宋军进至青唐城(青海西宁),吐蕃诸部首领相继请降。

然而,就在宋军尽占河湟之地,捷报传至汴京之时,年仅二十三岁的宋哲宗因病去世。大宋的一代中兴之主就此陨落,着实为大宋的一大损失。
公元1100年,经过宋军在西北地区长达一年时间的鏖战,青海河湟地区尽入宋地。
但是,当宋哲宗去世,宋徽宗继位的消息传至河湟地区之时,河湟地区的吐蕃人降而复叛,宋军无奈,只能退出河湟之地。
好在,刚刚继位的宋徽宗,在即位之初,也是一个充满豪情壮志的皇帝。而他的志向似乎比宋宁宗和宋哲宗更远大。
宋徽宗的志向里,向西他要尽取河湟,西夏之地;向北他要拿回燕云十六州。
于是,宋徽宗上位之后,对河湟地区展开了长达三年的征服之战。
公元1104年,河湟之地再次归入大宋版图,宋徽宗在西宁设置陇右都护府,宋朝的势力范围由此进入塔里木盆地的东部边缘地带。唃厮啰政权经营多年的青海到新疆的古道,最终成为大宋与西域诸国贸易的通道。

然而,河湟开边,已经是大宋王朝最后的回光返照了。
公元1120年,宋徽宗为了实现他收回燕云十六州的志向,派人泛舟入海,在辽东的白山黑水之间,与刚刚崛起的金国人签订《海上之盟》,相约共同灭亡辽国。
让宋徽宗没想到的是,金国人在灭亡辽国之后,顺便也把大宋灭掉。此时,距离陇右都护府建立,还不到20年时间。
时过境迁,大宋的版图一度在宋徽宗时期达到了巅峰,同时也在他的手中沦陷,他自己也落得一个客死异乡的结局。
如此结局,使人不禁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