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晁错、主父偃、霍去病这些人的人生起落,我们能学到什么呢?

崔崔不是催 2025-04-23 09:15:00

汉武帝在评价主父偃的罪行时,曾这样说道:“齐王年纪小,性格温和,还是个孩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压力,能逼得他走上绝路?如果没有外界的逼迫,怎么可能发生这种事?”确实,有时候流言蜚语足以致命,尤其是在人最脆弱的时刻。主父偃的行为,其实是汉武帝默许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可以毫无节制。主父偃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最终不仅将别人逼入绝境,也让自己陷入了无法挽回的境地。

韩安国是个懂得珍惜生命的人。梁王刘武当时被羊胜和公孙诡蛊惑,一心要除掉那些反对他当储君的大臣。韩安国虽然深谙人情世故,但实在看不下去了,他劝刘武:“大王,这种事万万不能做!这样只会让天下人唾弃你!”可刘武已经怒火攻心,根本听不进劝。他以为只要除掉袁盎这些重臣,自己就能顺利上位。但韩安国心里明白,刘武这么做只会自掘坟墓,一个不把生命当回事的人,怎么可能担得起储君的重任?

刘武的种种恶行终于让汉景帝忍无可忍,决定除掉他。直到郅都亲临梁地,刘武才意识到大祸临头。面对郅都的步步紧逼,刘武心中开始感到恐慌。羊胜和公孙诡曾是刘武的得力助手,如今却成了众矢之的。刘武对他们说:“你们是我的功臣,却成了国家的罪人!你们走吧!”羊胜和公孙诡自食其果,他们在不择手段时,从未考虑过自己的下场。如果他们不那么极端,或许还能争取一些支持,但刺杀袁盎等大臣的行为,彻底得罪了功臣集团,谁还会站在他们这边?对功臣们来说,无论是刘武还是刘启当皇帝,只要他们的利益不受损就行。但刘武对功臣下狠手,无疑是在自掘坟墓,谁会继续支持他?

袁盎怎么也没料到,自己这个历经三朝的老臣,一向深谋远虑,几乎从未失手,最终却栽在了梁王刘武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人手里。不过,当初正是他亲自出马,让晁错陷入了绝境。窦婴推荐他复出后,他给汉景帝的第一条建议就是处死晁错。他的理由听起来很充分:“陛下,吴楚叛军声势浩大,他们的口号是‘清君侧,诛晁错’,并不是直接反对您。只要您牺牲一个人,就能化解眼前的危机。就算不能彻底阻止叛军,至少能让他们失去借口,那些还在观望的诸侯也就不会跟着造反了。臣也知道晁错有点冤,但如果不杀他,这个责任不就落在您头上了吗?”汉景帝刘启回应道:“削藩本来就是我的主意,晁错只是执行了‘削藩策’,这事天下人都知道。”袁盎接着说:“没错!所以为了避免矛盾集中在您身上,晁错必须死。臣愿意和一位宗室成员一起去见吴王刘濞,说不定事情还有转机!”

汉景帝刘启还在犹豫,但窦太后的一番话,直接决定了晁错的命运。“儿子,我听说吴王刘濞并不是针对你,他的口号是‘清除奸臣,杀掉晁错’。这场仗能避免就避免吧!”“母亲,削藩是我的决策,晁错只是执行我的命令,我怎么能背信弃义,对他如此无情?”“什么叫无情?如果你不牺牲晁错,难道要牺牲整个天下吗?你对晁错的恩情只是私人的,作为皇帝,放弃天下才是最大的失职!”“母亲,可晁错毕竟是我的老师!”窦太后拍了拍汉景帝的肩膀,“儿子,我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心里明白得很。晁错这种儒生,只会纸上谈兵,遇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现在留着他有什么用?削藩政策已经实施,眼下最关键的是阻止叛军的势头,杀掉晁错没什么不妥。如果牺牲一个人能救天下,那他也算死得有价值!”

晁错是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处死的。他刚走出家门,就被押赴刑场,穿着朝服直接被腰斩,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更别提向皇帝陈情了,这跟主父偃被张汤关押时的情形一模一样。当时主父偃要求见皇帝,张汤冷冷地回绝:“你这辈子都别想再见到陛下了!”晁错死后,吴王刘濞的军队并未停止进攻,反而加紧攻打梁国都城睢阳。刘濞心里明白,只要拿下睢阳,咸阳就在眼前,天下也就唾手可得。在他看来,汉景帝杀掉晁错简直是个笑话,这只能向天下人证明,汉景帝是个无情无义的君主,连自己的老师都能为了利益痛下杀手。这样的皇帝,不反他还能反谁?

