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说:生活中很多所谓自明的东西,其实都是假设。

无知的求道者 2021-11-08 17:24:39

其实,我们人类目标所谓的对与错,都是依据文化标准而定的。而文化本身就是人类自身臆造出来的。

比如,张三偷窃,是道德和文化标准的对立面,称为坏人。而老鼠的偷盗行为,在老鼠届虽然只是一种正常的觅食行为,但是如果把老鼠的行为放入人类搭建的文明体系中,老鼠就赋予了“坏”的属性,故被人类称为害虫。

而放在佛教文化中,人类本身就没有好与坏,错与对的分别,都是依据心的出发点而言。

对于文化标准,人类都在不断地修正和改进。比如女性超短裙,在古代文化中,肯定会引起流言蜚语,而在今天,已经是屡见不鲜了。

所以,从文化角度的不同而言,都不能算是真理的存在,而是一种不同的文化信仰而已,仅仅是一种观念,并不代表真理存在,也并非纯正的客观存在。而这种文化信仰随着时代的改变,文化本身也不再不断在改进。

所谓客观,其实只要具备“观”的字眼,就一定有一个文化逻辑的存在衍生,而客体本身几乎有主观臆想所覆盖。

标准

信仰只是一种群体认可

著名经济学家布莱恩·阿瑟(Brian Arthur)在《技术的本质》[3]一书中,写到这样一段话:“当我们去处理情况时,会使用一个由一套假设、期望和经验构成的参考系。我们对那些不符合这种参考系的事物往往采取忽视、误解或否认的态度。结果是,我们通常只能看到我们想看到的东西。这个参考系是不可能被铲除的,没有了参考系,也就没有了我们自己。”

从我们出生的那天起,我们所接受和确信的的信息,都是被概念化的事实。从世俗的角度来说,群体信念中一种所遵从的“真理”,是一种所有人都相信其为真的一种理念。

这就是通俗所讲的主体性共识。

一位石油大亨去世之后想要升上天堂,但看管天堂大门的守门人告诉他,天堂接纳不同类型人的数量是有限的,而石油商的人数已经满员。石油大亨问守门人自己能不能向门里面喊话,守门人同意了。于是,石油大亨大喊一声:“地狱里有石油。”

然后,天堂里所有的石油商推开天堂的大门,跳到了地狱。最后,石油大亨顺利地获得了进入天堂的席位,但他不愿意进入。他告诉守门人,如果他们都去地狱,说明地狱里可能真的有石油,所以他也要去。

文化体系的搭建也是同样的道理,经过群体的认可,这个理论体系或者宗教体系,就会成为所谓的“真理”。

其实,这些所谓的真理背后隐藏着一个可怕的事实,即我们都是受群体信念裹挟所造成的认知层面的隐含假设。

在这种隐含假设所搭建的文化体系下,我们会以群体认知标准进而评判一个人的对错。

如果我们与群体信念一致,则为是,反之,则为非。

比如,任何一个人到了年纪就应该结婚,这是民俗的标准。否则,就会遭到嘲笑。

群体共识只是用意识投票,进而少数服从多数的观念歧视而已。

认可

群体信念成为禁锢认知的藩篱

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Kant)说过,“哲学家的事业在于追究所谓自明的东西”。如果你有机会从固有的思维模式中跳脱出来,你会发现生活、工作中很多所谓自明的东西,其实都是假设。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往往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认知边界。

事实上,我们一直用群体信念作为辨别真伪的标准,那么,接下来会出现一个问题,即群体信念本身的真伪性如何辨别呢?或者说,我们既然作为群体信念中的个体,又该如何发现群体信念本身就是错误的呢?

就像从小被鸭子养大的天鹅,对于“鸭子”是一贯的概念,并不知道“天鹅”的概念,又该如何辨别自己就是天鹅呢?

所以,我们也会像这只天鹅一样,会受到群体信念的裹挟,慢慢地,我们判断某一件事物时,其结论也会跟随群体信念而成为一种自证其名的推导。

换句话说,群体信念本身便成为个人认知扩展的藩篱。

藩篱

群体文化是求得临时生存的规则

休谟说,所有建立在经验归纳法之上的知识都不叫知识。

如果说群体信念不是真理,而仅仅是一种文化信仰的话,那么,这种“虚构”的文化,有什么意义呢?

这也是大家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其实,单单从真理角度作为定位的话,这种群体文化的搭建,都是假象。但是从生存的角度来说,又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就好像前文的天鹅,是鸭子也好,是天鹅也好,只要能像鸭子一样存活就可以了,何必纠结于是鸭子还是天鹅呢?

也就是说,人类通过日常对生活的规律的归纳,进而总结出来的认知习惯,其最大的意义为用最小的认知成本维护生存。

比如,我们日常早晨 晒被子,如果从“虚构认知”的角度来说,完全可以做到实用性。

但是,如果从真理的角度来说,太阳光照射到地球的光线,需要八分钟这个真理,对于晒被子来说,已经是极大的认知成本了。换句话说,难道晒被子还要经过科学研究才能做到吗?那成本绝对是高昂的。

所以,群体信念的即使不是真理,但是可以帮助我们临时性的生存下来。即所谓文化并不是真理,但它对于维护我们的生存就足够了,这就是哲学所说的“求存不求真”。

合作生存

文化会随着时间被否定和推翻

《世界观》一书中也解释过:“我们的信念有直接经验、事实证据的其实少得惊人。多数信念(甚至全部信念),我们相信它们,是因为它们与我们所在的群体信念体系连贯所致。”

群体认知能保证人类临时的生存,是因为其群体信念的连贯性能最大程度地保证人类的安全生存,但是如果生存在其体系下举步维艰,那么,这个连贯性就会被打破。所以,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原本总结成立的规律会有失效的一天。

因为无论是对文化的总结,还是对我们日常职场行为的总结,都可以成为归纳法,但是归纳法有一个漏洞,就是一旦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范畴,一定会出现不连续性。

比如,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代沟,就是时间错位的归纳矛盾。

比如,我们感觉能喝酒,那么,和内蒙人喝一次,就感觉不行了。这是空间错位导致的归纳错觉。

某一时空得到的一定总结,换到另一个时空,将不再奏效。甚至于,归纳思维总结出来的规律延伸至更遥远的时空,不但毫无益处,可能存在着极大的隐患。

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群体信念只是一种获得临时生存的“虚构真理”。只是在特定时空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并不能长存,所以文化体系的某一部分会被否定和推翻,并重新搭建新的群体信念及文化。

拓展认知,仿若拨开人生云雾,原来四处都是路。想了解更多认知领域,请关注我。

1 阅读:35

无知的求道者

简介:扩展认知,仿若拨开人生云雾,原来四处全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