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鲁迅独子周海婴得知银行还有父亲留下的稿酬时,大手一挥,慷慨道:“全都捐赠给国家!”
然而,23年后,周海婴出尔反尔,要求人民文学出版社退还稿费。
多方调解下,人民文学出版社同意退还29万元。
但几年后,周海婴又生不满,要求再退4万元。
出版社回应:“已经上缴国库,无法退还。”
拿不到钱的周海婴一怒之下,将人民文学出版社告上法庭。
身为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向来行事低调、注重品行,生怕给父亲抹黑。
那么,如克己复礼的他,为何会做出追讨捐出稿费的事儿来?这场官司的结局又将如何?
当我们了解了周海婴的一生后,就能发现,这一切都源于两个字:现实。
备受宠爱的童年周海婴的童年是幸福的,因为他有一个宠爱他的父亲。
他是鲁迅先生与许广平的爱情结晶,人还没出生,就给鲁迅带来了极大欢喜。
然而,周海婴诞生时遭遇难产,在生死一瞬的关键时刻,鲁迅忍痛选择“保大人”。
本以为两人的父子缘分到此为止,但在医生的努力下,周海婴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失而复得的喜悦使得鲁迅对这个孩子更加珍爱,从不要求他出人头地,只希望他按照自己的意愿长大。
因为难产,周海婴自幼体弱多病,鲁迅时时担忧,带儿子就诊的记录足有上百条,甚至为缓解儿子的哮喘,自己钻研出了3条“良方”。
当周海婴6岁时,喜欢翻阅儿童读物,但在当时,一本精装儿童书要价昂贵,许广平觉得给不懂事的孩子看,实在浪费。
但鲁迅深不以为意,反而四处搜罗适合周海婴的书籍,鼓励儿子看书。
许多人认为鲁迅是想把孩子培养成下一个“文豪”,但其实不然,周海婴虽然喜欢看书,但对文墨并不精通,甚至比一般人还差些,鲁迅对此从未多言。
周海婴说:“父亲从不要求我读书万卷,亦或是落笔成章。”
“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
这便是鲁迅的教育理念。
当然,“宠爱”不是鲁迅育子的全部,“尊重”也占有相当重的分量。
萧红笔下曾记录,当她与鲁迅父子在饭店吃饭时,周海婴哭闹丸子有异味。
大人们感觉奇怪,但尝过丸子过后,都觉得十分正常,因此只当是菜不合周海婴胃口,小孩子闹脾气。
只有鲁迅将这件事放在了心上,说道:“孩子既然这么说了,就一定有他的原因。”
于是拿过周海婴剩下的丸子尝了尝,果然吃出怪味。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丸子有的新鲜,有的不新鲜。
鲁迅曾言:“子女是独立的个体,独立的人,应当为他们自己所有”。
正因如此,鲁迅只教育周海婴成为一个正直之人,但从不规定他要成为一个怎样的正直之人,名利双收也好,普普通通也罢,都是周海婴自己的选择。
鲁迅无疑很想陪伴周海婴长大成人,甚至调侃自己:
“等海婴二十岁,我就同爱人一起跑掉。”
但造化弄人,当周海婴7岁时,鲁迅就已经重病卧床,不久后撒手人寰。
年幼的周海婴甚至还不懂父亲离世意味着什么,直到慢慢长大,护着他的臂膀不再出现,那种丝丝缕缕的悲痛才渗了出来。
职从机械,心从摄影鲁迅虽然很早就离开了周海婴,但他“让孩子做自己”的教育方式并没有从家庭中消失,许广平将其延续了下来。
鲁迅逝世后,许广平带着周海婴到杭州散心,在这里,他第一次开始“摄影”。
当时,许广平的好友有一部照相机,她经常拿着相机,带着海婴去拍照。
小小年纪的他对这个能“暂停”世界的东西充满好奇,好友见他眼神热切,就把相机借给他试试。
在好友的指导下,周海婴拍下了第一张照片,此后一发不可收拾,每每与好友外出,都要缠着她给自己试试相机。
但那时的胶卷十分昂贵,周海婴很少如愿。
摄影在今天仍是一个“烧钱”的职业,更别说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但许广平见周海婴感兴趣,就四处打听,从别人手中借来一部相机给周海婴拍照用。
一开始,他拍得并不算多好,经常随意乱拍,不懂构图,也不懂光影。
但许广平从不打击他,哪怕只是拍下动物的脚印,也要夸赞他有创意。
在母亲的鼓励下,周海婴对摄影的热爱不减反增,拍出的照片也越来越好。
他的镜头下,很少出现亭台楼阁、落日余晖,也少有达官显贵、名门望族,而更多是记录寻常百姓的音容笑貌。
因为他自幼受到父亲的影响,比一般人更能发现底层百姓的苦难与乐观,更能体会百姓举手投足间传递出的感情。
许多年后,他拍下的照片,成了人们窥探那个年代最直观的资料。
尽管摄影是周海婴一生所爱,但在那个精神文明相对贫瘠的年代,“摄影”很难作为谋生的工作。
因此,许广平又开始培养周海婴其他兴趣。
出乎许广平意料,周海婴既不爱文字,也不爱数字,反而在旁听了一节无线电专业课程后,爱上了这个专业。
在这门课上,老师会让同学拆分、组装机器,而这正是周海婴年少顽皮时,最常干的事,家里的收音机、手电筒、缝纫机等等,都曾“惨遭毒手”。
所以周海婴对这个专业倍感亲切,深入学习后,不仅拿到了无线电执照,还在家中架起了电线。
再后来,周海婴进入广电总局,把研究“无线电”当成了一生的工作。
言至于此,不难看出,周海婴的一生似乎总是“顺心顺意”,不受俗事干扰,成功活出了“自己”。
这样的他为什么会为4万元对簿公堂呢?难道是被父母“宠坏了”吗?
