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湖南男子包5千亩地养10只鸡,被村民嘲笑,4年后男子靠鸡年入千万

子牙童趣学生纪 2025-02-22 13:58:56

他行为极端,迟早会因鲁莽行事而破产,导致家庭破碎,妻离子散。

2005年,离家多年的刘凤秋骤然返乡,立志成为方圆数十里最富有的人。

他迅速行动,未待村民反应,便倾尽所有承包5000亩土地,并聘请了十余名工人。

他大费周章,全因需照料十只普通市售的鸡。此举虽看似夸张,实则尽显其对这些鸡的重视与关怀。

他这离奇举动沦为村中笑料,连亲哥哥也决定与他断绝关系。

四年后,他仅凭最初饲养的十只鸡,竟发展成年收入达千万的富翁,这一转变出乎所有人预料。

他是如何实现这一点的?

【从广东打工仔到养鸡“狂人”】

刘凤秋并非生来与鸡结缘,18岁时因家境贫寒辍学,他携破包袱前往广东惠州谋生。

他历经艰辛,在建筑工地搬砖,餐馆中刷盘,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最终克服困难,取得了成功。

数年间,他凭借个人奋斗与努力,成功积累了数百万财富。

他邂逅心仪伴侣,组建温馨家庭,步入婚姻殿堂。不久后,他们迎来爱情结晶,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与此同时,广东的生活拓宽了他的视野,尤其是当地人对饮食的精细讲究,给他留下了深刻记忆。

尤其是鸡这道家常菜,令刘凤秋记忆深刻。而2004年的一场变故,真正让刘凤秋与鸡结下了深厚的联系。

那年,他儿子突患重病,身形消瘦至皮包骨,令人心生怜悯。

刘凤秋考虑后决定为孩子补充营养,认为土鸡是上佳之选,因其营养丰富且美味,期望能让儿子早日康复。

他满怀期望地遍访惠州各菜市场,却终遭失望打击,心情如被冷水浇灭。

市场上充斥着速成鸡,生长迅速惊人,全依赖饲料喂养,肉质松散,缺乏土鸡特有的香气与嚼劲。

他不放弃,继续探访数户农家,但好鸡皆已被预订,无奈之下,只能选购几只速成鸡,带回家中煲汤。

汤已熬好,但儿子饮用后未见好转,这让刘凤秋心中十分恼火。

广东人对鸡情有独钟,却难寻优质土鸡。他忽生一念:这背后隐藏着巨大商机。

当时人们生活改善,愈发注重饮食健康,因此,高品质天然食材必将拥有广阔市场。

刘凤秋愈想愈激动,决定回乡饲养纯天然土鸡,拒绝饲料。虽成本高、周期长,但他坚信,只要品质上乘,销售无忧。

他整理好行李,携带着多年积攒的财富返回湖南故乡,打算在那里放手一搏,大展身手。

【“鸡司令”养成记”】

回村后,刘凤秋立刻被5000亩广阔山地吸引。他认为,这片天赋异禀的土地,非常适合用来养殖土鸡。

他立即掏钱承包了土地,随后雇佣了十几位乡亲作为工人,整个过程果断迅速,没有多言。

听闻他仅计划饲养10只鸡,众人皆感惊讶,一时无法理解。

一位老板拥有数百亩地却仅养一只鸡,此举是否意味着其财富过剩而无所适从?

