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流放半生,归来仍是勇士,巴山楚水,再贬十年又如何!

听荷看历史 2025-03-05 15:18:47

刘禹锡在大唐为官一生,被贬二十七次,流放二十三年,从青丝到白发的那段岁月,他几乎都在烟瘴之地度过。

刘禹锡的一生,到底经历了怎样的颠沛流离,才让其将桀骜不驯的铮铮铁骨,化为铿锵有力的诗句光耀千秋?

永贞革新

大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在长安学子的翘首期盼中,三年一度的开科取士正式放榜,后世大名鼎鼎的刘禹锡,柳宗元赫然在列。

两人这次同时进士及第,但不幸的是,柳宗元考中进士后遭遇父亲猝然离世,只能回家守丧三年。而刘禹锡则在当年再次登上博学鸿词科,声名再次大噪。两年之后,刘禹锡参加吏部的开科取士,正式进入大唐官场,官任太子校书。

在担任太子校书期间,刘禹锡和当时的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等人,成为了太子党的一员。

此时的大唐,经过安史之乱的冲击,繁华早已不在。而安史之乱造成的藩镇割据,宦官当政、吏治腐败,正在不断吞噬大唐的身躯。

大唐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在位26年的唐德宗去世,太子李诵继位,改元永贞,是为唐顺宗。

唐顺宗继位之后,急迫想要改革大唐弊端,于是大胆启用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等人。

此时的刘禹锡33岁,正值春秋鼎盛。在已近黄昏的大唐中期,刘禹锡和唐顺宗一样,都希望通过改革弊政,让大唐回到那个夕阳无限好的时代。

而后唐顺宗任命刘禹锡为屯田员外郎,柳宗元为礼部员外郎,王叔文为户部侍郎,王伾为散骑常侍。四人以唐顺宗为首,形成了改革新政的“二王刘柳”集团,成为剔除大唐弊政的核心力量。

33岁的刘禹锡当政之后,在唐顺宗的支持下判度支盐铁案,将盐铁治权收归国有,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建言徐图削弱藩镇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着手整顿吏治,对外打压士绅豪强,对内削减宦官权力。

豪情万丈的刘禹锡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变革,改变已经暮气沉沉的大唐气象。

但这批年轻人的希望之光,很快就在宦官集团,藩镇势力,以及贪官污吏的围剿下走向熄灭。

这三股力量太强大了,强大到皇权都没有办法与其抗衡。在这三股力量的逼迫下,唐顺宗不得不以头痛病为由,将皇位禅让给太子李纯。永贞年间的新政改革,仅仅施行了一百多天便宣告结束。

然而,历代变法者,莫不以身死殉法。“二王刘柳”集团,作为主持变法的核心人物,自然逃不过这一劫。

永贞革新失败之后,户部侍郎王叔文被杀,王伾,柳宗元,刘禹锡三人被贬出京城。

王伾被贬不久后病死,刘禹锡则是被贬为朗州(湖南常德)司马,柳宗元被贬为永州(湖南永州)刺史。

朗州十年

初到朗州,寒雨连江,潮湿的地理环境和干燥的西北长安大相迥异,这让刘禹锡很不适应。

但此时的他只能看着月照寒波升起的白烟,听着当地的南方口音,梦回三千里外的西北长安。

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虽然远离了长安的政治中心,但初到朗州的刘禹锡还是忧国忧民。

但此刻的他有心无力,能保住性命已是不错。

然而,即便有心无力,但心中的愤懑还是要宣泄。故而,刘禹锡用一首《聚文谣》,一首《百舌吟》,将那些破坏改革的当权者骂的体无完肤。

但是骂完之后,刘禹锡依旧改变不了身处困境的事实。于是在漫长的时间里,他走遍沅江,穿越了千年的时空,和同样身处楚地的屈原遨游天际。

屈原作《天问》,意在对天地的追本溯源,同时也对天地,自然和人世的现象进行深度探索。刘禹锡拜读完屈原的《天问》之后,自此也陷入到天、地、人的思考之中。此后的他通读道家学说,又与僧人交往,研读佛经,再结合儒家治是世理论。最终在朗州写出属于自己的《天说三篇》,提出了天人相交,相胜,相用的观点。

随着身处朗州日久,刘禹锡也逐渐接受了这里的生活。当他同时期的诗人贾岛写下“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极尽萧瑟之时,刘禹锡的一首《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升华了秋天的广阔豁达。

刘禹锡从最开始的怀恋长安,到后来的抨击权贵,再到后来的醉心天人相交,终于在被贬谪朗州十年之后,开始学会了在困境中自己安慰自己,在郁郁不得志时仍积极向上。最后,他以一篇《砥石赋》为自己在朗州十年的收官之作。

