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后,魏本不强大,为什么魏国很快就崛起为霸主?

小僧乱翻史书 2024-04-03 05:57:16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闪铃

编辑|t

引言

公元前376年,晋国最后一任国君晋静公被赶下台,赵、韩、魏三家瓜分晋国土地,史称三家分晋。

在这三国中,赵家因为势力最强,分到的地方不仅面积广阔而且土地肥沃。韩家势力最小,只能偏居一隅。但后来却发现了当时的稀缺资源——铁矿。

而魏国就很惨了,看似分到的国土第二多,但是却是被分割成不能相连的两块,加上土壤又很贫瘠,可以说吃了个哑巴亏。

然而这个看似最惨的魏国,却在后来迅速崛起,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先称霸的国家,背后到底有什么原因呢?

(三家分晋地图)

一、李悝变法,政通人和

魏国在魏文侯统治时期,国家政治制度几乎沿用晋国的体系,即世卿世禄的分封制。在国君之下还有公卿和士大夫,他们从国君手中获封土地,治理一方。

在奴隶社会时期,这样的制度能够减少国君管理国家的压力,同时也能够通过分封出去的公卿、士大夫获得兵马钱粮。但随着晋国即将被瓜分完毕,魏文侯发现这一套制度似乎已经出现了问题。

首先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国君所能控制的土地面积大大增加,已经不需要委派给公卿士大夫们代管了。魏国就只能守着每年那点下面缴纳的钱粮,发展陷入了瓶颈。

(魏文侯 画像)

其次是随着分封时间的延长,公卿士大夫们是从自己的祖辈手中获得权力,全然不感念国君当年分封的恩德。三家分晋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赵、韩、魏瓜分晋国土地的几十年里,魏国土地被分割成两块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土地不能相连,两地的军队要来往还得经过韩国的土地,非常不便,一旦自己的首都遭到进攻,别处的军队救援都来不及。

正所谓穷则思变,魏国在内忧外患之下,一种基于生存本能的思变想法开始萌生。在魏文侯的支持下,魏国踏出了从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的第一步。

(李悝 画像)

公元前422年,在魏文侯的支持下,李悝成为魏相,开始革新变法。

他的第一步,就是先废除公卿士大夫们的世卿世禄制度,改“贵”为“贤”。以后国土全部由国君直接委任的官员来管辖,而官员的选拔也不再根据血统,而是考核上任。

这样的官员,权力直接来自于国君,也没有办法世袭,确保了国君对地方的控制。同时也能够从平民中选拔有识之士。

(法经)

在地方政治制度确立之后,李悝立刻编纂颁布《法经》。相较于以前地方公卿任意妄为,现在全国的官僚都要按照《法经》行事,百姓生活更加安心,官员们也都有了行事的标准。国家很快变得秩序井然。

在全国有了统一的行政标准之后,李悝又开始整顿经济。废除了奴隶制时代的井田制,转而采用封建土地私有制。将国内的土地根据质量,分配给个人耕种,提升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井田制)

李悝的行动拉开了战国轰轰烈烈变法运动的序幕,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变法改革。

一整套改革措施下来,已经有了封建社会的雏形,魏国也在此影响下,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他的指导下,大量有识之士得到了被重用的机会,百姓也得到了能够耕种的土地。国民只要遵纪守法,就不用担心像以前那样被贵族欺压。

(李悝 画像)

魏国因此迅速富裕起来,也为之后其他领域的变革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吴起练兵,数败强敌

经过李悝的励精图治和全国官民的不懈努力,魏国已经摆脱了建国之初的贫穷,变成了一个富国。但是一个国家只富不强,那么就只能沦为周边国家的提款机。

这时我们就不得不提到魏国崛起之路上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吴起。

(吴起 画像)

吴起原本是卫国人,家里时代经商,十分殷实。但是受限于世卿世禄制的限制,出身商人的吴起身份低贱,辗转多国也没有人愿意任用。

而魏国在李悝变法之后,英雄不问出处,大范围任用出身一般的官僚,吴起看到了机遇前往魏国。

后来吴起得到魏国大臣李克的举荐,于是得到魏文侯的重用。

(秦军)

吴起被魏文侯任命为与秦国接壤,河西地区的守将。面对秦国对魏国巨大的国防压力,吴起认为寻常军队无法胜任和秦军的残酷交锋,于是上书魏文侯,希望由自己编练一支全新的部队。