不少人认为汉景帝冷酷无情,但他并非不明事理。他心知肚明,即便处死晁错,吴王刘濞也不会撤军。然而,如果不杀晁错,朝中大臣如袁盎等人绝不会善罢甘休,外戚势力以窦婴为首也会施压,那些尚未反叛的诸侯王更会心生不满,甚至连他的母亲窦太后也会对他失望。面对这样的局面,汉景帝刘启陷入了两难。如果选择保全晁错,就等于站在了所有人的对立面。这种权衡利弊,汉景帝心里比谁都清楚。

晁错的死,表面上是袁盎在背后使坏,但实际上这是汉景帝向功臣和外戚势力低头的结果。晁错因为逼反了吴王刘濞,和窦婴、袁盎等人关系紧张,除了汉景帝刘启,没人愿意保他,毕竟他孤立无援。晁错的父亲早就看透了这一点,特意跑到京城劝他:“你为了刘家的江山,得罪了所有人,刘家是稳了,可咱们晁家怎么办?搞不好要被灭族!”晁错做事太过极端,难怪韩安国评价他“擅长处理大事,却不懂人情世故”。能干大事固然好,但不懂人情世故,很可能把自己逼上绝路,甚至断送前程!

与晁错命运相似的还有主父偃。他出身贫寒,虽然学识渊博,但在诸侯圈子里却不受待见,同学们也对他十分反感。由于他性格孤傲、行为怪异,几乎没有一个诸侯欣赏他,可以说他完全没有朋友。无奈之下,他来到京城寻求机会,但依旧四处碰壁。尽管有大将军卫青的推荐,汉武帝仍不打算任用他。就在他准备离开京城时,一封自荐信引起了汉武帝的注意,这才有了著名的“推恩令”。其实,这个策略不过是晁错“削藩策”的升级版,本质上将主父偃推到了诸侯的对立面,他的处境与晁错并无二致。

汉武帝采取了强制迁移豪强大族到茂陵的政策。这一举措将豪强们置于朝廷的直接监管之下,既有效遏制了他们为非作歹的行为,又迫使他们离开原有势力范围,重新开始,从而削弱了他们的潜在威胁。由于这些豪强拥有庞大的家族和产业,他们的迁入不仅增加了首都的人口,还促使他们为了保护自身财产而全力支持汉武帝对抗匈奴的入侵。豪强们的命运因此与汉武帝紧密相连,而这一切都源于主父偃的谋划,这自然引发了天下豪强对他的怨恨。

建造朔方城,相当于在汉朝的北部边境打造了一个军事要塞。通过这个据点,汉朝的骑兵能够随时发起进攻,就像匈奴多次袭击雁门关那样,将匈奴的腹地变成了战场。然而,修建朔方城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丞相公孙弘强烈反对,认为主父偃的提议只会劳民伤财,效果有限。他提到,当年秦始皇修建长城也没能完全阻止匈奴的侵扰,如今修建朔方城,不过是重蹈覆辙。大多数朝臣都支持公孙弘的看法,但汉武帝最终力排众议,坚持要建朔方城。在他看来,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不再愿意忍气吞声。后来,匈奴退到漠北,由于距离遥远,卫青和霍去病都认为长途奔袭难度极大,但汉武帝却坚定地表示:“不就是用人和马筑墙,用黄金铺路吗?”然而,朔方城的修建让主父偃彻底得罪了公孙弘,这也为后来公孙弘对他痛下杀手埋下了伏笔。

公孙弘曾向张汤坦言:“皇上雄心勃勃,凡事力求尽善尽美,只要人力可为,他必全力以赴。如今他设立内庭,意在让外朝仅负责执行,所有重大决策都掌握在他和少数亲信手中。我这个丞相,说白了就是个跑腿的,而你也不过是皇上用来对付不听话的人的工具罢了!”公孙弘之所以能在丞相位置上平稳退休,正是因为他看透了这一点,行事明智。许多人因此称他为“老狐狸”,这并非没有道理。

霍去病因替卫青报仇射杀了李敢,汉武帝帮他掩盖了真相,对外宣称李敢是被鹿角刺死的。不过,汉武帝并没有因此纵容霍去病,反而告诫他:“武器能杀人就够了,过于锋利反而容易伤到自己,这个道理你明白吗?”后来,卫青和霍去病相继去世,汉武帝又扶持了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他塑造成一代名将。

霍去病年纪轻轻就表现出极强的能力和锋芒,甚至敢在汉武帝面前射杀李敢,丝毫不顾及皇帝的威严。这样的人不仅让对手害怕,连领导也会心生戒备,毕竟谁也无法保证他未来会不会用同样的手段对付自己。汉武帝面对这样的霍去病,会如何处理?可以参考汉景帝对待周亚夫的做法。当时,汉景帝认为刘彻无法压制周亚夫,便将他下狱,最终逼死了他。而霍去病的气焰比周亚夫更盛,汉武帝刘彻会怎么对待这样一个年轻却锋芒毕露的人?

硬的东西容易碎,软的东西反而难断。做人做事,别太死板,也别太出格。总是一根筋,想啥说啥,肯定会得罪人,招人恨。要学会帮别人,自己赢了别只顾着乐,也得分点好处给别人,让大家都有甜头尝。这样大家才能抱团取暖,而不是自己一个人单打独斗。想想看,要是猪圈里就你一头肥猪,其他猪都瘦得皮包骨,那你离被宰的日子就不远了!

每个人的过往都是一段独特的叙事,从个体的视角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故事。这些经历构成了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和诠释,反映了其独特的生命轨迹。每个人的历史都是主观的,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是对生活经历的一种独特解读。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