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农村大爷养4000头牛却不卖,饲养几乎零成本,靠牛粪成为亿万富翁

子牙童趣学生纪 2025-02-22 14:03:50

广西有位大爷十分特别,身价过亿且无不良习惯,却将寻常奶牛视为珍宝。

每日供其美食佳饮,严禁他人触碰,亦无将其售卖换财之念,全心全意照料。

村民皆称他愚钝,连大爷之妻亦因其异味而排斥,拒之门外。

几年后,众人惊讶地发现,他未卖一头牛,仅凭牛粪便赚了上千万,令所有期待他失败的人大跌眼镜。

他是如何实现这一点的?

【餐馆里的药酒引发的“废物山”】

1970年代末,黄炳权仅为一名普通机修工,于车间内过着平凡而宁静的日子。

1980年代,下岗潮打破了原有的安稳,黄炳权也因此加入了失业大军。

他瞄准广西北海餐饮业机遇,用积蓄在合浦县城开了家小餐馆,取名“东园饭店”,以此为生。

饭馆营业后,他凭炖菜烧鱼吸引顾客,但最出彩的是自制药酒,赢得了邻里乡亲的青睐。

珍珠蚌肉配独家秘方酿制药酒,具有独特保健功效,使这家小饭馆迅速声名鹊起。

饭点时,周边居民不仅会享用一碗粉,还会选购一瓶“东园酒”带回家。

几年后,黄炳权积累了一定财富,决定创立酒厂。他毅然建立了“东园家酒厂”,酒厂由此诞生。

酿酒企业成立后,难题接踵而至。

酿酒产生的大量酒糟,以往或被丢弃,或廉价售予养猪户。但酒厂规模扩大后,酒糟量激增,连本地猪也不再青睐,导致堆积问题日益严重。

望着厂房内日益累积的废弃物堆成小山,黄炳权心生忧虑。

他陷入困境时,村民闲聊中的一句话启发了他:牛日食饲料数十公斤,酒糟何足挂齿?

【从一千头牛到“牛魔王”的第一战】

他倾尽所有积蓄,一次性购入上千头印度水牛,并以酒糟作为饲料喂养它们。

现实对这位冒进的新手养殖户并不友善,新买的印度水牛极不配合,对深色酒糟毫无兴趣,原本食欲旺盛的它们,竟宁愿饿着也不肯食用。

黄炳权着手思考改变牛的饮食习惯,致力于创新饲养方法。

他尝试在酒糟中加入稻草与青草,利用逐步“调味”的方式,使牛逐渐习惯这种新口味。

数月后,牛逐渐接受了改良酒糟,至此,这一主要障碍得以解决。

寒冬时节,印度水牛体质娇弱,广西虽非严寒之地,但偶有10度左右低温便令牛群颤抖,更难以承受降至零下的严冬。

那年,广西遭遇极端寒流,山中冷风侵入村中牛棚,众多水牛因寒冷拒食草料,随后大片水牛相继病倒。

黄炳权见群牛状态欠佳,果断行动。他斥巨资购大量柴火,日日燃火暖牛棚,并增设挡风板,加铺干草,以改善环境。

尽管村民私下议论他“疯了,给牛开暖气”,他仍坚韧不拔,最终挺过了养殖投资难关。

但在他期望牛棚管理步入正轨之际,却再次遭遇了挑战。

【牛粪里的“财富金矿”】

数年间,牛群规模急增,数量增至三倍。但每日产生数吨牛粪,堆积如小山,恶臭弥漫,引发村民诸多不满。

黄炳权当前急需解决的课题是牛粪的处理方式。

他某日得知牛粪发酵后可作沼气燃料,此法既利于环保,又能降低酒厂运营成本。

他迅速构建了一个大型沼气池,旨在解决每日累积的牛粪处理问题。

事实证明,该决定显著降低了牛场异味,同时为酒厂节省了大量燃料费用。

黄炳权利用沼气烧锅炉和做饭,这一实践重新激发了他善用废料的理念。

惊喜的是,沼气池建成后,他发现这些仅产生清洁能源的废弃物,用作养鱼效果极佳,成为了一妙招。

他承包附近盐田并改造为鱼塘,于塘边放置发酵牛粪,利用雨水冲刷补充营养,促进藻类快速繁殖,为鱼苗提供优质的天然饲料。

这些小鱼持续作为石斑鱼的食物来源,为其供给饵料。

这套循环生态养殖法看似不可行,却让鱼塘石斑鱼生长旺盛,肉质鲜美细嫩。

黄炳权仅凭养鱼,每年增收超过200万元。

尽管这份收入颇为可观,却仍不足以完全体现每份牛粪的潜在“价值”。

【“牛粪大王”的固体黄金】

一次实验中,他突发奇想,将发酵牛粪加工成有机肥料,并赠予村民试用,以检验其效用。

起初,牛粪无人问津。但随后,田地产量普遍提升了20%,农民们逐渐意识到,这看似不起眼的牛粪或许是庄稼丰收的关键。

黄炳权敏锐捕捉商机,即刻增产牛粪肥料并申请专利,随后利用销售渠道,将该特色有机肥推广至全国范围。

数年后,牛粪肥料年销量超三万吨,稳定售价每吨3000元,深受众多农业合作社青睐,竞相采购。

牛粪曾遭众人嫌弃,现今却成为名副其实的“固体黄金”。

在民间,不乏能发现他人未察商机者,东莞的老萧便是其中之一。

【养“水下黄金”发财】

萧劲松出身平凡,青年时家境衰败,因父亲生意失利,家中背负25万元债务,此庞大数额成为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

作为家庭长子,他毫不犹豫地承担起这份重任。

他的创业之路坎坷:卖服装、摆地摊、开小吃店,均历经风雨,成败交织,多年辛劳却积蓄微薄。

后来他转向承包鱼塘,得知养鲶鱼收益颇丰,满怀希望借此改变命运。

他倾尽家财并借贷租鱼塘,全心投入养殖。鲶鱼生长良好,但回收时价格低迷,成本3元每斤的鱼,售价仅7毛一斤。

巨额亏损致他绝望,鱼塘无法继续经营,家庭生活亦濒临崩溃。

一次机缘巧合下,他得知了笋壳鱼这一“水下珍宝”。

这种鱼外貌平凡,但肉质鲜美,备受高端市场青睐。萧劲松决定冒险,向妻子借来最后5万元资金,用于购买鱼苗。

鱼苗入塘后连续死亡,他倍感沮丧,几近放弃边缘。

闲谈间,他意外发现鱼苗死亡原因是水质过于清澈,缺乏必要的营养环境。

调整鱼塘措施实施后,他的笋壳鱼生长状况趋于稳定。

试养成功后,他偿清了债务并盈利80万元,之后在妻子的支持下,他继续扩大了事业规模。

这条致富路愈发宽广,他的养殖规模随之逐年增长。

他从小鱼塘起步,现今已建成南方大型养殖基地,所养笋壳鱼成为市场热销品,年收益稳定超过百万。

0 阅读:12

子牙童趣学生纪

简介: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