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中年人应该读的书

槃鹰 2023-02-10 00:02:44

今天有个社群的小伙伴在请大家分享书给他,那种对自己人生有很大帮助的书。

我认真地想了想,如果要说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是《传习录》。

我没有读过这本书,但我听复旦大学的教授王德峰讲过这个课程,反复听了很多很多遍。

我还把其中的对我最有用的内容,一遍遍抄到自己的笔记本上,有空就拿出来翻一翻,看一看。

01

为什么是这一本书?这得从我以前的状态说起。

我是一个程序员,07年毕业,工作两年就和朋友创业,8年时间,失败了4次。

做过互联网公司、软件公司、开过餐厅、做过物流配送,均以失败告终。

不知不觉,我也从一个年轻小伙变成了一个中年IT男。

以前的心态是一直创业下去,心想总有一次会成功吧。

然而我还是太天真了,现实已经不允许,结了婚,有了家庭和孩子之后,压力和责任让我从深圳回到了长沙。

重新应聘,打工,当我35岁的时候,我还在求职市场上和年轻人争职位。

结果可想而知,处在这样有点尴尬的年纪,再加上自己并不出彩的履历,没有大厂背景,没有名校光环。

竞争惨烈,过程的煎熬就不一一缀述了,心酸。

虽然凭着自己的积累,最后还是找到了不错的工作,但这个过程真正让我认清了现实。

我在该拼搏奋斗的年纪虽然一直在努力,但是没有成绩,结果就是不好的。

我想,为什么会这样?

02

其实,这个根结就在于——读书、学习、反思都太少了。

或者说,学习和成长不得要领。

以至于到了中年,失去了人生的掌控权。

打工的工资,也得不停的加班,才能维持,要想获得一定的自由,难。

我不能说辞职就辞职,我没有收入的第二曲线,如果有一天被裁,家庭就会陷入被动局面。

所以,我意识到自己到了悬崖的边缘。

这种靠出售自己时间,只换一份收入的模式,是死路一条。

尽管我很早就明白这个道理,可以直到那个时刻,它才如此真切。

于是,我开始疯狂了读书、买课的过程。

读各种书,买各种课,跟着去学习,希望快速找到一条出路。

但是我却发现,我越读越焦虑,越买课就越心虚。

收获和成果寥寥。

直到有一天,我无意刷到了王德峰教授讲的《传习录》,我才明白和顿悟。

心即理——心是一切的本源。

它说心是一切的主宰,如果不能安顿好自己的内心,无论做什么,都很难做成。

如果想做的事情违背了天理,不纯净了,也一定很难持久。

所以,我反思自己。

当时就是想快速的赚很多钱,所以买课、看书、想走捷径,摆脱自己现在的困局。

事实上,传习录上说人生要做种种的事,比如赚钱,比如做官,比如工作。

但人生有第一等事,学做圣贤,做种种的事都是为了这个第一等事,要安住内心,发挥自己的生命情感。

在做好第一等事的同时,顺带赚到钱,顺带获得名利。

这个有点难理解,简单来说就是:专注于事情本身,而不要关注那个结果。

比如,我写文章,我就应该想着如何写对别人有用的东西,如何有点价值,而不是想涨粉有变现。

涨粉和变现是我写好文章之后,顺带带来的结果。

我做产品,就是想做产品,能提供什么价值,不是为了扬名赚钱。

那是做好了之后,自然而然的结果。

从这一点出发,你就不会做假冒伪劣,不会欺骗消费者,不会短斤少两。

就是符合天理的,顺应这个天理做事,养一身浩然之气。

03

了解到安心是第一要务之后,我就没有那么焦虑了。

开始按步就班,每天写日更,反思、读书,聚焦到自己的成长上来。

遇到问题,先想自己的问题,从内归因,找出自己可以改进的地方。

真正静下心,日日不断地用功,着眼于长期主义。

把时间拉长到3~5年,在这样的长周期内完成一个蜕变。

《大学》说:知止定静安虑得。

知止即是让你的心符合天理的一个止所当止之地,你的目标。

知止之后,心中才定下来,不会四处散乱游走。

定而后静,静而后安,心静,不为外物所扰,内心安定。

这时候去看书,学技能、向牛人学习,效率都非常高,学过来就能用。

安而后虑,就是思虑周全,努力用功,事就慢慢成了,就会“得”。

所以,这本《传习录》是对我最有用的一本书,它的核心作用——安定我心。

而它的关键也正在于一个“习”字,要在生活工作中讲求。

共勉。

今天是日更第230/365天,早起阅读写作第117天,都看到这里了,不妨点个赞,关注一下。^_^

每天更新文章,相信日更是一种态度。

2 阅读: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