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镇做题家”撞上教育滞后:寒窗苦读为何难逃就业困境?

夜春阅览趣事 2025-02-22 00:41:17

在社会发展的宏大叙事中,“小镇做题家”这一群体所面临的困境,映射出教育体系与国家战略转型之间复杂而深刻的关系。

回溯教育发展历程,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起,中国教育便处于持续的转型进程中。1997年东亚金融风暴致使外需骤降,国内生产过剩,就业形势严峻。

为缓解就业压力,1998年开始高校大规模扩招,众多技术专科学校升格为大学,专科改大学,大学向综合性转变。然而,这一过程中教育质量有所下滑,同时全面借鉴西方制度体系,文科、人文社科等领域大量照搬西方教育体制、教材和学科,与中国实际需求脱节。

进入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成为世界生产车间,外资大量涌入,带动工业化高速成长和外贸繁荣。此时,引进的西方教育内涵和知识结构与外向型经济需求契合,高校教育更趋向西方化,在教学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全面西化。

这一阶段,就业形势好转,年轻人将西方化的教育内容和方式视为追求目标,教辅培训等产业也随之转向全球化需求。法律、工商管理、经济学、公共管理等热门专业成为高分学生的首选,而这些专业大多基于西方知识体系构建。

但时代的巨轮不会停止转动。2008年美国爆发华尔街金融海啸,世界格局发生巨变。2018年特朗普发动贸易战,明确将中国视为主要敌人,美国主导的全球化走向解体。

在此背景下,中国积极调整战略,从积极融入国际大循环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发展模式。这一战略调整对教育体系提出了全新要求,然而过去积极融入全球化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培养出的人才,难以适应新的发展阶段。

因此,教育的知识体系与社会客观需求之间出现明显错位,依赖做题、死记硬背培养出的人才,无法对接国内大循环的发展需求。

与此同时,2012年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将生态文明确立为国家发展战略,标志着中国从工业化时代迈向生态化时代,新的发展理念将自然、生态资源纳入生产力要素考量,生产关系也随之发生结构性改变。

例如,“两山”理念的提出,强调了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的经济价值,山水田林湖草沙等资源都成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照搬西方教科书形成的知识体系,根本无法适应生态化转型的需求。

以县域经济发展为例,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强调县域生态资源的系统开发。一个乡的山区山系、一个村的沟域,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资源。

然而,现有的高校学科,无论是经济学院、商学院还是法学院,都难以找到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能够满足县域生态经济综合发展设计、开发、规划需求的人才严重匮乏。

乡村振兴作为国家重大战略,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对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战略意义重大。但目前高校专业设置中,几乎没有能与乡村振兴所需知识精准匹配的,知识体系严重不适应发展要求。

“小镇做题家”的困境,并非简单的个人奋斗与目标实现的问题,而是时代变迁下教育体系与国家战略转型不匹配的集中体现。

他们在既定的教育模式下努力学习,却在步入社会后面临就业困境,根源在于教育未能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家战略转型需要具备新型知识体系的人才。

面对这一现状,教育改革迫在眉睫。高校需要全面审视学科设置和知识体系,摒弃单纯照搬西方模式的做法,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实际需求,进行知识更新和课程调整。

在课程设置上,应增加与生态化、国内大循环相关的内容,培养学生对生态资源价值的认知和开发利用能力,以及服务县域经济、乡村振兴的专业素养。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应试教育模式,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知识,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

作为个体,“小镇做题家”们也需要主动适应时代变化,拓宽自身知识视野,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关注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趋势,培养跨学科思维和综合素养。

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在时代的浪潮中,教育与人才培养是关乎国家发展的关键命题。只有深刻理解“小镇做题家”困境背后的时代逻辑,推动教育体系与国家战略转型同频共振,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文本来源:@温铁军的视频内容

0 阅读:3

夜春阅览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