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建安五年(200年)九月,官渡之战已持续了半年之久。袁绍与谋士兼老友许攸站在营内高橹上,望着面前连绵起伏,一望无际的沙丘,诗兴大发:“大风起兮云飞扬,安能速破曹贼兮霸四方!”
许攸于是提出合理化建议:“主公不必与曹操相攻。操兵少而全师拒我,许下必空虚;可分遣轻军,星行掩袭,,许可拔也。许拔,则奉迎天子以讨操,操则为擒也。如其未溃,也可令其首尾奔命,破之必也!”
其实袁绍早想过许攸的策略了,而且也实施过,那就是韩荀的部队,只是派的兵力不够,行军速度又拖拖拉拉,结果被曹仁干掉了。这主要是曹操选择在官渡阻击袁军选的太好了。袁军若是想从两侧迂回,官渡以西是圃田泽,周围坡塘密布,不利于大部队通行;官渡以东则是多条鸿沟水系,涉渡费时费力,难以发挥骑兵的作用。若是绕远取道兖州陈留,或经由洛阳荥阳(韩荀所选之路径),则沿途都是当年曾被董卓、吕布乱兵洗劫过的地区,“二百里内,无复孑遗”,难以就地补充给养,只能出动小规模骑兵,容易被荥阳虎牢关与兖州鄄城的曹兵截断归路,总之许攸之策战略上对头,战术上却实施极其困难。
所以,事既如此,袁绍也没兴趣再玩儿分兵迂回了!不管怎么说,他有足足十万大军,天下必将运诸手上,不玩儿那么多花样,就在这儿用优势兵力搞定曹操,以三尺绳擒之缚之羞辱之,才够劲儿嘛!我袁绍打小就压曹操一头,这辈子都得压着他,压到爽为止!所以看也不看许攸一眼,傲然道:“吾必当先围取操,心方快之!”
听到这话,许攸怒了,这袁绍怎么老一根筋呢?此竖子不足与谋也!
就这样又拖了十余日,到了十月份,袁绍就是地主家也没多少余粮了,留守邺城的审配刮地三尺,总算给他又凑了万余车粮草运到袁营后方以北四十里的乌巢、故市(即酸枣县东南之乌巢泽,其泽北有故市亭)之间。因为粮车曾被曹军徐晃部烧过,袁绍也谨慎了,派出淳于琼、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赵叡等五员大将率兵万余人负责把守,这总万全了吧,但已被打入冷宫的谋士沮授竟然还好意思跑出来提建议:“可再遣蒋奇别为支军,与淳于琼相表里,巡于粮仓外围,以防曹操袭抄。”袁绍再次不从:曹操满打满算才三万人,要派多少人才能偷袭得了我万人守粮队,笨!
其实在这一刻,袁绍仍然胜券在握,因为他还能从后方刮到粮食,曹操却“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最多一个月,如果“有变用奇”的时机还不来,曹操也只能磕头认输了!
而就这在关键时刻,曹操终于等来了自己的老友许攸,当夜,万籁寂静,星光满天,曹操正在营中休息,忽然得报说许攸来了,激动的连鞋子都来不及穿,光着脚就冲了出去,迎面一副热烈而狡黠的笑容:“子远(许攸字),卿来,吾事济矣!”
原来,许攸在这边随军征战,冀州大本营里,那素来与他过不去的审配,竟然对他的家人下手了。此时的许攸阖家老小,已皆因重罪被关押在了邺城大牢中。
得到报信,许攸不由大受震动:想当年他与张邈同为袁绍政治集团早期骨干“奔走之友”中一员,如今却屡遭打压,实在令人心寒!审配把我全家都抓了,难道还会放过我吗?说不定告黑状的使者已经在路上了,为今之计,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跑去帮曹操一把,也算是报恩了!
原来,当初汉灵帝时期,许攸曾与冀州刺史王芬密谋,想趁着灵帝出游捉住他废了改立宗室合肥侯,计议已定,王芬许攸便密信联络好友曹操,拉曹操入伙,不料曹操极力反对此事,并力劝许攸收手,结果王芬事败自杀,许攸却因此逃过一劫。
许攸这个人,虽然生性贪淫,但向来讲义气,汉末名士陶丘洪曾评价他说:“许子远虽不纯,而赴难不惮濡足。”既然自己曾受曹操救命大恩,那么这一次就趁着袁绍还不知道邺城的变故而对付自己,先下手为强,去为曹操排忧解难!
言归正传,两人坐定,曹操便直入正题,问:“愿卿教我以破绍之计。”
许攸不答反问:“公今军粮尚有多少?”