魏文侯十分信任吴起,给予他全力支持。在魏文侯的帮助下,吴起开始在全国选拔新军,名为“武卒”。

普通人想要成为魏武卒,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长途行军。不同于一般的行军,魏武卒的行军考核必须身穿铠甲,携带重弩,背负长戈,腰挎利剑,携带三天的干粮,在半天内行进一百里。

为了提高全国人参与魏武卒的积极性,魏文侯许诺,任何人只要被吴起选拔为武卒,免除全家徭役和赋税,而且奖励田产房屋。魏文侯敢许以如此重赏,跟李悝改革打下的基础是分不开的。

(魏文侯 剧照)

这些被选拔上来的士兵,吴起又教导他们阵法、剑术。之后将他们编组成以一千人为单位的大队,派往河西前线,跟秦军进行小规模的边境冲突积累实战经验。

在如此严格的训练,选拔以及国君的全力支持下,这些士兵无一不经验丰富,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战斗力十分强大。

眼见部队已经编组完成,吴起于是上书魏文侯,请求主动出击,进攻秦国。魏文侯于是命令吴起为主将,发兵进攻临晋。第一次与魏武卒大规模交战,秦军措手不及,被打的溃不成军。吴起攻克临晋之后立刻就地筑城作为前进基地。

次年吴起继续进攻,秦军再次不敌,只能退守洛水。

之后吴起直接率领魏武卒和其他辅助部队,一鼓作气攻克函谷关,掠地五百里,自此关中之地门户大开,秦国只能仰视魏国。

(秦军)

秦军为了反击,集结全国五十万众,发动阴晋之战。然而魏武卒临阵不乱,仅靠5万人,面对十倍于己的秦军沉着应战,秦军力战不克,又被魏军偷袭,大败。这是魏武卒最为精彩的一战,也是春秋战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之后趁吴起率军与秦军鏖战,齐国趁机入寇。吴起从河西率魏武卒闪电般回援东线,于龙泽阵斩齐军三万人,次年攻入齐长城,齐国举国震动。

吴起统帅魏武卒期间,共计大战七十二场,其中六十四场取得全胜,其余双方均各自罢兵,不分胜负。取得了极其少见的不败战绩。

吴起率军南征北战,在东西两线都彻底击败强敌,使诸侯震动,不敢觊觎魏国。彻底奠定了魏国的霸主地位。

(阴晋之战)

结语

魏国在建国之初,依靠最初分到的贫瘠土地,任用李悝、吴起这样的贤能之人,锐意革新,敢为天下之先。仅用78年时间,就从战国中最弱小的国家,逆袭成为了战国霸主。

可悲可叹魏国后面的君主没有继承前代的智谋,坐视地方土地兼并,百姓流离失所,国家不复当年欣欣向荣的景象。而失去了土地激励的魏武卒,在庞涓一代遭遇大败,精锐老兵损失殆尽后,也再也无法重建。

曾经的第一位霸主最后也只能泯然众国,成为秦国霸业一个小小的注脚。

参考资料:

[1]尚志迈.李悝变法的意义及启示.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05(1997):22-27.

[2]“贵”的没落和“贤”的升起.国学导航,2013-10-16

[3]《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国学网,2013-12-14

1 阅读:940
评论列表
  • 2025-02-04 03:43

    很多读书少的人,特别被教科书毒害的人,甚至分不清楚领土和势力范围!中国古代地图,更多是势力范围,而不是领土! 其次,越往古代,越不好看领土大小,只看看人口多寡。否则你看教科书的三国地图,魏国领土并不占优势!可是实际上,不管蜀汉还是东吴都描述魏国是人口众多,地域广大!蜀国描述就是一隅之地!其实赵国真正领土还不如魏国多,长城以北都不能说赵国领土了

  • 2024-10-09 12:13

    文有李悝,武有吴起,这种王炸组合上下几千年,除了西汉 萧何+张良+韩信 的组合可以稳稳压一头,剩下的谁都压不住啊[吃瓜]比较接近的组合也就是 始皇帝的 李斯+王翦,明祖的 李善长+徐达,

  • 2024-11-17 20:32

    首先变法呗!

  • weik 3
    2024-05-18 00:02

    吴起如果在魏国为相,魏国早就统一天下了。还是魏王怕吴起功高震主,不敢放手放心。

    好众以整I好以暇 回复:
    魏国统一不了,四战之地,无论攻打哪个国家,都有后顾之忧。
    weik 回复: 好众以整I好以暇
    吴起时,魏赵韩是一家人,关系很铁。
  • 2024-09-23 20:46

    最早变法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