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你的认知,极大可能是别人一己之私的图谋

无知的求道者 2021-10-08 23:07:02

先考大家一个问题

颜色在世界上存在吗?

其实,答案是不存在的。

世界上只存在物质和能量,而光波分属于能量。

当光(电磁波)摄入我们的眼睛时,人类的眼睛只能捕捉到它的其中的一部分,我们称之为可见光,即赤橙黄绿青蓝紫。

颜色

千万不要小看这一部分,它是上百万种的波长组合,摄入我们的眼角膜,然后转化为一种电化学信号,最后在我们的大脑中呈现出颜色。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可见光,或者成为颜色。

比如浅绿,浅黄,灰白,与其说是不同颜色之间的比例调和而得出,不如说不同光波的比例调和而得出的。确切地说,颜色是对波长的诠释,是波长组合之后的结果。而眼睛只是一个类似于搜索引擎式的输入入口,而真正看到颜色的是我们的大脑,而并非眼睛。

比如说冒金星,并不是眼睛看到了金星,而是我们的大脑看到了金星。

《还珠格格》中的紫薇撞到头之后,看不到了光线,也并不是眼睛受伤了,而是大脑受伤了,看不到了颜色。

当然,眼睛受伤了,也就意味着输入入口被关闭了,所以,搜索引擎无法识别波长参数而导致输出结果被屏蔽了。

更为惊奇的是,产生可见光(赤橙黄绿青蓝紫)的波长,只占电磁波谱的极小部分,大约还不到十万亿分之一。

而就是这仅仅的十万亿分之一,呈现出这样缤纷多彩的世界,是不是很神奇。

而波普的其余部门,比如无线电波、微波、X射线、伽马射线、手机信号、Wi-Fi无线网络等,我们是无法通过感官察觉到的。

比如我们经常说,手机辐射对身体不好,但是,谁看见辐射了?只能说我们无法通过感官而意识到它的存在,但是,它确实存在。只是我们的身体无法感受到而已。

声音也是同样的道理。之前已经说过,这个世界没有颜色,只有能量和物质。

无独有偶,声音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个世界上,也是没有声音的。而所谓的声音,也是由于空气的压缩和膨胀展现的声波震动,然后被耳朵捕捉到,进而转化为电信号,然后同样是大脑这个强大的处理系统的加工处理,展现出各种音调。

声波

如果说我们面前所“看到的”,是由不同的光波组合形成的一个调色板,那么,声音的组合,何曾不是耳朵这个调声器的功劳。所以,“听”的功能,也不是耳朵的功劳,它也完全只是一个输入入口,而真正的“听”,是大脑在运作着。

如果你能听明白颜色和声音的产生原理,那么嗅觉对应的气味,口感对应的口味,触觉对应的感觉,也是同样的道理。

总之,真实的世界,并不是产生丰富多彩的本源,而真正多彩多姿的源头,是大脑,而不是世界本身。是大脑靠着自己的能力照亮整个世界。

所以,真正把这个世界植入我们眼前的,是大脑,而不是五官。所以,真实世界的本貌被大脑“扭曲”了。

当然,今天这次课题,并不是讲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景观是由大脑塑造这一神经常识,这只是一个引申,而真正所要讲的内容,是认知。

你的认知,是如何被别人嵌入你的大脑,左右你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进而歪曲了真实世界呢?

扭曲

之前我看过一段视频,专门讲述钻石。

为什么大家都觉得钻石很贵?