其实恰恰相反。
稿费背后的辛酸鲁迅夫妇虽然教育周海婴“做自己”,但对他品性的要求从未降低。
周海婴虽然是文豪之后,但从不以此为傲,待人温和有礼,明辨是非,甚至心怀大爱。
新中国成立后,周海婴与许广平将鲁迅的故居、手稿、笔墨等全部捐赠给了国家,用以进行文化宣传。
1952年,周海婴又将鲁迅文学作品的所有版权捐了出去。
周总理得知后,一是欣喜,二是担忧,怕周海婴母子日后生活有难,于是就将稿费留了下来,存入银行,以备不时之需。
等到1958年,稿费已经攒了34万,当周海婴得知后,立马表示不收这笔钱,悉数捐给国家。
周海婴为何如此坚决呢?因为他是有底气的。
当时,他与许广平一个月收入加起来有400多,虽然不算大富大贵,但也足够日常生活。
然而,我国进入动荡时期后,许广平遭到冲击,落下伤病,没过几年就离开人世。
许广平走后,周海婴的生活变得十分拮据,家中又有四个孩子要养活,一下连饭都成了问题。
尽管困顿,但周海婴还是咬牙坚持过来,一直到动荡结束,3个儿子都到了工作的年纪,生活才有了希望。
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来。
当时,社会刚刚恢复,一份稳定的工作实在难找,眼看孩子待业在家,生活也越来越难,走投无路的周海婴决定厚起脸皮,要求国家给孩子安排工作。
然而,周海婴四处求人,不仅没能求到工作,反而遭到诸多冷言冷语。
无奈之下,周海婴想到了捐出的稿费,于是找上人民文学出版社,请求退还部分稿费。
但出版社以周海婴已经“捐出”为由,拒绝退还。
四处碰壁点燃了周海婴多天积攒的怒火,一气之下,他将这件事上报中央,要求退还全部稿费。
中央商讨后,认为周海婴请求合理,于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将29万稿费退给了周海婴。
有了这笔钱,周海婴一家的生活才有所好转。
然而,多年后,来自日本的一封信打破了周海婴平静的生活。
原来,鲁迅生前与一日本好友内山完造私交甚笃,但内山完造去世后,其妻生活穷困潦倒,于是写信请求周海婴接济。
得知父亲好友遗孀有难,周海婴不忍拒绝,但当时家里能用的钱已经不多了,实在拿不出来。
这时,周海婴想到了当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未退还的稿费,以及未通知他,私自在日本出版的《鲁迅全集》的稿费,要是能要回来,就能解决内山完造的难处。
于是,周海婴再次找到人民文学出版社,要求拿回稿费。
但当年剩余的4万元已经上缴国库,人民文学出版社拒绝退还。
不仅如此,对于周海婴索要《鲁迅全集》稿费一事,出版社也不予理会,企图拖延时间,让周海婴知难而退。
但周海婴并没有放弃,他认为要回这些稿费是自己的正当权益。
于是,1986年,周海婴将人民文学出版社告上法庭。
因为两边都有理,所以这场官司异常难打,一审过后,法院驳回了周海婴索要4万元剩余稿费的请求,但可以拿回《鲁迅全集》出版的296.6元稿费。
但周海婴打这一场官司,诉讼费就要422元,所以拿回的钱还不够“成本”,周海婴咽不下这口气,当即上诉。
追讨稿费的道路十分漫长,一直到1988年6月23日,两方同意庭外和解,人民文学出版社支付周海婴1242.2元稿费后,此事才落下帷幕。
周海婴打赢了官司,输掉了名声。
身为名人之后,他追讨捐出稿费的消息很快不胫而走,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一时间口诛笔伐。
人们批评他言而无信、利欲熏心,为了几十万不择手段,那时周海婴出门,真到了千夫所指的地步。
如今,我们能从那个被愤怒蒙蔽了头脑的年代抽身而出,以理智的心态看待这件事。
周海婴出尔反尔确实有错,但他行至于此,也是被逼无奈,当他捐出版权、稿费、父亲遗物时,人们赞扬他深明大义,那当他走投无路时,是否也应该获得“大义之手”的援助?
捐与不捐,帮与不帮都是自愿,谁也不能慷他人之慨,周海婴要回稿费,也许称不上“正义”,但却是“正当”。
-END-
【文|干果】
【编辑|长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