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构的禁军首领杨沂中
有些人对岳飞的解读我也是醉了,恨不能将南宋朝廷,包括皇帝赵构,甚至只要参与过岳飞案的文武百官都塑个跪像,跪在岳飞面前。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逃脱惩罚的罪魁杨沂中》,文章建议岳飞墓前在增添两个人,那就是诱捕岳飞的杨沂中和岳飞的结义兄弟王贵。
可能有些人对杨沂中不熟悉,杨沂中是赵构的御林军统帅,也就是禁军首领。
换句话说,杨沂中是保护赵构的贴身将领,史书上说他“宿卫皇帝出入四十年,过错最少!”
宋高宗对杨沂中非常看中,并且亲口说:"杨存中唯命东西,忠无与二,朕之郭子仪也。"
当然,按照这类人的思维,有些人可能级别身份不够,所以没有资格跪在岳飞面前,
比如举报张宪的王俊(有的地方可能有,但有的地方去了,原因据说级别不够)。

再比如,一些人说:岳家军12位主将中,有9位参与了诬陷岳飞谋反,那这九位将领是不是也应该跪在岳飞墓前。
如果这么多人,甚至很多的高层都参与了岳飞案,并认为是诬陷岳飞,那就不得不让人考虑是不是岳飞本身也有问题。

这位网友说:岳飞死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岳飞不是无条件服从赵构,并且经常忤逆赵构。
如果按照这位网友的解读,那岳飞的确死的不冤,不能无条件的服从赵构,已经很严重。
忤逆是什么意思,是指冒犯、违抗之意。
这位网友这么说肯定有证据,其实照抄岳飞孙子岳珂的资料写成的《宋史·岳飞传》里面,这种证据也不少,比如:
1137年,擅自离军,赌气上庐山,而且赵构连写几封书信请不回来,违诏要君!
绍兴八年(1138),王庶到江淮地区视察军队,岳飞给王庶写信说:“今年如果不举兵北进,我就交还符节请求辞职赋闲。”
1140年,按照一些人的说法,岳飞是违诏北伐(当时赵构命令岳飞解顺昌之围)
1141年淮西之战,赵构连写十七道诏书催岳飞进兵!
历史上,岳飞之死是经过法律程序的,当然也可以称为罗织罪名,但岳飞死罪有两条:指斥乘與、不援淮西。
看来,像这位网友说的“岳飞太有自己的想法,没有同赵构保持高度一致”,那的确是证据确凿的。
按照这位网友的文章中写的:“赵构曾经送给岳飞一本《郭子仪传》,用心良苦,也就是让岳飞学习大唐名将郭子仪。”

