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为何“疏远”抵抗之弧?缺乏民族感情基础,是重要原因

宇全玩转过去 2025-01-02 21:06:48

自1979年革命后,伊朗凭借地缘博弈之策略,采用拉拢与组合的手段 ,成功团结起大批什叶派抵抗力量,从而建立起被称为“抵抗之弧”的区域阵线,它们包括:

黎巴嫩的真主党武装伊拉克的人民动员组织也门的胡塞武装巴勒斯坦的各支抵抗武装巴林的“二月十四日运动”其他有关的武装

抵抗之弧兴盛一时,对于遏制美国势力在中东的扩张具有重要意义,也在客观上抬升伊朗的地缘博弈实力,对中东局势的走向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然而,从2024年开始,情况似乎有所改变。

首先,是伊朗逐渐削弱了对抵抗之弧的支持力度,包括且不限于武器、物质、人员上的支持;其次,叙利亚阿萨德政权垮台后,由伊朗通往叙利亚的通道受阻,抵抗之弧之间的联络被切断。

于是,有人就质疑:伊朗是不是要“放弃”抵抗之弧?

笔者认为,是,但又不完全是。

第一,伊朗目前国内经济形势严峻,所以会减少对外援助,将宝贵的预算用在“刀刃”上,用于本土的国防建设和民生发展。

第二,伊朗依旧在与美国、以色列博弈,与真主党、胡塞武装等组织有着相近的利益,所以,依旧会向抵抗之弧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

那么,伊朗为何要“放弃”辛苦打造的抵抗之弧?答曰:缺乏民族感情基础,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很多人没搞清楚“抵抗之弧”的形成顺序,是先有“伊朗”还是先有“抵抗”?

无论是真主党还是胡塞,都是在反抗侵略的过程中形成的,而非伊朗建立的。譬如真主党武装,发源于黎巴嫩人民抗击以色列的入侵,并在抵抗的斗争中壮大,在此过程中,才逐渐获得伊朗的支持。

换句话说,伊朗同各支抵抗组织的关系,仅仅是合作,而非“上级-下级”的从属。

但是,这种合作,也仅仅是出于共同的利益,缺乏深层次的相互认同,尤其,是民族感情上的相互认同。

因为各支抵抗组织,基本都是什叶派的阿拉伯人,说的是阿拉伯语,维系的是阿拉伯认同。例如叙利亚阿萨德政权,其执政党就是“泛阿拉伯主义”的社会复兴党。

而伊朗不同,伊朗主体民族是波斯人,推行的是“伊朗/波斯+伊斯兰”认同,与“泛阿拉伯主义”本来就有隔阂,若不是有什叶派信仰作为脆弱的纽带,恐怕抵抗之弧早已瓦解。

而近年来,由于伊朗反美反以的斗争,加之其国内经济形势严峻,导致伊朗的民族主义思潮更为高涨,伊朗民众非常厌恶将宝贵的预算浪费在对外援助上。

尽管,伊朗高层有着“复兴波斯帝国”的蓝图,有着“饮马东地中海”的想法,但是伊朗青年们却不予认同,他们在游行中高呼:“伊朗不是叙利亚!不是巴勒斯坦!我们的生命只属于伊朗!”

除此之外,伊朗还要应对诸多国内问题,例如各党各派的博弈、最高领袖的权力交接,未来道路的走向,等等。

这些因素,也促使伊朗减少对抵抗之弧的援助,执行战略收缩政策。

0 阅读:113
评论列表
  • 2025-01-06 11:45

    伊朗净干一些干涉他国内政,分裂他国事情,哈马斯,真主党(已经被黎巴嫩人民政府要求解除武装),胡塞都是非法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