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成功登上后位之后,最紧要的事情,当然是巩固住这个位置,彻底铲除后患,尤其是当武则天听说,高宗李治对王皇后和萧淑妃余情未了,甚至有释放二人的意思时,大怒的同时,难免产生了一丝惊惧。好在,皇宫之中的事情,理论上来说,都是由皇后做主,因而,武则天干脆利落的虐杀了王皇后和萧淑妃。之后,又通过许敬宗之口,向皇帝提出更换太子的建议。
本来太子李忠,就是因为过继到王皇后名下,才勉强算嫡子,现在王皇后被废,新皇后武则天又有自己的亲生儿子,因而,更换太子之事,顺理成章。656年正月,李忠被废黜太子之位,改封梁王,李弘以武后嫡长子的身份,被立为皇太子。
至此,武则天的地位彻底巩固。
对于古代任何一个正常的女子来说,至此,人生应该都已经算达到巅峰,进无可进了。可对于武则天来说,并非如此。这倒不是说此时的武则天已经有称帝之意,而是指其有着掌控更大权力的欲望。武则天并不满足于仅仅掌控后宫,她要的,是掌控朝堂,掌控天下,是能够绝对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不是将之单纯的寄托在皇帝的宠爱上。否则,谁能说得准将来的自己,会不会是下一个王皇后?
而要想以女子之身做到这一切,就必须在朝堂中安排代言人,同时拉拢足够多的朝臣,形成自己的势力,也就是结党。结党的前提,当然是以忠于自己,愿意站在自己一方为首要选项,其余的,像什么人品、能力、忠奸等等,都可以暂时放到一边。武则天拉拢的朝臣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在其登上后位过程中,居功至伟的礼部尚书许敬宗和中书侍郎李义府。
许敬宗曾经是李世民身边十八学士之一,可惜后来并不受唐太宗重视,整个太宗执政期间,都没能得到重用,心中郁闷可想而知。因而,已经年过花甲,快要对升迁彻底绝望的许敬宗,见到机会,才会毫无节操、迫不及待的投靠到武则天麾下。当然,这次许敬宗的政治投机赌对了。
李义府表面看起来谦恭和蔼,和人说话时,永远面带微笑,让人感觉如沐春风,但其为人处事却是阴险狡诈,猜忌刻薄。时人因为李义府笑里藏刀、阴柔害物的特点,送其绰号李猫。
李义府骤得高位,恃宠而骄,肆意妄为。侍御史王义方以清正廉洁、直言敢谏著称,当初曾得到魏徵的赏识和器重,现在见李义府如此胡作非为,于是上表弹劾李义府,有理有据,言辞激烈。可惜,此时的高宗在武后的影响下,正是深信李义府的时候,因而,不但没处罚李义府,反而以毁辱大臣,言辞不逊的罪名,将王义方贬为莱州司户参军。
如此一来,李义府更加嚣张狂妄,行事更加为所欲为。李义府为人贪得无厌,跟着他一起鸡犬升天的家人们,母亲、妻子、儿子们、女婿们等等,在其指使下,纷纷出动,贪污受贿,卖官鬻爵,多引心腹,广结朋党。
随着地位稳固、权势渐长,武则天开始报复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那些曾经反对自己上位的朝臣。当然,长孙无忌地位太高,必须找机会缓缓图之,可以先从其余人下手。
657年三月,已经被贬为潭州都督的褚遂良,再被改贬到桂州。七月,许敬宗、李义府根据武则天的暗示,诬陷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与褚遂良图谋不轨,韩瑗、来济在朝中动手,褚遂良在桂州为外援。
武则天之所以选择韩瑗、来济二人,因为当初高宗李治想特意添加一个宸妃的名号给武则天时,就是被这二人给否决的。
李治虽然不相信这几人会造反,没有按照谋反罪处置,但还是下旨,贬韩瑗为振州刺史,贬来济为台州刺史,终身不得返回京师朝堂。褚遂良则再被贬到爱州。不久,褚遂良病死于爱州。
李义府与顶头上司,中书令杜正伦不合,二人分别到皇帝面前诉说。杜正伦也算李治的亲信大臣,因而,李治各打五十大板,以大臣不和的罪名,将杜正伦贬为横州刺史,李义府贬为普州刺史。不过,因为有武则天撑腰,李义府虽然被贬,但日子依然逍遥,并于一年后就被召回,升任吏部尚书,杜正伦却很快病死于横州。
杜正伦被贬后,许敬宗接替其职位,成为中书令。
羽翼丰满后,武则天将矛头对准了长孙无忌。
659年四月,许敬宗利用有人告发太子洗马韦季方、监察御史李巢朋党一案,将长孙无忌牵连在内,诬陷长孙无忌和这些人勾结,阴谋造反。李治下旨让许敬宗彻查。
随着案件的发酵,许敬宗又将长孙无忌的堂弟长孙祥、已死的褚遂良、已经被贬的柳奭、韩瑗,包括于志宁都牵连其中,上奏给皇帝。
之所以要把于志宁也牵连在内,是因为当初李治询问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三人废王立武之时,于志宁虽然没有反对,但沉默不语,没有明确表示支持,因而,武则天对于志宁也心怀怨恨。
早有心大权独揽的李治,得到许敬宗的奏章后,连召长孙无忌询问一番,让其解释一下的过程都懒得做,直接下诏削去长孙无忌的太尉之职及封邑,贬为扬州都督,流放黔州。同时李治下旨追削褚遂良官爵,柳奭、韩瑗除名,于志宁贬为荣州刺史,长孙无忌的儿子长孙冲等皆除名,流放岭南,褚遂良的儿子流放爱州。长孙家、柳家、于家受到株连被贬官者达数十人。
七月,在李治的默许下,许敬宗派中书舍人袁公瑜到黔州,逼长孙无忌自尽,随后,李治下旨,将柳奭、韩瑗、长孙祥等人处死。
长孙无忌当初曾用同样的手段害死吴王李恪,今天轮到自己了。
至此,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代表的元老大臣势力几乎被一扫而空,国家全部权力被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掌控在手中。当然,朝堂之中的高位,也被越来越多的佞幸之臣占据,大唐朝堂,也变得越来越乌烟瘴气起来。
好在李治也好,武则天也好,都是既有能力、眼光,又有手段、权谋的君主,他们的目的是彻底掌权而非败坏国家,对那些佞幸臣子该使用时使用,该敲打时也会敲打。因而,在二人的治理下,大唐帝国,依然正常运转、发展着。
整个过程中,武则天异常聪明之处就是,她在结党营私,逐步掌握朝政大权之时,并没有损害皇帝李治的利益,反而在大方向上,和李治的利益是一致的,因而,得到了皇帝明里暗里的支持,从而顺风顺水的掌控了部分朝政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