这种说法我倒是头一次看见,我看到的历史资料是,在南宋建立之初,赵构就曾抄写了好几份《郭子仪传》遍赐张俊、韩世忠等诸将。(见上面截图)
言下之意就是鼓励将领们学习郭子仪,向郭子仪学习,学习郭子仪:
一切行动听指挥、
对皇帝无限的忠诚、
再就是不贪恋兵权,
据记载:赵构还说自己不在乎宋军是否打胜仗、只在乎诸将是否“尊朝廷”!
这是不是赵构在教育下属,要讲“政治”,要坚持“忠君”的大方向不能错!
其实赵构“不在乎是否打胜仗”是假的,赵构是退而求其次,也说明当时军队不“尊朝廷”的现象很严重,如果对朝廷的号令打折扣,各路军马不能一切行动听指挥,而是我行我素,都有自己的想法,那胜仗怎么打!
不尊朝廷,再能打,你在为谁而打,你说你忠国不忠君,其实这都是扯,那时是家天下,忠君才谈的上忠囯,你不听朝廷和皇帝的号令,在那个时代就是想谋权篡位,因为谁知道你是不是打着为国的旗号,发展自己的势力,想黄袍加身。
再说,如果这也允许,那各大将都按自己的想法,那岂不是成了军阀混战局面了吗?
其实苗刘兵变,就是典型,二将无叛国之意,想要推翻的只是以赵构为首中央政府,他们说的也很冠冕堂皇,他们爱国,所以要为国家换个好皇帝。
可在赵构看来,这就是“谋反”!
这位网友说:“郭子仪是只忠于皇上一个人,皇上让干啥就干啥,从来不考虑为啥干,只考虑如何把皇帝的命令贯彻到底。
赵构让岳飞学习郭子仪,就是让岳飞无条件服从命令,不要有自己个人的想法。”
其实赵构这种要求并不过分!
就是当今社会,比如俄乌战争,是打是和,是两国的军队决定的吗?
不是吧!是高层的文官,站在国家的高度,对国内、国外的形势,反复分析、论证,制定决策,军队只要执行就行。
试想,如果决策权在军队手里,那么其实就是民国时期的军阀割据局面。
回过头来再说《逃脱惩罚的罪魁杨沂中》这篇文章存在的问题,当然我们凭着对民族英雄岳飞的感情,认为杨沂中不应诱捕岳飞,王贵不应逮捕张宪,甚至张俊作为枢密使,当时军队的最高负责人,不应把张宪交给朝廷,但是,这些人忘了,这是他们的职责。
如果这些人都不尽职尽责,那南宋还能存在吗?
要知道,杨沂中是禁军首领,张俊是军队最高负责人。
这位网友说:“赵构送给岳飞一副锦旗“精忠岳飞”,没有写报国,精忠谁?很显然,赵构让岳飞精忠自己,成为自己最忠心耿耿的大将”
这话有意思,即使写上报国,肯定也是要忠于赵构自己啊!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当时的帝王都是这种思维。
忠君报国,忠君才能谈得上报国,你如果不忠君,在古代都会被视为“乱臣贼子”,群起而攻之,如何报国?
这位网友最后总结:“历史开了一个玩笑,害岳飞的是两个最亲爱的义弟”。
咱不知道作者如何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初淮西兵变,刘光世的部下郦琼,杀了兵部尚书吕祉,带着几万刘家军裹挟着百姓共十几万人,投靠伪齐,刘光世有事吗?
不但没有追究任何责任,还一直得到赵构的宠信。
其实岳飞真正的死因,也并非像网友说的“岳飞不是无条件服从赵构,并且经常忤逆赵构”
其实,这是赵构同时解除三大帅兵权,实行军改的原因,这种原因其实三大帅都存在,不仅仅是岳飞。
如果是这种原因,岳飞安安心心的在枢密院上班,君臣就应相安无事了。
“诸将不尊朝廷”,也就是诸将不以朝廷(也就是赵构)的意志为意志,是赵构削兵权的主要原因
岳飞被冤杀后,赵构兴奋宣称“今兵权归朝廷,朕要易将帅,承命奉行,与差文官无异也。”意即他终于清除掉了那些“不尊朝廷”的大将,终于做到了一切都由自己说了算,再不必担心发生“苗刘之变”。
所以,从张俊配合军改,韩世忠开始不满,后来彻底臣服都性命无忧,享不尽荣华富贵来看,岳飞真正的死因:应该岳飞对待军改不满的态度引起了赵构的猜忌,使他想到了“淮西兵变”,而张宪的做法,使赵构想到了主导淮西兵变的郦琼。
任何皇帝都对兵变很敏感,更何况赵构经历了多次兵变,神经很脆弱,张宪企图制造军队异动的事一报给他,顿时使他失去了理智。
岳飞之死其实冤就冤在,他的“指斥乘舆,不援淮西”的罪名属于秋后算账,本来可以追究也可以不追究。
岳飞案是诏狱,最后量刑取决于赵构,从赵构最后把岳云的流放判决和张宪绞刑,改成了以军法斩来看,兵变对赵构触动很深,量刑过重,目的也是震慑刚刚军改的、带有军阀习气的各家军的军头。
总之,以后就是统一编制的中央军了,要一切行动听指挥。
其实,岳飞之死和王贵、杨沂中、张俊没有多少关系。
众所周知,岳家军不少是朝廷划拨的军队,历史记载:傅选在王俊举报前,就已经把张宪的事报给了赵构,王贵根本瞒不了。
杨沂中作为禁军首领,他不去自然也会派别人去,岳飞如果反抗,那就坐实了想谋反,那岳飞就不是现在的形象了。
岳飞死于赵构的猜忌,而引起赵构猜忌的是岳飞自己,和王贵、杨沂中无关,如果赵构对岳飞绝对信任,那即使张宪真的反叛,如果岳飞没参与,也罪不至死,更何况只是计划制造异动,根本没有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