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前会议上,李道宗认为高句丽举倾国之兵前来,都城平壤必然空虚,愿率五千骑兵,绕道偷袭平壤。不过,在查看过唐军大营后,受到唐军将士闻战而喜的高昂士气鼓舞,李世民并没有同意。李世民更希望以堂堂正正之师,彻底击溃、征服高句丽,因而,放弃了偷袭的举动。当然,更重要的是,李世民并不觉得这十几万高句丽大军对自己有多大的威胁,坚信自己麾下的大军,完全可以轻松战胜强敌。
当然,久经战阵的李世民,深通兵不厌诈的道理,不可能犯当年隋炀帝的错误,因而,一面亲自探查地形,选择适合埋伏兵马的地点准备与敌人决战,一面派使者前往高句丽主帅高延寿处,假称自己是来问渊盖苏文弑君之罪的,不是来攻打高句丽的,借此麻痹高延寿。高延寿居然真的相信了李世民的话,放松了警惕。
谋划妥当后,李世民开始分兵派将。李世民的安排,简单而有效。他派李勣率领一万五千兵马在西岭列开战阵,正面迎敌;派长孙无忌率领一万一千精锐绕到敌军后方抄其后路。作为总指挥的李世民,率领四千兵马,携带战鼓、号角和旗帜,登上北山高处指挥。李世民命令各支军队,先严阵以待,听见鼓号声就一齐发动进攻。同时,李世民信心十足的让人在大营附近,提前设置了大量安置降兵降将的帐幕,免得到时因敌人投降者太多而忙乱。
高延寿并没看破李世民的布置,见李勣率领唐军在自己面前布下阵势,便不慌不忙的调动兵马,准备迎战。这时李世民在高处望见长孙无忌的兵马也已经到达指定位置,随即下达命令,刹那间唐军阵营之中,鼓号声惊天动地,大纛旗高高挑起,各路兵马接到命令,一齐杀出,呐喊着冲向敌阵。
刚刚还井然有序的高句丽队伍,突然见敌人从四面八方杀出,顿时乱成一团,高延寿也慌了手脚,再想调动兵马四面迎敌,已经来不及了。转瞬间,唐军将士已然杀进高句丽军阵之中。恰好此时,雷鸣电闪,天降大雨。暴雨之中,唐军中新崛起的猛将薛仁贵,身穿奇装异服,高呼呐喊着冲入高句丽大军之中,左冲右杀,所向披靡,好似天神下凡,直杀得高句丽将士心胆俱寒,纷纷后退。受其鼓舞,唐军将士士气更高,战斗力更强。
在唐军将士奋勇冲杀下,高句丽大军迅速崩溃,四散而逃,唐军将士追亡逐北,乘胜追击。最终,唐军共斩杀高句丽将士两万余人。高延寿率残兵败将逃回大营固守。唐军四面包围,并切断其退路。
眼见无路可逃,高延寿、高惠真率领剩余的三万余兵马请降。李世民接受了高句丽人的投降,将其中三千五百名各级将领官吏授以军职,迁入内地,另将其中最悍勇、给唐军将士造成较大伤亡的三千三百将士,悉数坑杀,最后将其余士卒,原地释放,将这些人打发回平壤,让他们将失败的沮丧和对唐军的恐惧,带回高句丽朝廷。
薛仁贵一战成名。李世民亲自接见了薛仁贵,加封其为游击将军。薛仁贵成为大唐军中冉冉升起的新兴将星。
唐军大获全胜的消息传开,高句丽全国震惊,后黄城、银城全城将士百姓,皆弃城而逃,安市城周围数百里之内几乎没有了人烟。
可惜的是,大获全胜的唐军,对安市城依旧毫无办法,狂攻数月,办法用尽,安市城却依旧如同巍峨耸立的巨石一般,横亘在唐军进军路线之上,打不破,击不垮。李世民也不是没想过绕过安市城,进攻其他城池,然后大军直接杀奔平壤。可是,此时唐军大军所需的粮草物资等物都存放在辽东城中,而安市城就位于辽东城前方不远,如果唐军绕过安市城,也就相当于将粮草运输通道置于了安市城的威胁之下,随时有被切断的危险。李世民又不太敢如此冒险。
就这样,双方在安市城前,一直激战到这一年九月底。天气渐渐寒冷,安市城却一直攻取不下。
李世民明白,此战不能继续下去了,辽东苦寒之地,气候寒冷,唐军将士多为关中人,不适应此地冬季寒冷的气候,而且,粮草也即将耗尽,再战下去,徒增伤亡。无奈之下,李世民下令撤军。安市城中将士一直处于苦苦支撑状态,根本无力追击,唐军兵马顺利撤回国内。
此次征伐高句丽,唐军将士先后攻占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共十座城池,先后击溃高句丽大军二十余万人,斩首超过四万级,还迁徙高句丽百姓七万人到唐朝,极大程度的削弱了高句丽的国力、军力,而唐军将士战死者,仅仅两千多人。从这个角度看,此战唐军应该算大胜。
可是,如果从战略角度来说,李世民是本着彻底灭亡或者征服高句丽的目的去的,否则,仅仅是为了削弱高句丽的话,李世民派出几员名将出征就可以,不需要御驾亲征。可惜,唐军最终并没有实现这个战略目标。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唐军此战,属于失败而回。正因为如此,战后,李世民曾深自懊悔的表示:“如果魏徵还活着的话,他一定不会同意我御驾亲征高句丽。”
没能完成既定目标的李世民并不甘心,又于647年,派左武卫大将军牛进达为水军主帅,太子詹事李勣为陆军主帅,攻伐高句丽。转过年来的648年,又派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及乌胡镇将古神感,率军再次攻伐高句丽。
这两次出兵,唐军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战绩,多次击溃高句丽大军,攻城略地,斩将夺旗,一次又一次的削弱了高句丽的国力、军力,给最终灭亡高句丽打下了基础。
可惜,李世民本人却已经等不到彻底灭亡高句丽的那一天了,因为他的生命,已经先一步走到了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