在《砥石赋》中,刘禹锡将其多年在朗州地区的艰难困苦,比作他人生道路上的磨刀石。

连州五载

公元815年,在被贬谪朗州十多年之后,刘禹锡和柳宗元一起被召回了长安。此时,已经是唐宪宗元和十年,刘禹锡43岁。

元和十年春,再回长安的刘禹锡来到昔日主持永贞革新时,经常游玩的玄都观。

此时正值暮春,在去往玄都观的大道上人流如织,周围紫陌红尘,来往赏花的长安公子和少女们,和盛开的桃花一样如沐春风。

但是,在刘禹锡被贬之前,玄都观里是没有桃树的。联想到自己当年身处高位而中道被贬,而今官场那些庸碌之辈,都是自己被贬后,才被提拔起来的。

触景伤怀的刘禹锡忍不住折花为笔,在玄都观的墙上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此诗一出,举朝哗然。如此明目张胆的讽刺,消息很快传至朝廷。

第二日,唐宪宗下旨:贬刘禹锡为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即刻出发,不得延误。

播州,当时地处苗疆之地,与南诏国相近,刘禹锡此一去,恐怕再无归期。 好在,有柳宗元等人的求情,唐宪宗最终改贬刘禹锡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刺史。但此事也连累了柳宗元,唐宪宗又将柳宗元贬往柳州(今广西柳州)。

面对再次被贬的不忿,刘禹锡在走出长安,行至灞桥时写道:“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面对再次折戟沉沙,刘禹锡的意志却未消逝。他知道,在黄沙吹尽之日,便是自己回来之时。

来到连州之后,刘禹锡在当地大力推行教育。在刘禹锡当政期间,连州当地出了历史上的第一个进士。有了刘禹锡打下的基础,连州在宋代一共出了138位进士。

除此之外,刘禹锡还在当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编撰医书《传言方》,关心少数民族,将连州从蛮荒之地,变成了人杰地灵之州。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刘禹锡在连州生活了五年之后,被朝廷贬往夔州。连州百姓在刘禹锡走后,自发为其建起刘公祠,以示对刘禹锡功绩的肯定。

光耀千秋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冬,刘禹锡来到了重庆夔州,此时的他已经51岁,在被贬的路上,他已经走过了十八年。

每当友人对他的遭遇发出同情时,他总是会笑着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即使在已近暮年,刘禹锡依然觉得时光可待,未来可期。

在夔州待了三年之后,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刘禹锡再度被贬谪和州(今安徽和州)。但是,来到这里的刘禹锡并没有迎来可期的生活。

由于有当朝权贵的授意,当地的知县对刘禹锡一家的生活标准一降再降。本来说好的三间瓦房,到后来只剩下一间半的茅草屋。

但是,就算生活在屋漏偏逢连夜雨的茅草屋中,刘禹锡依然保持着豁达开阔的心胸,写下了入选《古文观止》的大作《陋室铭》。

因为有他刘禹锡在,那弱不禁风的茅草屋,足可以媲美南阳的诸葛庐和西蜀的子云亭。当同时期的诗人李商隐,看到大唐日暮西山的样子,发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时。56岁的刘禹锡在他的茅草屋前,写下了“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绝句。

宝历三年(公元827年),刘禹锡终于结束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涯,回到东都洛阳任尚书一职。一年之后,刘禹锡被调往长安,担任主客郎中一职。

从公元793年,刘禹锡考中进士,到公元828年,刘禹锡再度回到长安。在这漫长的35年为官生涯中,刘禹锡虽在京时间短暂,但他此时已历经六朝。

在这期间,大唐的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那些昔日的当朝权贵也换了一批又一批。当刘禹锡再次来到当年的玄都观时,他发现十三年前还开满桃花的那些桃树也已被人砍掉,换成了一片菜园。

这时的刘禹锡不禁感叹物是人非,继而又庆幸自己能活着回到长安。而后刘禹锡再为当年的玄都观写下续篇《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一刻,刘禹锡是一个胜利者。他战胜了巴山楚水的凄凉,他战胜了宦海沉浮的悲戚。世界以痛吻他,他却报之以歌。

十三年前,刘禹锡和柳宗元一起被召回长安,而后又双双被贬。但是,十三年后,回到长安的只有刘禹锡一人。因为柳宗元已经在公元819年,病逝于柳州。

柳宗元在临死之前,将平生所写的诗文和幼子柳告托付给刘禹锡。带着对生死之交的承诺,刘禹锡在晚年将柳宗元的诗文整理成《河东先生集》,让其传之后世,并将柳告抚养成人。

公元842年,刘禹锡在户部侍郎的任上病逝于洛阳,其一生经历八朝皇帝,享年七十一岁。死后朝廷追授其为户部尚书,葬于家族墓地荥阳。

临终之际,刘禹锡却在其编撰一生的诗集首页写道:"天与所长不使施,人或我恤,我不人尤。"

上天赐予了刘禹锡满腹的才华,但是却又让他的一生颠沛流离,这让很多人为他的遭遇感到同情。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刘禹锡选择原谅一切,不怨恨任何人。

尽管他一生都没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是他留下的不朽诗篇,却用铿锵有力的文字,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绝境中乐观豁达,笑看红尘。

一代诗豪,万世流传。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