绝大多数人的理念是,钻石稀少,所以贵。但是实际上呢,钻石本身并不稀少。地球上钻石的总产量有数十亿克拉。而之所以被认为稀少,是因为钻石被巨头进行了垄断,控制住了钻石流通量,展现出稀少的假象。

然后再把钻石和爱情绑定在一定。

请看好,窍门就在这里了,爱情是刚需,婚姻是刚需,把钻石和爱情绑定在一起,钻石也成为了刚需。而且还要比婚姻更加刚需。比如,没钻戒,就不结婚。

也就是说个别情况下,钻戒刚需甚至超过了爱情和婚姻本身。

也就是说,钻石购买需求是钻石商家借婚姻之名臆造出来的,然后植入你的大脑。

但是,如果从钻石本身的元素来说,那只是一种碳元素的组合方式,而地球上的碳常量是比钻石高出很多。而且,人工合成钻石和自然钻,是很难分辨出来的。甚至于比天然钻还要完美。

换句话说,即使你买到了真钻,然后再到专业的实验室进行鉴定,最后得出了结果,这是真钻。那么,实验室可能也是商家的分属公司,也要收取鉴定费。收取两份费用。

所以,观念的植入只是表象,掏空你的钱包才是真相。就像颜色和可见光,都是表象,能量波才是真相。

钻石

我强烈建议大家看一本书,好像叫消费社会,真正的名字忘记了。

这本书的内容阐述了一个道理,人类用于维持生存发展的资金,其实很少,仅仅占到收入的20%。而其他的80%都是生存以外的冲动消费,都是购买了一些无用之物,而这些无用之物,你却言之凿凿地说,全都有用,然后列举出很多理由。

但是你会发现,你所说的这些理由,几乎都是商家的广告语。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把理由和答案提前给你了。这种消费观念的植入,完全透支了你的信用卡。

但是,实际上呢,你的衣服,有一半都不穿,都是无用之物,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衣服柜子也是无用之物,你房间的各种摆设,食物,还有。。。。。而这些都是你消费过的。

这样吧,不这样算了。咱们换一种算法吧。很多人都搬过家对吧,你每次搬家,估计都会扔掉三分之一的物品,没错吧。然后你把剩下的三分之二再清点一遍。你会发现,在这余下的三分之二的物品中,有一半多的东西,几乎在三五年内,都未曾正儿八经使用过。衣服也好,电子产品也好,其他也好,都是这样。而这些都是真金白银买的。而真正能频繁使用的,几乎不到三分之一。

如果我再次说,你的80%的消费都是无用消费,你还觉得耸人听闻吗?

而实际上呢,你只需要消耗20%的收入,也可以开开心心地过一生。

冲动消费

所以商家制造需求的手段可见一斑,他不仅仅创造了消费观念,也创造了信用卡的借贷消费模式。

你可以说这是一种超前消费观念的植入,很先进,也可以说正在“扭曲”以往的认知,无论用那种词汇诠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观念改变,绝不是空穴来风,而绝对是有人潜移默化影响你的。而观念的影响,最后居然形成了一种思潮,即千百万人都这么想,都认为这是对的。

比如买房才能结婚,买车才能结婚,买钻戒才能结婚,买项链才能结婚,替女友买单才配谈恋爱。。。。。,几乎都以刚需为核心的基础上,附着了太多的消费品。

但是,人文社会本身几乎是不存在真理的,都是有人类的主观形成的,或者是被植入的主观形成的,最后形成一股强大的主观群体思潮。就好像可见光一样,疯狂涌入你的眼角膜,其实这只是一种处理后的表象人文社会。

它就像口鼻眼耳一样,是一种非常直观的感受,而且还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体会到,亲自品尝到,亲自嗅到,所以你异常坚信,你相信自己并没有被歪曲。因为你更加相信你的直观感受。殊不知,你所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嗅到的,都只是一场被提前安排好的“感官盛宴”而已。

所以,你一定要强大你的认知和大脑,才不会被别人摆在餐桌。

强烈建议,一定要多看书。

拓展认知,仿若拨开人生云雾,原来四处都是路。想了解更多认知领域,请关注我。

4 阅读:128
评论列表
  • 2021-10-18 13:51

    作者暗示了大脑的欺骗性,和感知世界的虚拟性

    认知心理学MR 回复:
    具体来讲,欺骗性和虚拟性都要加引号。

无知的求道者

简介:扩展认知,仿若拨开人生云雾,原来四处全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