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丰田向中国投降!上海打造第二个特斯拉

象视汽车 2025-02-07 21:44:39

六年前,上海与特斯拉签署对赌协议,特斯拉以独资身份正式落地国产化。上海的这一决定,助推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实现了从跟随到超越的蜕变。

六年后,上海又与丰田签约,雷克萨斯国产化正式落地,成为第二家在华独资建厂的外资车企。这一次,能够助推中国氢能源车汽车产业一飞冲天吗?

1. 丰田从高傲到投降

不得不承认,雷克萨斯确实有骄傲的资本。上世纪80年代,丰田为了响应美国新消费市场需求,成立了雷克萨斯冲击豪华市场。仅用了十几年时间,其在北美的销量就超越了奔驰、宝马等。1999年起,雷克萨斯连续11年蝉联北美豪车销冠。而在中国市场,雷克萨斯一直采用原装纯进口的形式进行销售。依靠工匠精神、进口车逼格等标签,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大行其道,甚至频频出现加价售出的现象。

然而时代巨变,新能源车浪潮之中,雷克萨斯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刚刚过去的2024年,其在华销量为18.2万辆,同比仅微增 0.3%,与 2021年的22.7万辆相比,差距十分明显。除了传统卖点,雷克萨斯逐渐落后于中国高端新能源品牌,与年轻消费者的“代沟”日益加深。巨压之下,丰田只能向中国投降,雷克萨斯在上海金山区投建工厂,占地面积超百万方。从坚持进口转变成落地国产化,雷克萨斯放低身段,开始加速新能源进程。

2. 雷克萨斯与特斯拉

雷克萨斯此番国产化,与特斯拉如出一辙,也是采用独资模式。上海及长三角地区,拥有开放的产业政策、先进成熟的产业链基础、发达的物流网络,以及丰富的人才体系和庞大的市场规模。这得天独厚、全国唯一的条件,成为吸引雷克萨斯落户上海的关键因素。临港超级工厂投产之后,不仅让特斯拉起死回生,而且还将之推向全球第一大车企宝座。特斯拉在上海的成功,为雷克萨斯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尽管有特斯拉成功经验在前,但雷克萨斯面临的挑战也是不容小觑。特斯拉当年就是全球领先的纯电车制造商,堪称标杆企业,虽然彼时距离破产倒闭只有一步之遥,但其只需要解决“产能地狱”难题就能一飞冲天。反观雷克萨斯,除了可靠保值和混动技术之外,在行业中已无太大品牌吸引力了。更何况,其电动化、智能化步伐均落后,不仅不如中国诸多新能源品牌,也面临BBA的强势挤压。

3. 上海第二次豪赌?

2018年,上海与特斯拉的联姻,是一场豪赌。彼时,上海给予特斯拉独资待遇、几百亿低息贷款、市场价一成的近百万方土地……最终结果换来了每年几十亿的税收,完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汽车行业技术和人才等。值得注意的是,金山区是上海市氢源供应与新材料产业重点基地,致力于打造氢能产业链集聚地。在这个方面,与重点发力氢能源汽车,且具有行业领先核心技术的的丰田不谋而合。

上海临港引入特斯拉这条鲶鱼,助力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实现了从全球舞台上小配角到主角的蜕变。那么上海金山与雷克萨斯合作,能否让中国氢能源汽车产业链,复制电动汽车产业链的奇迹?可能性比较小。首先,雷克萨斯投建金山工厂,主要是生产纯电汽车和电池研发。合作事宜包括氢能,但目前看不是重点。其次,氢能源汽车受制于成本等痛点,在商业化方面局限很大,市场规模非常小。

但无论如何,雷克萨斯的国产化,对于上海来说,都是一针强心剂。首先,上汽集团由盛转衰和特斯拉增长势头疲软,导致上海汽车产量从全国第二滑落至第四,落后于深圳、广州、重庆。雷克萨斯的加入,有望为上海汽车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其次,雷克萨斯落户金山,与临港的特斯拉遥相呼应,形成优势互补。临港在智能化、电动化等领域形成较强产业集群效应。而雷克萨斯落地金山,有望在高端豪华纯电领域带来新的产业增长点,进一步增强和完善上海汽车产业的生态体系。

0 阅读:29

象视汽车

简介:看看车,聊聊车,侃侃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