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塔山地区爆发了一场激烈的防御战。东野4纵在司令员吴克华、政委莫文骅的领导下,由副司令员胡奇才亲临前线指挥。在这场艰苦的战斗中,4纵以3000人的伤亡为代价,成功歼灭国民党军队6000余人,出色完成了林彪、罗荣桓、刘亚楼下达的阻击敌军增援的任务。值得一提的是,这支部队培养了8位后来成为开国将军的杰出人物。他们去世后,选择安葬在塔山,与75年前在此牺牲的战友们永远相伴。
1948年9月12日,东野林罗刘正式启动辽沈战役。按照计划,首要目标是攻占锦州,消灭该地区的国民党部队,从而阻断东北敌军向关内撤退的通道,为后续战役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蒋介石和国民党东北部队不愿接受失败,亲自前往前线指挥,调动兵力,试图与东北野战军展开决定性战役。他们匆忙集结了25万人的11个师,计划通过锦西和葫芦岛增援锦州,意图拖垮东北野战军。东北野战军的101等指挥官深入研究了敌我形势,决定将主力第四纵队和第十一纵队部署在锦西与锦州之间的关键位置塔山,采取坚决的防御攻势,以消耗并击退敌人的增援部队。
塔山位于锦州和葫芦岛之间,距离前者大约40公里,后者仅10多公里。这个地方虽然名字带“山”,其实只是个名叫塔山堡的村庄,住着百来户人家。一条通往锦州的主要道路从村中穿过,村口有条已经干涸的小河,周围散布着高低起伏的土丘。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塔山成为国民党部队增援锦州的关键通道。
从国民党方面分析,拿下塔山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若能成功夺取塔山,其增援部队便可与锦州守军顺利会师,从而有效遏制东北野战军企图全歼其兵力的战略目标。如此一来,国民党部队便能快速撤至关内,使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中的作战计划彻底落空。这一战术部署的核心在于通过控制塔山这一战略要地,为部队的机动与撤退创造有利条件,进而扭转整个战局。
对于东北野战军而言,塔山防线一旦失守,进攻锦州的部队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这无疑会大大增加辽沈战役的胜算难度。因此,确保塔山防线的稳固至关重要,必须全力守住这一战略要地。
1948年10月10日凌晨,国民党部队趁着夜色对我方打渔山等前沿阵地发动突袭。我方察觉后,国民党军舰和炮兵随即展开猛烈炮击,瞬间将我军前沿阵地笼罩在密集的火力之下,导致我方阵地陷入混乱,难以迅速组织有效防御。
老天帮忙,海水突然上涨,敌军被潮水困住,动弹不得。我们的炮火猛烈开火,敌人纷纷倒下。打渔山被海水隔开,成了孤岛。驻扎在那里的国民党军队无路可逃,面对我们的强大攻势,最终只能选择投降。
国民党军队在愤怒之下,集中所有炮火对塔山阵地进行了猛烈轰炸,导致我军的地堡被摧毁,掩体倒塌,枕木断裂。炮击结束后,国民党军队像潮水一样冲向塔山阵地,一波接一波,整团整营地推进。我四纵的守军迅速反击,与敌军在阵地前沿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双方进行了多次白刃战。经过一整天的血战,我军成功击退了敌军的进攻。
塔山战役期间,第四纵队指挥层全员投入战斗。司令员吴克华和政委莫文骅在指挥部连续奋战,几乎没有休息。与此同时,副司令员胡奇才受101部队指派,亲自坐镇塔山前线,全面负责该区域的防御指挥工作。整个指挥系统高效运转,确保了战役的顺利进行。
11日凌晨,国民党62军151师趁夜突袭占领了我方207高地,但很快就被我军反击夺回。随后,国民党军加大了火力支援,动用飞机、舰艇和炮兵,短时间内向四纵核心阵地塔山堡倾泻了数千发炮弹。他们从正面和两侧同时进攻,两侧的敌军攻占了村边的民房,战斗迅速演变为巷战。我34团的战士们依托残破的建筑,与冲上来的敌人展开近身搏斗,最终歼灭敌军1300人。
13日的激战堪称最艰难的时刻。程远茂指挥1排坚守塔山铁路桥,面对敌军猛攻。战斗中,他们的6个地堡有5个被炮火摧毁,仅存的一个也损毁过半。尽管如此,他们成功击退了敌方4个营的8次进攻。战斗结束时,1排仅剩7人,而阵地前倒下了超过100名敌军士兵。
在战场上,电话兵王振英双手受伤,无法正常接线,便用牙齿紧紧咬住两根电线,以身体作为导体,确保前线与指挥部的通讯畅通,电流穿过他的身体,使他全身颤抖。刘殿哲在炮火中倒下,临终前大声呼喊:“守住阵地……为我报仇!”安天佑挥舞爆破筒,连续击倒多名敌人,腹部被刺穿,肠子外露,他毫不犹豫地引爆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
