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短文,题目是《你以为的集体时代是大锅饭?错!真相颠覆认知!》
看到作者的网名“一往无前奶茶O”,就可以知道是位年轻人,那么有这种认真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他列举的真相,颠覆不了我的认知,因为都是根据那时报纸、刊物的报道和照片推测的,我们那个时代的人称之为“书面语言”。
书面语言和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
比如你说:“你可见过那田间地头,农民们挥汗如雨,辛勤耕作的场景”,是的我见过,那是忙种忙收的时节,但大多数时候是下面照片中的情景。
注意这张照片是那时候摆拍的,但恰恰反应了那时农民干活的场景,农民十几个几十个农民并排,有说有笑拉着呱慢悠悠锄地,干一会儿,就像这样杵着锄头啦一会儿。

那时社员干活的真实场景绝大部分是上不了报纸照片,比如农民地头歇半天女的纳鞋底、男的拔草或抽袋烟,甚至有的躺下眯一会
你再看看下面的照片,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你信吗?
如果不是农民,你也有可能信,但是产量这么高怎么还饿肚子。


再看看下面,小孩是坐在稻穗上,还是那句话,如果不是农民,也可能信,但农民,只要不是傻子谁会相信,但那时开大会,报产量一个比一个高,那叫“放卫星”,现在想想,是不是叫“吹牛皮”比较贴切,但那时大家都是认真的,都是正能量,因为那时有句话,“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此气可鼓不可泄,也许喊着喊着真能实现了哪?
但58、59、60连续三年,深刻的教训,使大家开始冷静,后来,大家把书面语言和生活语言区别开来,生活就是生活,不管会场上、报道里、作文里写的、说的再慷慨激昂,大家知道那只是书面语言,不是实际生活。

这位年轻作者,我只能是说抄的不错,因为看不到你自己真实的生活和感受,对我这个六零后来说,这都是那时报纸、刊物的报道语言,都是那时上面领导检查工作看到场景,不能说不真实,只是领导一走就不是这样了。
也就是说“书面语言而已!”
你说你听说过“集体时代”吗?那个时代,人们常常被误解为吃着“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但真相真的如此吗?
是的,那时我们农村分配是按人七劳三或人八老二。
是!的确不是大锅饭,但这种差别的确对激励劳动者积极性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因为能干的劳力吃的也多,他即使分十份也不够吃,而一个小孩即使不参加劳动,分配凭人头也能分七份,吃不了。
其实,说是大锅饭,还在于农活质量难以监督和量化,所以虽然有些人说什么评工分,即按质量和出力多少评工分,其实实际生产很少有评的,一个是很难评,再就是容易激化矛盾,大家都是庄乡邻居,一般都不愿意为此伤和气,农活不像工厂里计件那样,好操作。
所以,那时干一样的活,不管干好干差,干多干少都是一样的工分。
说一千、道一万,一种生产方式如果几十年徘徊不前,不是没潜力,而是大家都知道有潜力就是发挥不出来,因为农民自留地产量比生产队高的多,那不管怎么说,本身就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