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史料】波斯前伊斯兰时代的“种姓制度”

宇全玩转过去 2025-04-20 03:25:01

说起种姓制度,或许最为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印度。但其实,同由远古雅利安集团发展而来、同属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系的波斯民族,也曾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出过种姓制度。

伊朗的种姓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阿契美尼德王朝时代(甚至更为久远的列国时代),至萨珊王朝(公元224~651年)臻于顶峰,并随之由盛转衰。

萨珊王朝时期,按照巴列维文《千条律例书》(Matigan i Hazar datisatan),伊朗社会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教士(Asron),基本都是祆教神职人员。通过控制宗教解释权,垄断较高的社会地位。教士阶层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世俗政权施行统治的工具,从而获得了世俗政权的支持。正如萨珊开国君主阿尔达希尔所言:“政权和教权是一对兄弟,相辅相成”。

第二,武士(Artesaran),主体是大大小小的奴隶制军事贵族、封建制军事地主,他们平时是生产资料的垄断者,战时则是军队主力,通过东征西战、四处征伐、巩固政权,把持着较高的社会地位,也是王朝的最重要统治支柱。该称呼也延续了下来,现代伊朗波斯语依旧称军队为“Artesh”,可见其影响。

第三,文士(Dipiran),主要是文官、学者等。这个种姓显然是伊朗中央集权官僚制度发展的结果,隔壁的印度并无此种姓。我国《魏书》等史料根据音译,称该阶层为“地卑”,体现其在伊朗政府机构中发挥外交职能。

第四,庶民(Vastryosan),农民、商人、手工业者均属于这一阶层,其中农民的处境最糟,他们逐渐依附于贵族和地主,承担着繁重的赋税、劳役和兵役。商人和手工业者好一些,只要缴人头税,无需缴土地税,善于经营者还能获利颇多。

上图:萨珊军队

由武士阶层构成的铁甲具装重骑兵

由庶民阶层构成的炮灰轻步兵

不过,除上述四大种姓外,《魏书》、《北史》还记载了伊朗的“不净人”群体:居住在城外,地位低贱,专司丧葬之事,进城需摇铃自别。明显对应印度种姓体系下的贱民阶层。

但也有观点认为,“不净人”只是祆教中的专职抬尸者(nasā-sālār),现在伊朗的祆教团体中仍有该职业,而且颇受尊重,将其等同于贱民,其实只是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误会和乌龙。

上图:现代伊朗的祆教

伊朗的种姓制度,一说是由传说时代的帝王贾姆希德划分的,例如菲尔多西在《列王纪》中表明此观点,又一说是萨珊开国君主阿尔达希尔划分的。

但其实,这乃是上古雅利安集团社会发展的残余结果,并在伊朗建立文明国家后,产生了新的时代体现而已。种姓制度等级森严,从一个阶层变换为另一个阶层,极为困难。

而且纵观萨珊朝历史,这种制度也整体趋于衰落解体。尤其是在公元五世纪的马兹达克起义后,由于祆教大教权贵族遭受打击,种姓制度的瓦解也更为明显。

公元七世纪,阿拉伯入侵,伊斯兰教传播至伊朗,种姓制度的消亡已经是不可避免。公元九世纪以后,“伊朗间奏曲”吹响,波斯政权复国,波斯文化迎来复兴,但前伊斯兰时代的种姓制度,已经彻底成为历史。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