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那个传说中拥有兰陵王同款面具的北宋武将,也是个美男子,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生活在那个所谓的“重文轻武”的北宋时期,作为一名骁勇善战的将军,他在后世的知名度不及高长恭。最近越来越多爱好北宋史学研究的大佬们开始纠正早期提起的北宋“重文轻武”的概念,而改提“崇文抑武”了,“北宋无将”这种说法也逐步推翻,而狄青作为一个同时期的代表人物,诸儿又查阅了一番关于他的史料记载,确实有一些新的发现。
狄青之前一直被作为北宋文官压迫残害的代表人物而被人感到惋惜,尤其是那句“东华门唱功名方为好儿郎”,传闻出自韩琦之口,用以羞辱狄青的,也就被人们认为韩琦与狄青之间有不少矛盾纠葛,再加上狄青后来外放之前遭欧阳修数次弹劾,鉴于韩琦和欧阳修地位比之狄青来讲较高,大家便得出了狄青不被宋朝重用这样的结论。
然而,我们先来看下狄青的出身。狄青十几岁时,因与乡人发生冲突而被官府捕快投入监牢,并在脸上刺字,注销户籍,发配京师充军。就这样一个带有案底的逃犯,最后竟然可以晋升为北宋朝仅次于宰相地位的枢密使,这种逆袭程度在小说里也能称之为爽文了吧!而对于狄青本人,也确有战功傍身——大破西夏、夜袭昆仑关、平侬智高之乱。宋代多有文人笔记赞美他,狄青死后,韩琦也为他书写了祭文,在他的很多回忆里也多是对狄青的赞美。
狄青早年在西北任小职时又因为犯了军法而差点被斩首,幸得西北主官老臣范雍力保,得以免罪。也许是经历了数次教训,之后的狄青越发变得沉稳,30岁出头,带兵持重,却也能在出现战机的时刻表现出勇猛不畏死的一面。西夏人畏惧他,称他为“狄天使”。他谨慎持重的用兵风格既得军心,又得朝廷器重。大臣范雍、尹洙、韩琦、范仲淹、庞籍等对他也评价极高,范仲淹镇守西北时,甚至亲自传授他兵法,狄青能够被仁宗看中也是因为韩琦与庞籍的共同举荐。
从1039年到1042年,才三年的时间就从正九品的右班殿直跳级到从五品的秦州刺史。紧跟着1044年(庆历四年春,多么熟悉的一年呐),“公使钱”一案涉及到的官员诸如滕宗谅(我们所熟知的滕子京)、张亢、种世衡、尹洙等人几乎都断绝了自己的政治升迁生涯,唯有狄青受到的波及最小,甚至同年年末还升迁为堪称武人巅峰的三衙管军,这一年,他还不满四十岁呢。诸儿不禁感慨:就这样还能被称为不受重用吗?宋人士大夫赞美他:公识度宏远,士大夫翕然称之。
“东华门外”这则段子是出自一本叫《默记》的书,作者王铚,北宋人,他父亲是欧阳修的学生。这本书关于狄青的记载不少,除了“东华门”还有“白牡丹”、“彗星异象”等事件。
“东华门外”的故事讲述的是韩琦不顾狄青的求情当面斩杀他的爱将焦用,但韩琦原本就是受命去整顿军纪的,焦用克扣军饷,引发兵变,怎么看都应该依军法处置。按照书中所写,狄青还要为这种人在公开场合向韩琦求情,这故事反而把狄青往格局小了的方面去论证,说明狄青重私情轻国法,简直就是黑狄青啊!
“白牡丹”事件为韩琦宴会上,因为一妓女嘲笑狄青脸上的刺字,宴会后遭到狄青的报复,被残酷鞭挞。又说他穿黄色衣服招摇过市,常言自己和韩琦功劳相当只差了一个进士而已。这怎么读都是在阴阳怪气黑狄青啊。依诸儿看这本书,叙事幽默风趣,更多地可以被定义为创作型小说~。
而在韩琦本人的回忆里,狄青一直都是有器量的存在,即使是在做了枢密使之后,都依然感念韩琦等人的知遇之恩。由此可见,《默记》作为创作型小说,可读性很高,但如作为正史,其实它的可信度是极低的。而我们能看到的史实就是狄青的一路升迁,得益于文官的提拔。最后狄青官至枢密使,他在这个座位上做了四年之久,这在仁宗朝时期都是少有的时长了,倒也不是说他做官一直顺风顺水,到最后,仍不免受到政治倾轧。
当初宋仁宗力排众议,坚持让狄青出任枢密使,而狄青也确有升迁之心,招致一些人的不满,这期间已经埋下隐患。以致后面各种离谱谣言四起,曾在水洛城和公使钱案中多次保护狄青的欧阳修也上书建言称狄青出身行伍又执掌枢密,得到天下军士的仰慕,让一个深得军心的武臣继续掌握国家机密,非国家之利。仔细一看,确实怎么看都有点“五代遗风”那味儿。
所以诸儿更多地是觉得与狄青交好的欧阳修等人更多地是希望朝廷在此时外放狄青,避避风头,以保全狄青有用之身。毕竟在北宋仁宗朝,两府重臣隔三差五的外放再回来是常有的事,只可惜的是,狄青没有等到再回来就生病过世了。。。关于狄青的死,各位看官又有什么新的观点呢?欢迎底下给诸儿留言~~
我是诸儿,不定期更新长文,如果喜欢我写的东西,不妨点赞关注下哦,诸儿带你趣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