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面这段话出自《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四。
意思是绍兴十年十月,岳飞在当年七月班师回朝且军队溃散之后,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岳飞最后一次北伐,被十二道金牌逼着撤军后,赵构告谕大臣们的话,大意是:
‘我前些日子当面告诫岳飞:凡是身为大将的人,应当把天下的安危当作自己的责任,不应当计较功劳和赏赐。那些把功劳和赏赐放在心上的想法,是普通士兵才会有的。至于朝廷对待大将,自然也有相应的礼数。就像前些日子边境战报刚传来时,任命各位将领,就加封他们为太师、太保等官职,难道一定要等他们立下功劳才这样做吗?’
《三朝北盟会编》是记载宋徽宗、宋钦宗、宋高宗三朝与金的和战等事的编年体史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岳飞的最后一次去北伐。
“北伐”是评书演义的说法,其实按照历史记载,此时的金兀术举兵南侵,收回头一年绍兴第一次和议,金国还给南宋的河南陕西之地。
此时的河南虽然名义上属于南宋,但南宋并没有驻军,各地的官员几乎都是伪齐的原班人马,而南宋任命的开封副留守刘锜,此时上任路上刚走到顺昌,听到开封已经被金人所占,怕撤兵被金军追上,只能固守顺昌城。
金兀术所谓的收复,其实就是到处宣示主权,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
接下来金兀术进一步南下,计划打个大胜仗,逼着南宋承认既定的事实,所以围住顺昌城,做出攻城的姿态。
目的:一是围城打援,再一个就是给南宋朝廷施加压力,逼着南宋求和,以便为议和。
以前我也不理解,为什么金国占据军事优势,还要议和?
后来,站在国家的角度看才明白,金国议和目的:一是划定边界后,不需要再派重兵驻守,再就是议和是有条件的,肯定要求南宋每年缴纳一定的岁币。
赵构想议和的目的:
一是有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
再一个就是迎回被金人掠去的亲人,徽宗虽然已死,但生母和妻子等还健在。
过去非常讲究孝道,迎回父亲的灵柩和母亲,才能算是尽孝道。
从长远看,只有和议后,才能积聚实力,才有可能北伐收复失地。
北宋当时只是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就建立了“封桩库”,南宋收复失地的难度比北宋大的多。
还有一个就是收兵权,淮西兵变其实就是一次不成功的收兵权尝试,而那一年岳飞“拥兵辞职要君”的表现,更使赵构感觉到了收兵权重要性,而收兵权必须有一个和平的环境。
回头再说岳飞“北伐”,其实岳飞接到朝廷的命令是解顺昌之围,但那面临的就是和金兀术主力决战,岳飞既没有胜利的把握,也不愿意去打消耗战,不但岳飞如此,其实张俊、韩世忠都一样,你只要稍微了解国民党阎锡山、韩复渠、张少帅等军阀的做派,就可以理解三大帅的心态,都不愿意当出头的椽子,因为军队的多少决定自己的地位和话语权。
但又不能明着抗命,只有应付,所以张俊派王德、岳飞派张宪都是带着少量骑兵前去解围,说是解围,其实不是赶不到,就是战事结束才赶到。
为了牵制金军,各大帅都在自己的防区附近,对小股的金军进行骚扰战,取得了不少小胜。