在战况最为激烈的阶段,原本并不显眼的塔山阵地,突然成为国民党军队猛烈攻击的焦点。炮火密集轰炸,数百挺轻重机枪同时开火,阵地瞬间陷入火海。
耳边不再有枪声的尖锐回响,取而代之的是呼啸的风声,山巅的烈风如火焰般灼烧着脸颊。
下午,敌军对我方四纵阵地展开猛烈炮击,炮弹接连不断,阵地上的泥土被炸得四处飞溅,破碎的弹片和倒塌的墙壁散落一地,整个战场被火光笼罩。
在那场激战中,敌方采取挖地道的方式,突然从阵地后方突袭,这常常让我军措手不及。我们反击时不能只顾追击,要警惕敌方的埋伏。白天我们不断击退敌人进攻,夜晚则要防范他们的偷袭和骚扰……这场阻击战的残酷与英勇已被永久记录在军事史册中。战场上,双方士兵的尸体堆积成山,鲜血染红了大地。
侦察部队报告,在杨家洼子北部河岸区域,国民党军队秘密聚集了超过5000名士兵,意图向我军第七号阵地发起进攻。我军炮兵部队迅速作出反应,对该地区进行了密集炮火打击,成功击溃了这批敌军部队。
整整六天六夜,战士们寸步不离地守在阵地上,既没吃也没睡,眼睛都熬得通红,可他们的斗志却异常高涨,越打越猛,坚决要守住这片土地。他们耳边一直回荡着林罗刘的命令:“我不关心伤亡人数,我只要塔山!”最终,塔山守住了,但许多战士却永远长眠于此。
锦州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将领范汉杰成了俘虏。当他被押解经过塔山时,望着这个毫不起眼的小土丘,内心充满震惊。他实在无法理解,为何就是在这个地方,前来增援的十万国民党精锐部队会遭遇如此惨重的失败。范汉杰心中充满疑惑,这个看似普通的小山包,竟成了改变战局的关键所在。
塔山阻击战的意义远超其本身战果,不仅直接左右了辽沈战役的走向,更对解放战争的整体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场战斗的胜负,不仅关系到东北战局的演变,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发展态势。作为辽沈战役的关键节点,塔山阻击战的结果牵一发而动全身,其战略价值远远超出了局部战场的范畴,成为影响战争全局的重要转折点。
吴克华、莫文骅、胡奇才、欧阳文、李福泽、江燮元、李宏茂、焦玉山、江民风,这九位4纵的开国将领都亲身参与了那场激烈的战斗。这场战役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留下了深刻的悲壮回忆和感动。他们在生前立下遗嘱,希望死后能与那些在战斗中牺牲的烈士们一同安葬在塔山。
塔山烈士陵园坐落于当年塔山阻击战的发生地,专门为纪念在那场战役中英勇献身的747名烈士而建。陵园内的纪念碑上,详细铭刻了这些烈士的姓名,以此缅怀他们的牺牲与贡献。
在塔山烈士陵园的前方,九位曾在塔山阻击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开国将军的墓碑静静矗立,而另一位将军的遗骸则被安葬在附近的军人公墓中。这些将军和烈士的墓碑,仿佛再次组成了那个让敌人胆寒的钢铁阵线。
来自全国各地的九位开国将领,与坚守塔山的勇士们并肩作战,最终共同融入这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小山,生死与共。
陵园内青松挺立,绿柏环绕,气氛凝重。在开国将领和烈士的墓前,鲜花绽放,九位将军与塔山战役中牺牲的烈士们安息于此。此地已成为继承先烈遗愿、延续奋斗精神的红色教育基地。
如今我们享受的和平岁月,正是上一代人梦寐以求并为之不懈努力的目标。他们用汗水和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安稳日子,让我们得以在和谐环境中生活、工作。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承载着无数先烈的期望与付出。我们应该珍惜当下,铭记历史,继承先辈们的精神,为更美好的未来继续奋斗。
英雄们,你们可以安心长眠了,如今的繁荣景象正是你们当年所期望的。你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与富强,如今已在这片土地上绽放。这盛世,正是你们理想的延续。请相信,你们的牺牲没有白费,你们的精神永远铭刻在这片热土上。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继续传承你们的意志,让这片土地永远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