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一部美国精神小伙淘汰的旧iPhone,可能开启一段跨越重洋的“污染之旅”。
在2013年以前,它大概率会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广东贵屿镇。
巅峰时期,全球超七成电子垃圾汇聚于此,除了电子垃圾,塑料、旧衣服等也纷至沓来,甚至还有医疗垃圾,孩子们竟将医疗针头当成玩具。
污水肆意排入河流,鱼虾绝迹;焚烧洋垃圾产生的滚滚浓烟,让空气污浊不堪,各种疾病也随之滋生。更有甚者,一位老太太在垃圾堆里捡到瓶子,想回收再利用,却不知里面装的是氢氟酸,瞬间手指关节被烧焦。
012013年前后,当地政府大力整治,加上2017年中国推行洋垃圾禁令,洋垃圾灰溜溜地离开了中国。
可它们并未消失,而是将目标转向了非洲大地。
如今,那部废旧手机更可能踏上非洲的土地。非洲的洋垃圾数量多得超乎想象,废手机、废电脑、旧衣服、旧冰箱、破铜烂铁……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收不到的有毒有害垃圾。

在非洲加纳首都,有一处名为阿格博罗什的巨型垃圾场,被当地人称作“索多玛与格莫拉”,寓意罪恶之城。这里占地数万平方米,居住着4万多平民,每年接纳来自国外数十吨的电子垃圾。
焚烧堆火光冲天,黑色浓烟遮天蔽日,少年们弯腰徒手捡垃圾,孩子们把垃圾当玩具,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废弃的手机、电脑、电池、旧洗衣机、电吹风、电冰箱、旧电动玩具等充斥其中,又破又毒。
电子垃圾主要污染成分是重金属,如汞、铅等,会引发骨骼和神经系统疾病;电线里添加的卤化有机物、阻燃剂,可能致癌或影响生殖功能。
在加纳阿格博罗什垃圾场,一个孩子只要吃下一颗鸡蛋,吸收的氯化二噁英量竟是欧洲食品安全局限定每日摄入量的220倍,用一个字形容,就是“毒”。
既然如此毒,为何非洲还要接受这些洋垃圾呢?
原因在于,电子垃圾并非毫无价值。发达国家消费水平高,一些旧电子产品还未完全报废,便宜卖到非洲,经过重组翻新还能使用,就像家电下乡,对非洲民众来说有一定吸引力。而且,电子垃圾还能用来炼金。

一吨废旧电子产品至少能提炼出200克黄金、3公斤银和100公斤铜,以及几克到十几克的钯、铂金,而普通一吨金矿石仅含约15-20克黄金,捡垃圾看似比挖金矿更划算。
然而,专业又环保的电子垃圾回收是高科技操作,非洲受发展水平限制,只能采用简单粗暴的人工方式。他们就地焚烧电子垃圾,融化电路板的塑料部分和电线绝缘层来提取金属。那刺鼻的气味,如同在房间里点燃塑料桶般令人窒息,其中还含有致癌化合物。
水和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比正常水平高出百倍,牛羊鸡也难以幸免,可当地人却习以为常,不少人嗅觉、味觉麻木。

国际环境研究机构铁匠研究所称,加纳的电子垃圾场是世界上最毒的地方,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还毒,而当地工人过半是5-17岁的青少年,他们从小在垃圾堆旁出生、玩耍、生活,智力和呼吸道系统受到严重损害,长大后依旧疾病缠身,甚至有数据称这里人均寿命不超过25岁。
02非洲并非唯一一个被洋垃圾困扰的地区,肯尼亚的塑料垃圾堆满田地和下水道,堵塞道路,还混入牛羊鸡的饲料,通过食物链进入肯尼亚人的餐桌。
乌干达、坦桑尼亚、南非、埃塞俄比亚,甚至经济相对较好的尼日利亚和南非,都未能逃脱洋垃圾的“魔掌”。而这些洋垃圾,大部分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如美英日韩等。
这些国家人口虽不多,但消费水平高,产生了大量电子废物、塑料垃圾、废弃衣物等。
处理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自我消化、循环利用,但缺乏廉价劳动力;二是倾倒到其他国家,既节约成本又保护自家环境。
1989年,国际社会出台《巴塞尔公约》,禁止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倾泻有毒有害垃圾,可部分发达国家却将垃圾换个名头,以“二手商品设备援助”的名义继续运往非洲。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固体废弃物出口国和人均塑料消费大国,至今未加入该公约。美国人口仅占全球4%,却产生全球12%的固体垃圾,人均产生垃圾量是中国的3.6倍,排名世界第三。瑞典环保少女曾表示一进美国港口就闻到污染的臭味,可见其污染程度。
不仅是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发达国家也是垃圾出口大户,加拿大的人均垃圾产量更是排名世界第一。《巴塞尔公约》虽有186个缔约方,但对美国等国家约束有限,只能约束“君子”,管不了“小人”。
曾几何时,中国也是洋垃圾的主要接收国。
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18年,全球72%的垃圾回收量由中国承担,垃圾回收量从450万吨增长到4500万吨。

中国各地涌现出众多洋垃圾回收机构和场地,为回收工厂带来利润,也为中国制造提供了廉价原材料,甚至形成了特色产业,如河北文安的全球最大废塑料集散地、广东碣石的全球最大洋垃圾服装批发中心、广东贵屿的全球最大电子废弃物集散地。
贵屿镇最多时有10万人从事电子垃圾回收,采用落后的人工拆解方式,家庭小作坊一年能赚上百万元,全镇一年出产10多万吨铜,甚至影响国际铜价走势。
但代价也是惨痛的,贵屿镇曾被称为“血铅镇”和“癌症村”,80%以上的中小学生患有呼吸道疾病。
2017年,中国禁止洋垃圾进口,这让欧美国家措手不及,美英日等国垃圾出口量暴跌九成以上。美国一个普通垃圾站一个月收到665吨垃圾,废纸价格从一吨100美元左右降至5美元。欧美国家不得不寻找新的“垃圾倾销地”,非洲和东南亚国家成为接盘侠。
非洲国家并非没有反抗过。
1998年生效的《巴马克公约》中,非洲国家禁止以任何理由进口危险废物,包括电子废物。
但该条约未有效进入国家立法,对于贫困的非洲国家来说,电子垃圾回收能带来经济收益,如在加纳,电子垃圾回收一年能贡献1到2.8亿美元的产值,地方政府管理动力不足,也难以有效管控。2003年,加纳政府想迁走居民恢复生态,遭到当地人抗议阻挠;2015年强拆附近居民区,引发警方和居民大规模冲突,整治行动只能搁浅。
当地居民在生存与污染之间艰难抉择,毕竟没钱吃饭可能直接“原地去世”。

民间虽有公益组织奔走,也有回收企业尝试用正规设备提高回收效率和安全性,但都只是杯水车薪。
回顾中国的发展历程,从依赖洋垃圾到坚决说“不”,是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变,这背后是几代人的奋斗。
非洲要摆脱洋垃圾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希望在非洲走出困境前,不会被垃圾掩埋;也希望发达国家能从源头减少垃圾,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而不是让发展中国家为他们的垃圾“买单”。
文本来源@财经不眠姐 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