据《宋史·高宗本纪》记载:这场战事胜仗有二十多场,包括岳飞的郾城、颖昌之战等,都是寥寥数语,以“败之”来描述,只有刘锜的顺昌保卫战,形容取胜是“大败之”,后来,宋孝宗评定“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这次战事,只有刘锜顺昌之战榜上有名。
可见,不管小说演义,把岳飞这次出兵河南,写的多精彩,那也是故事,实际上岳飞出兵河南是避实就虚,河南其实没有多少驻军,城市几乎是空城,金国刚宣示了一次主权。
金军的主力此时在顺昌,金兀术既然围城,就要有打援的准备。
围城打援其实是金国惯用的战术,依靠这种战术,金军在开封、在太原、在河北,几乎将北宋的主力消灭殆尽,其实北宋是在外无救兵的处境下,被灭的。
很多人津津乐道,说岳飞这次北伐,收复了多少座城池,听起来激动人心,其实毫无意义;因为你不把金军的有生力量消灭了,你也守不住,你也不敢守,因为河南无险可守,随时都会被金军包饺子,撤都撤不出来。
南宋末期,宋理宗收复河南的“三京之役”,史称“端平入洛”就是如此,进兵容易,等到蒙古军队一反击,大军被保卫,粮草不济,几万大军成了瓮中之鳖,最后惨败,几万精兵损失殆尽。
所以,为什么金兀术不怕岳飞进兵河南,甚至得知岳飞出兵河南后,还虚张声势的自己也跑到顺昌,就是因为他想引诱岳家军深入河南,以便围歼。
这点,《宋史·岳飞传》也有记载: 兀..极为害怕,与龙虎大王商议对策,认为其他宋军将领都容易对付,唯独岳飞难以抵挡,打算引诱岳飞军前来,集中兵力进行决战。
其实当时的金兀术计划消灭一支南宋的有生力量,一个是在朝中树威,再就是逼南宋签定“和议”,但南宋军队都不愿和其决战,采取围城打援计策,又始终不见南宋的救援军队,当金兀术发现岳家军深入河南,立即向河南集结,顺昌之围也就顺理成章的解除了。
南宋武将的传记,都类似于传奇小说,《宋史·刘锜传》也不例外,如果按照刘锜传记载:刘锜大破金兀术的连环马、铁浮屠,“五千破十万”,不但保住了顺昌城,据说如果不是秦桧不让追杀金军,就有可能活捉金兀术,其实这就是扯,刘锜哪里敢追,城市保卫战没被攻破已是万幸,真要是追,必中埋伏,1141年淮西之战就是如此,先是柘皋大捷小胜,后濠州惨败。
武将的传记都是各写各的,其实矛盾重重,被刘锜重创,重装骑兵损失殆尽的金兀术,又跑到河南找岳飞决战,连环马、铁浮屠又被岳飞破了一回儿。
历史记载:金兵一向河南集结,岳家军马上陷入被动,杨再兴就是那个时期战死的,岳家军甚至被金军分割,是在刘锜的策应下才撤出河南的。
看看下面截图,《宋史·岳飞传》中,关于岳飞撤军后的记载:

大家看出什么吗?
一个是“除了拜谢之外别无他言”,试想,如果真像评书里写的战绩辉煌,怎么能说几句过年的话就拉倒,应该大大的奖励!
看这话的口气似乎没有责备就不错了。
再就是收复的州县又全部丧失,守不住、不敢守,金军一来就得赶快撤。
我们再回到开头的截图,其实是赵构拿对岳飞说的话告戒大臣和武将:“凡是身为大将的人,应当把天下的安危当作自己的责任,不应当计较功劳和赏赐。那些把功劳和赏赐放在心上的想法,是普通士兵才会有的。”
说明岳飞可能拿收复城池作为战功,求赏赐岳家军将士,但赵构不认为那是战功,并说:打仗不能只想着功劳,而要听指挥。只要一切行动听指挥,朝廷(赵构)自然心中有数,就像前些日子,边境一有战报传来,任命各位将领,就给各位将领加封太师、太保等官职。
其实,这是赵构隐晦的表达各家军各自为是,对朝廷号令应付敷衍非常不满,并告知,朝廷对将领的赏赐,主要看是不是完全听命于朝廷。
这次战事,刘锜的顺昌保卫战最抢眼,因为不管战绩如何,刘锜和他们的将士们,不惧强敌的精神是可嘉的!
这段赵构告戒岳飞的话也从另一个方面,表达了赵构对岳飞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