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产到户比大集体更适合我国农业,大集体没搞好是不争的事实!

历史园园丁说史 2025-03-16 10:03:13

看了一位网名为“钟建民的理论之说”的网友发的文章,说实话,我粗略的浏览一下,因为这种裹脚布一类的文章,我真的看不下去。

我就奇了怪了,本来一问,也就是问问六十岁以上的老农民,就能明白的事,非要罗列一大堆数据,数据真要是那么可靠吗?

看看下面截图,这数据够权威吧!如果真可靠,农民早就可以敞开肚皮吃了,不仅敞开吃,酒也可以随便喝 ,敞开肚皮喝。

亩产三万六千九百斤,果真如此,那真是愁啊愁!

愁的是一下子增产这么多粮食也没处存,一天吃六顿饭也吃不了,可事实怎样?

我小时候(我是六零后)因为吃地瓜扒皮,可没少听父母给忆苦思甜,说五八、五九、六零三年粮食少,玉米芯、花生秧、榆树皮都吃。

你说这数据可信吗?

你可能说那是特殊年代,咱就说包产到户以前,你们城里人吃的怎样?

那个时候,城里人可是铁饭碗,旱涝保丰收,对农民来说是天堂般的日子,看你老兄也是城里人,不然不会把很简单的搞得那么复杂,又是马克思,又是《资本论》,从秦始皇到新中国,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农民的肚子有数,别说七八十岁的老人,就是我这六零后,也过过十几年大集体的日子。

城里人口,一般成年人每月也就是供应28-35粮食,还没有选择,供应什么吃什么,肉蛋奶副食少的可怜,你说天堂都这样生活,我们这土里刨食的农民,生活还能好到哪里?

别人咱不说,就说我们鲁西北平原,七十年代在全国不算最差的,应该算中等水平吧!直到包产到户头一年,还是家家存地瓜,地瓜半年粮,老母鸡当银行,一年窝头能敞开独立肚皮吃的时候都少,大多数情况都是喝粥喝饱的,水饱!

我们都认真的、自觉的贯彻“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半稀半干。。。”的精神

所以,这位钟专家,不用别人告诉我,我自己以亲身经历,就知道二十年大集体没有搞好!

不用说太多,我也没有多高的标准,那个年代我就是奢望,玉米面窝头能敞开肚皮吃,不吃或少吃地瓜,因为吃地瓜烧心太难受。

吃饱肚子应该人类最低的奋斗目标,这都没有实现,怎么算搞好?

如果真像是你反复论证的客观原因,咱也就认了,客观条件限制,没有办法!

其实问问农民真是这样吗?

同样的条件下,农民自留地产量比生产队高的多,拿你这些理论忽悠农民重回大集体没用,农民知道“好歹”!

我觉得这位网友,不熟悉农业,因为他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看他列举了集体那么多的优点,其实也就无非是说:

1,集体能提高个人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

2,集体劳动,个体都不甘落后,你追我赶、精神振奋,提高了每个人的工作效率;

3,协作使许多人的同种作业具有连续性和多面性,适应了生产过程整体性的需要,缩短了生产时间;

4,协作可以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完成紧迫的任务;

5,协作可以在很大空间内同时进行劳动,可以适应大型工程的需要并节约生产费用等等。

以上是这位网友的总结,我因为才疏学浅,对理论的东西比较头痛,所以也闹不清他到底要说什么?

按照一般的套路说法,大集体效率高、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大家互相竞争提高个体生产力云云。

但是知道农村现状的都知道:农村不需要流水线作业,不需要多少人配合,一家子两三个人配合绝大多数农活都能干,你就是一万人在一起干活,也是自己干自己的。

而且农村实际情况是人多地少,人多活少。

我不知道,一个人的活三个人干,十个人的活三十个人干,你效率怎么提高?

说什么集体干活竞争,能提高每个人的工作效率,那是理想化的说法,实际生产是人多瞎胡乱,人多活少效率提高不了,而且质量更难保证,因为都是边聊天边干活。干的快的迁就干的慢的,效率更低。

真要是生产队大集体干活效率高,那怎么几乎天天忙,活还干不好,包产到户用了不到生产队三分之一的时间,就能把地种好,产量还大幅度提高。

所以,你再怎么说大集体好,也是罗列数据,也是拿空话辩解,包产到户的好处就在身边,实实在在!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