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自诞生时日起,便长期同自然界的洪水猛兽进行斗争,继而发展出狩猎这门技艺。自青铜器时代起,世界各地的人类相继建立起文明与国家,狩猎早已不再是获取食物的主要手段,不过依旧是贵族阶级钟爱的娱乐形式。

古代伊朗高原及周边地区,曾是多种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例如亚洲狮、中亚野驴、高鼻羚羊,等等。
近代以前,尤其是生产力较低的阿契美尼德-安息时代,伊朗的狮子数量颇多。成群结队的狮群,掠食牲畜、袭杀民众,堪称地方一害,给基层政权造成不小的困扰。
身为政权支柱的军事地主阶层,便接受地方官府和民众请求,承担起猎杀狮兽、控制种群数量的义务。顺便,也锻炼武士们的勇武和作战技艺。

上图:古代波斯帝王猎狮
久而久之,猎狮运动,尤其是皇室主导的猎狮(以及狩猎其他大型食物动物),发展成为波斯军事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狮子体型庞大,性情凶猛,能够将其猎杀,展现的是武士的膂力和勇武。所以古来的波斯帝王权贵们,自阿尔达希尔、沙普尔,到纳迪尔沙、阿迦汗,普遍喜欢通过猎狮,来展现自身的帝王武力与权威。
同时,狮子普遍群居,所以猎狮活动也常被用于训练军队的组织性,展示军事实力和和传达军事理念。在狩猎中,兵士的骑马射箭、持矛近战等技巧在可以得到强化,从而为实战奠定基础。

上图:萨珊君主沙普尔二世狩猎
不过猎杀的是花豹
纵观波斯历史,狮子不光是帝王将相们狩场上的对手,并且还演变成为国家、皇家的符号与象征。
在塔赫特·贾姆希德(波斯波利斯)的浮雕上,狮子猎杀公牛图案,在波斯文化中也有深意:狮子代表夏日,公牛代表冬日,二兽之争象征着两个季节交替之日的春分日,正好对应伊朗的新年,3月21日诺鲁兹节。

狮子和太阳标志,则是公元十二世纪以来的波斯文化标识之一。萨法维王朝时期,狮日图案登上国旗,成为伊朗国家和什叶派信仰标志。
同时,波斯文化圈的其他国家与地区,例如中亚的布哈拉、撒马尔罕,也酷爱狮日图案,并将其绘制在宫廷经寺的突角拱门上。

当然,其他波斯文化圈地区,也拥有“猎狮”传统。例如受波斯影响的印度莫卧儿王朝,便是如此。
在莫卧儿帝国,猎狮既是皇室运动,也是皇室特权。
1617年,生活在印度西部曼都(Mandu)的托马斯·罗伊(Tomas Roe)多次被一只狮子袭扰,最终贾汗吉尔沙给予他许可将这只狮子杀死。
然而更为常见的情况是,莫卧儿帝国皇帝们,乐于在乡民畏惧害怕狮子的时候,公开展示自己的猎狮活动。这些猎狮活动通常以血腥的对决收场:狮子会被众剑刺死。
除狮子外,老虎也是波斯武士的猎物。与现代情况不同,古代伊朗有里海虎分布。身为老虎家族排名靠前的猛兽,里海虎造成的危害,并不亚于亚洲狮。

上图:里海虎曾经在中亚、西亚和东欧分布
古代波斯的神话史诗、英雄传说,塑造了众多力勇杀虎的猛士。在《列王纪》中,家喻户晓的鲁斯塔姆,便是杀虎、搏狮、擒白象、屠恶龙的大英雄。
根据文中描述,鲁斯塔姆的铠甲上罩着虎皮,就是其打虎的力勇象征。同时,隐喻波斯文明对混沌力量的征服。

上图:擒杀白妖魔的鲁斯塔姆
可见其铠甲外披挂虎皮
猎狮打虎的娱乐活动,贯穿伊朗历史。到18世纪时期,这两种猛兽已经数量大减,而到近代工业化浪潮铺开后,人口激增、建设用地扩张,更是严重侵蚀了野生动物的栖息范围。
在伊朗,最后的里海虎于20世纪50年代在戈尔甘被射杀。整个里海虎种群,也在1980年左右灭绝。与此同时,亚洲狮的数量也急剧锐减,在野外销声匿迹,目前仅少量存活在国家保护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