工人们心存疑虑,部分猜测他或为地主家的愚钝之子,部分则忧虑辛勤劳作后薪资无着落。

刘凤秋察觉众人疑虑,保证道:只要工作尽力,工资定全额发放,即便需卖房亦会结清。此言虽显豪迈,却无人真正相信。

这10只鸡并非随意挑选,刘凤秋费尽心思,从农户处精选而出,确保每只都体格健壮,血统纯正。

他称其为“原种鸡”,计划通过自然繁育逐步扩大。他不求数量速成,只专注于提升品质至最优。

随后,他领工人于山上忙碌,植树为鸡蔽日,栽培蔬果与药材作食,并饲养苍蝇、蚯蚓乃至白蚁。

乡亲们见这些特别饲料心生厌恶,但刘凤秋笑道,这些是鸡的佳肴,唯有吃得好,鸡才能茁壮成长。

他给小鸡熬粥,粥中包含大米、猪骨、蔬菜,还特加人参,照料得极为细致,简直视小鸡如珍宝。

刘凤秋料想精心照料能让“原种鸡”迅速带来可观收益,然而事实并未如他所愿,终究还是失算了。

【一波未平】

小鸡初期死亡率极高,常于孵化后数日即夭折。

他焦急地研究了许久,终于发现问题所在:食物种类单一,导致营养不足。

发现后,他迅速调整饲养策略,精心改善小鸡饮食,如同照料幼儿,果然,小鸡的死亡率显著下降。

截至2006年末,鸡群数量由最初的10只增长至1000余只,养殖规模已初步形成。

开销如流水般不断,涵盖药材采购、种菜、养虫、工资支付及山地租金,迅速耗尽了他的积蓄。

哥哥前来劝阻,让他别再胡闹,继续下去不仅家财散尽,更将颜面扫地。

刘凤秋性格倔强,哥哥愤而断绝关系,离开时损坏了鸡场水管。但这并未阻止他,他坚持在5000亩土地上,毅然担任“鸡司令”。

四年时光流转,山中饲养的鸡只均长得膘肥体壮,肉质紧密且鲜嫩。

刘凤秋见此情形,决定推出鸡肉产品至市场,并设定售价为每斤168元。

一只鸡价格高达400余元,村民们听后笑声更甚,断言他已然疯狂。

刘凤秋早有打算,他的目标客户定位非村民,而是广东那些愿意高消费的群体。

【开始创业】

他在惠州富人区租铺开店,初期店内冷清,顾客见标价皆摇头离去。

他从容不迫,展示鸡肉供人品尝,并详述鸡的来源:纯自然放养,食药材与虫,未曾接触饲料。

有顾客出于好奇购买品尝,发现鸡肉极为鲜嫩,入口即化,且鲜味浓郁,令人难以停筷。

消息流传,店内渐趋繁忙,回头客络绎不绝,甚至有高档餐厅及酒店主动求购。

刘凤秋的土鸡在惠州热销,订单纷至沓来。他每日忙于宰杀、包装与配送,乐此不疲。

168元一斤的高端鸡热销,供不应求致其收入激增,首年盈利300万,四年后突破千万。昔日村中嘲笑者,此刻无言以对。

刘凤秋事业扩张之际,其鸡场日益壮大,成为了村中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

他将技术无私分享给乡亲们,并带领大家共同实施,没有保留。

他的鸡让贫瘠山林焕发生机,为乡亲们提供了工作,改善了他们的生活。

他从昔日的“癫子”笑柄,蜕变成为村里的核心支柱,肩负起重任。

消息传播开来,各大报纸与电视台纷纷前来报道,并授予他“养鸡大王”的称号。

这5000亩地上仅养的10只鸡,竟产生了巨大影响。不少人也像他一样,凭借独特思路实现了盈利。

【从下岗工人到“牛粪大王”】

黄炳权原是1970年代末的普通机修工,生活平淡。进入1980年代,受下岗潮影响,他失去了工作。

他在广西北海合浦县开了“东园饭店”,以炖菜和特制药酒招揽顾客,尤其是珍珠蚌肉酿制的药酒,保健功效显著,迅速使小店声名大噪。

积攒数年后,他创建了“东园家酒厂”。但酒厂扩建后,酒糟堆积如山,既浪费又无人要。苦恼之际,村民提及牛能大量消耗饲料,启发了他。

他斥巨资购进上千头印度水牛,计划以酒糟为食。然而,水牛拒绝食用,即便饥饿难耐也不肯妥协。

他通过将稻草与青草混合,成功改良了饲料的口感,最终使牛愿意食用。

冬季来临,广西低温导致这些“娇贵”水牛难以承受,大批在寒流中患病倒下。

他采用烧柴取暖、增设挡风板的方法保护牛群。数年后,牛群增至数千头,但随之产生的牛粪问题又带来了新的挑战。

他突发奇想,利用牛粪建造沼气池,既消除了臭味又节省了酒厂燃料费用。沼气废料用来养鱼,使鱼塘中的石斑鱼长得肥美,因此每年能额外增收200多万元。

发现牛粪发酵可作有机肥后,村民试用使庄稼增产两成。他迅速行动,申请专利并推动全国范围内推广。

年销三万吨肥料,每吨售价3000元,昔日被视为废物的产品,现今已转变为价值连城的“固体黄金”。

0 阅读:20

子牙童趣学生纪

简介: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