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背后的关系网你了解多少?你知道戊戌七君子的说法吗?

小僧乱翻史书 2024-04-03 05:58:34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玲珑心下生

编辑|t

引言

1898年9月28日,北京菜市口刑场,成千上万名群众围观了一场残酷的刑杀。

随着监斩官一声令下,一场名为“戊戌变法”的改革运动就此宣告破产。

而为这场变法殉道的谭嗣同、康广仁、刘光第、林旭、杨锐和杨深秀六人,则被后人尊为了“戊戌六君子”。

过去读到这段历史时,总以为六君子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慷慨之士,直到翻阅资料后才发现,原来六君子也并非“一心同体”。

他们身后的利益纠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戊戌六君子)

一、戊戌六君子,同道不同盟

在整个戊戌变法中,主要起带头作用的是康有为与他的学生梁启超,因而支持和参与了维新运动的人士也被唤作“康党”。

但对于这个身份,六君子里起码有一半是不认可的,他们分别是杨锐、杨深秀和刘光第。

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张之洞的得意门生,杨锐与康有为实在算不上政治盟友。

其一是他的老师张之洞曾在变法过程中,公然驳斥康、梁二人“开议院”、“兴民权”的主张,认为这种变革有损国本。

(杨锐)

其二是杨锐对康、梁那种激进的改革主张很是反对。整个维新期间,杨锐一直都是稳健改良的倡导者,在他看来,变法不能操之过急,得因时而动,因势而动。

例如淘汰冗员,裁撤机构,就不能随随便便地一刀切,否则只会招来保守官员更大的反对。可以说,杨锐与康有为虽处同一阵营,但理念却各不相同。

康有为认为杨锐圆滑狡诈,杨锐则批评康有为“固多谬妄”。而与之差不多境遇的的还有刘光第。

虽然他不是张之洞的门生,但也同样深受赏识。

(刘光地)

毕竟如果没有张之洞的保举,刘光第很难从一个工笔十年的刑部六品主事,被破格擢升为同四品衔的军机章京。

另外,刘光第与杨锐的私交也很好,二人理念相合,都是主张稳健改良。至于杨深秀,则与康有为更是交集不多。

这位山西猛士,之所以会成为戊戌变法的牺牲者,主要还是因为他性子够烈、救国之切。

要知道当时的杨深秀已经49岁,充任山东道监察御史,论功论名,都属于“大员”行列,实在不需要掺和到变法里去。

(杨深秀)

可就是这样一位老官僚,却坚持变法,上书除旧制,废八股,弹劾慈禧近臣许应骙,规劝“老佛爷”还政于皇帝,足见他的救国之心。

以至于他的死,也只是因为不满慈禧发动政变,于危难关头依旧上书直谏,最终触怒了慈禧,才落得和其余五人一样的下场。

所以说,以上三位君子与康党关系并不大,真正属于康党的只有谭嗣同、林旭和康广仁。其中,康广仁是康有为的弟弟,谭嗣同和林旭是康有为的学生。

尽管如此,这三人也有明显的身份差别。康广仁在变法期间就只是康有为的助手,没有一官半职,远不及另外二人。

(康广仁)

谭嗣同是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与帝师翁同龢、湖南巡抚陈宝箴等许多大员都有交集。

因为积极宣扬新思想,名声在外,谭嗣同被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保举成为同四品衔的军机章京。

林旭少年意气,是晚清重臣沈葆桢的孙女婿、皖北督销总办沈瑜庆的姑爷,并且还受过慈禧心腹荣禄的提拔。

凭借这些关系,林旭也被擢升为了军机章京,与杨锐、刘光第、谭嗣同并列。

(谭嗣同)

可以说,正是由于身份背景和利益关系的不相同,六君子才没法齐心协力,从而为这场变法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二、殊途同归的六君子,躲过一死的第七人

