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代,在澶渊之盟中立有大功的大臣寇准,大家都已经很熟知了,其刚直不阿的品性也一直为人所称道,尤其他嘴炮王者的属性,朝堂之上,没有人可以吵的过他,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加特林属性的六边形战士,谁也无法令其服软,却能在面对一人开玩笑逗趣说他“不学无术”时,还能开怀苦笑不生芥蒂。此人便是张咏,自号张乖崖。
张咏比寇准大十五岁,他出生在五代混乱的时局(946年),家境贫寒,为求生存,练就了文武双全的本领,而少年时期的张咏,像极了金庸武侠小说里面的侠客,向往任侠的生活,仗剑走天涯。
张咏早年游走江湖,路遇一家黑店,店家三人本已暗自窃喜又来一肥羊,殊不知谈吐间已被张大侠察觉有问题,张大侠暗自警觉,悄悄躲到房门后,果然店家上来想要了结他性命,张咏及时出手,先一步解决了店小二,紧跟着下楼把主谋也斩杀殆尽,最后一把火把黑店焚烧殆尽,颇有种事了佛衣去的洒脱,不知为何,诸儿眼前浮现出了“令狐冲”的画面~
然而,你以为他会一直是江湖豪侠的画风,殊不知,早年间快意恩仇的游侠生活不仅增长了张咏的阅历,也让他有别于普通的书生秀才,对基层百姓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张咏得陈抟老祖的点拨,决意入世,参加科举,拯救黎民于朝堂之中。也就是在其三十四岁的那年,结识了比他小十五岁的寇准,二人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同年进士,结为至交。
与寇准常年担任京官不同,张咏的履历更多的还是在地方。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一直到淳化三年(992年)的十二年中,凭借过人的才干,张咏从地方知县稳步升迁至一路转运使,在淳化四年更是被官拜枢密直学士,允许穿戴三品金紫朝服。地方为官十余载,政绩斐然。在这期间,有不按常规出牌,身为县令,斩杀贪官污吏于台前,也有断案如神,屡破奇案,还百姓一公道。民间还将他断案的事迹编辑成书,刻板印刷传播。(具体案件可从诸儿的每日历史小趣闻中查看一二~)
淳化五年(994年)和咸平六年(1003年),先后两次入蜀,均是在四川发生起义,民不聊生、十分动乱的情况下前去治理。第一次蜀中为官时,对阵王继恩公公——大内权谋爱好者,王继恩纵容手下掠夺四川全境,暴取财物,张咏则使出当年任侠江湖时的手段,一方面不动声色地暗中布置人手,将王继恩麾下为非作歹的士兵秘密投入枯井处死,另一方面密奏朝廷,陈明王继恩的问题,待朝廷安排大臣前来和王继恩共掌兵马,以牵制王继恩。不久,蜀中恢复稳定。
原本张咏则凭借着这一次在蜀中的优秀政绩可以再次升官,离开益州,得授御史中丞了,奈何他走后,继任此地官员的纨绔子弟符昭寿一行人终日饮酒作乐,劳民伤财,很快便把张咏辛苦四年打拼下来的基业糟蹋到惨不忍睹,终至起义爆发。虽然叛乱再次被平定,但蜀中地区已被祸害得满目疮痍,百姓凋敝,盗贼横行。不得已,朝廷只能再度启用张咏入蜀,稳定乱局。
张咏第二次治蜀,能够他发挥的空间就更大了,一颁布赈粜粮法(详每日历史小趣闻),解决了当地百姓的燃眉之急;规范交子的发放,有了粮食和经济上的保证,越来越多无奈落草为寇的百姓愿意回归,重建家园。同时,他亲自游说当地有学识的青年才俊,鼓励他们参加科举,原本不愿入仕为官的蜀人也逐渐打开了向学的氛围,张咏趁热打铁,响应国家兴文教的国策方针,陆续开办学校,使“蜀人不远千里为远,来学者甚众。”张咏以一己之力推动了整个巴蜀地区与中原的交流,从此蜀中向学之风日盛,入仕之人日多,最为我们所熟知的,便是日后仁宗朝时期的三苏了(苏洵、苏轼、苏辙)。除此之外,张咏还提倡节俭之风,进一步淳化民心。短短三年,张咏便将这片荒芜的废墟恢复到原本该富庶的模样,可以说,张咏整个治蜀的功绩可堪比当年的诸葛武侯了。
想来自己当年游走江湖,拔剑就敢砍人,现在虽然披了一身官皮,但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豪气誓言仍不曾忘却。崇阳县大集广场建有一亭,名乖崖亭(张咏曾在崇阳一地任为期三年的县令),便是为纪念张咏而建立。所谓侠者,从来都不会拘于身处在庙堂还是江湖,他们游历江湖,是增闻广识,亦是体察民生。而在朝为官,与百姓同心同力,教化民心,治愈一方水土,真可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对于豪侠张咏,友友们又有什么看法说与诸儿呢?欢迎底下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