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文成公主,也会选择留在吐蕃。
01
在历史中,文成公主只是一个普通宗室子弟的女儿,她父亲在李唐宗室里地位不高,在历史中连名字都没能留下来。
连名字都没留下来,就代表了很多。
说明她父亲肯定不是唐朝的王爷或者公爵,要不然肯定会在历史中留下个名字,如果没有和亲的事情,她肯定享受不到公主的待遇。
不过,后来松赞干布的求亲改变了她的命运。
在当时,因为唐朝国力的强盛,很多国家都对唐朝仰慕不已,把和唐朝之间的联姻当成了一件很荣耀的事情,所以就有不少国家向唐朝求起了亲。
那时候,松赞干布就是众多求亲者中的一员。
刚开始,李世民并不同意松赞干布的求亲。
毕竟自古以来,和亲不是什么特别光彩的事情,往往象征着屈辱,李世民不答应也很正常。
02
眼见李世民不答应,当时的松赞干布就出兵攻打了位于青海的唐朝属国吐谷浑,军队一路从西藏打到青海,打得吐谷浑丢盔弃甲。
而他出兵的理由也很简单,主要是说吐谷浑从中作梗,如果不是吐谷浑,李世民可能就答应了他的求亲。
打了吐谷浑还不够,松赞干布后来还出兵打到了唐朝的属地四川,想给李世民增加点压力。
不过面对兵强马壮的唐朝军队,他被击败了,失败后,乖乖把军队撤了回去。
而这次的失败,并没有打消松赞干布的求亲想法,反而坚定了他继续求亲的信念,觉得和唐朝这样的强国联姻错不了,于是接下来再度派出了使者到唐朝求亲。
面对再次求亲的松赞干布,原本坚持拒绝的李世民态度也改变了。
李世民知道如果再拒绝,唐朝的西北边必定再度掀起战乱,沉着考虑了一番之后,李世民便答应下了松赞干布的求亲。
03
只是答应归答应,他却舍不得把自己的亲女儿送到那么遥远的地方去,为了解决问题,他决定在宗室里找一名女子以公主身份代替自己的女儿去联姻。
一般来说,皇帝不愿意把女儿嫁出去,那就应该由宗室里的王或者公爵替代把女儿嫁出去,但是那些大人物也舍不得自己的女儿嫁那么远,没办法之下,李世民最终就从宗室远支子弟中挑中了文成公主,把她嫁到了吐蕃。
从普通的宗室之女蜕变为一国公主,在那个封建时代是一个非常荣耀的事情,让文成公主的身份一下子拔高了很多。
不仅如此,在联姻成功后,她还成为了吐蕃的王后,身份同样荣耀无比。
在如此身份下,换成了大家,估计也会留在吐蕃。
留在吐蕃,即便松赞干布已经去世,她也还能保留着昔日王后的尊荣地位。
要是回了唐朝,可能会有两个结果。
一种结果是继续保留着公主的名分,被唐朝朝廷一直抚养到老。
也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失去公主名号,恢复原本的身份被抚养到老。
无论哪种,都比不上在吐蕃的地位。
所以,在松赞干布去世后,当新皇李治派人想去接回文成公主的时候,文成公主选择了拒绝。
04
除此之外,文成公主选择留在吐蕃也可能是多年的生活让她爱上了那片土地。
人都有恋旧情怀,一旦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就不会想再四处迁移。
文成公主在那里待了那么久,对那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很熟悉,也适应了那里的高原反应,此时再让她回到唐朝,她反而就不习惯了。
不说文成公主这样主动愿意去的,就算是一些自己不愿意的人,只要在一个地方待久,也可能会如此。
比如现代一些女性被拐卖到深山老林中后,很多人在习惯之下,最后即便有机会离开,也不会选择离开。
这,就是习惯的威力。
还有,就是交通不发达。
在现代,不少女人远嫁之后,即便有飞机、高铁之类的交通工具,都有不少因为路费昂贵不再回家看父母。
更不用说是那个交通局不发达的年代了,路途那么艰难,文成公主从唐朝前往吐蕃本身就已经极其麻烦,再让她重走一遍那个路途,她很可能承受不住这样的劳累。
别说是她这样的女子,就算是现在很多身体素质好的男性,让大家徒步或者骑马、骑自行车到青藏高原,很多人可能都接受不了。
当然,文成公主留在吐蕃,也可能是考虑到了一些外交因素。
作为和亲的公主,她在那个年代本身就相当于唐朝和吐蕃之间的和平大使,有着很超然的外交使命。
她留在吐蕃一天,就可能让吐蕃和唐朝尽可能和平一天。
她没离开,可能也是在坚持自己的外交使命。
以吐蕃人对文成公主的尊敬,她的外交作用还是很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