1898年9月21日,由于袁世凯的出卖,康党“围园杀后”的计划败露。

慈禧听说此事,震惊之余更是怒不可遏,直接下令将光绪帝给囚禁在了瀛台,并差人抓捕康有为、梁启超等康党成员。

(林旭)

不过依靠英国人和日本人的保护,康、梁二人最终得以逃脱,只有他们的亲信骨干被捕下狱。这其中就包括康广仁、杨深秀,以及谭、林、杨、刘四位军机章京。

值得说道的是,被捕名单里还有一位躲过了刑杀的“戊戌七君子”。此人名叫徐致靖,是翰林院侍读学士,同时也是维新阵营的领袖。

就是他上书光绪,推荐了康有为担任变法的主持,还保举谭嗣同出任军机章京。

按理说,既然没有抓到康、梁,那徐致靖就该是慈禧重点惩处的对象,可为何他却没有和另外六人一起被杀呢?

(徐致靖)

理由其实也简单,因为徐致靖有一个好父亲。原来徐父与李鸿章是同科士子,并且在应考时,徐父还曾帮助过李鸿章。

出于这份恩情,李鸿章找到了慈禧的心腹荣禄,通过他向西太后求情,最终让徐致靖免于刑杀,只在大狱里多蹲了几年。

尽管如此,此人已经算是运气极佳了。要知道张之洞也曾积极奔走,试图营救自己的门人杨锐和刘光第。

但无奈慈禧对康党的怨愤实在太深,居然连过堂问审都没有,便撇开“大清律例”直接诛杀了六人。

(张之洞)

刑场之上,康广仁以死证道,谭嗣同壮怀激烈,林旭从容赴难,杨深秀正气凛然,杨锐扼腕慨叹,刘光第怒斥不公。

尽管这些人之前还因为政见、身份、利益不合而互相争执,但眼下,他们全都成了为变法殉难的壮士,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了。

三、一报还一报,慈禧逃不掉的宿命

六君子死后,慈禧为了稳定局势,并未牵连他们的亲属,只是废除了除京师大学堂以外的所有新政举措。

这一自毁长城的做法,让刚刚恢复些许气色的清朝,又重新回归到了沉闷的状态。但慈禧无所谓,因为她又一次赢得了胜利。

(慈禧)

然而仅仅过了三年,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便接踵而至。面对纷乱的局势,慈禧不顾实力差距,贸然发布了《对万国宣战诏书》。

诏令一下,立马让张之洞、李鸿章、刘坤一等地方督抚大员感到了危机。

于是他们秘密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否定了慈禧的诏书,拒不服从调配,任由京城失陷,皇帝太后出逃。

此次事后,慈禧也意识到,变法改革是大势所趋,无论是谁都阻挡不了。于是在她的默许下,一场持续十年的“清末新政”由此拉开了序幕。

(谭嗣同<左二>)

尽管这场变法戊戌六君子已经看不到了,但他们求新图存的精神依然有人继承。

尤其是谭嗣同,他曾在湖南倡办过两个新学组织——“南学会”和“时务学堂”。其间,他结识了两位俊杰后辈——杨昌济与蔡锷。

在他的教导下,两人对时局有了新的认知,开始接触新思想。往后的岁月里,杨、蔡二人也都以身作则,各自教出了两位后生才俊。

其中一人名叫毛泽东,另一人则名叫朱德。

(毛主席)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戊戌变法(中国近代改良运动).[OL].

百度百科.戊戌六君子.[OL].

百度百科.徐致靖.[OL].

百度百科.杨昌济.[OL].

百度百科.蔡锷(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军事家).[OL].

百度百科.劝学篇(张之洞创作文章).[OL].

王文,曾绍敏.首届杨锐、刘光第学术讨论会综述[J].社会科学研究, 1989(2):2.

王夏刚.维新旧梦已成烟——戊戌六君子之死与晚清"自改革"思潮[C]//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2008.

宋兴华.杨锐真假维新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1):82-89.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