曹操心想人刚来咱可不能丢面子,于是一脸自信:“少,太少了,才只够支撑一年而已。”
许攸板着脸:“忽悠。”
曹操只得羞涩一笑:“不过……用着用着,就只剩半年了。”
许攸继续板着脸:“接着忽悠。”
曹操终于收住笑容,满脸诚恳,做推心置腹状:“不愧为先生,其实只剩三月。”
许攸板着的脸一下子又黑了,愤怒跳起,当头棒喝:“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实也!可知曹营之中,亦有与袁绍通谋者。”
曹操发现自己果然被戳穿,不由噗嗤一笑——刚才只当放屁,现在说实话好了:“向言戏之耳。其实可一月,为之奈何?”
好在许攸早知老友的臭脾气,也懒得和这谎话精耍贫斗嘴,于是将重要情报和盘托出:“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今袁氏辎重有万馀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今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
这真是太重要的情报了,也就是说,袁绍主营如今只有三日的粮草,其他预备粮食全在乌巢,一把火烧了,这仗就不用打啦,包赢!
可面对如此重要的情报,曹军诸将却都表示疑虑:想那乌巢,远在济水的北岸、兖州酸枣界内,从官渡前往必须先渡过汴水,再渡过济水,大约足有五十公里的路程,偷袭期间万一有变,回救不及,怕到时没烧成粮草,反被袁绍趁虚劫了主营就惨了!谁知道这许攸可不可信——在你饿的半死时,天上正好掉馅饼了?世上哪有这么好的事儿?只有荀攸、贾诩力劝曹操从之,贾诩更道:“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曹操陷入了长考之中:正如贾诩所言,如今战机终于来临,决断的时候到了,生死存亡,在此一举!
“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谋而在断。”战场指挥,最重要的是“断”。出谋划策可以让智囊和参谋去做,可决断是主帅必须做的,所以必须果断,要敢于承担责任、承担后果。
关键是,许攸可不可信?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曹操最终认为许攸可信,因为他与许攸相交二十余年,自问对他还是有点了解的。
许攸缺点很多,首先他是个花花公子,而且贪财凶淫,易于冲动,说话不经大脑,但曹操也很清楚。此人是个性情中人,且颇有豪侠之气,说帮你曹操就帮你曹操,没那么多花花肠子。
况且,正如韩非子所言:“治强易为谋,弱乱难为计。”弱者通常是没有什么选择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也就是西方很有名的博弈论。强势方失去了这次机会也没关系,因为还有条件继续捕捉下一个机会。可曹操身为弱势方,如果失去了这次机会,以后可能就再没有机会了。
终于,曹操做出决断,下令:让擅守的厉锋将军曹洪与军师荀攸留守营寨,自己则亲率精锐步骑五千,前往偷袭乌巢。此前钟繇从关中送来的两千匹优质战马,在这次行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于是,曹操五千步骑出动了,他们皆用袁军旗帜,人衔枚,马勒口,无声又无息,出没在通往乌巢的小道里,转眼,吞没在寂寞夜色里。
有时候,我们做出的最艰难最冒险的决定,最终成为我们做过的最漂亮的事。
如前所述,乌巢离曹营有近百里路程,但曹操要大家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今晚跑场马拉松,明天一早赶到战场,辛苦却能换场胜利。士兵们无力抗拒,只得每人抱一束放火的柴草,朝乌巢奔去。路上碰到袁军防区内游骑的盘问,曹操就派人回答:“袁公恐曹操钞掠后军,调兵加强防备。”再加上许攸通晓对方详情以及暗号口令,毫无破绽,所以都顺利通过,就这样,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丝顾虑,到黎明时分,曹军就这样突然出现在了,天空飞满乌鸦的乌巢。
后来在长坂坡,曹操五千虎豹骑创造了一日一夜急行军三百余里的记录,可这次曹军还有步兵,一夜行百里仍然是破纪录的军事创举。要知道,白起与司马懿脍炙人口的奔袭作战,也不过日行百里罢了。而乌巢之战更难的地方在于,曹军一夜急行军之后,必须立刻投入战斗,烧掉粮草,并打败淳于越两倍于己的兵力、以及袁绍一定会派来的援兵,这是一场艰辛无比但注定名垂青史的史诗之战!
曹军神兵天降,淳于琼大吃一惊,但他很快发现曹操兵马并不多,这一次或许还能从曹军身上讨点便宜,于是带上三千人出营列阵,这次不大惊却又大意了,刚出营门就被曹军先锋乐进迎头一棍揍缩了回去,曹操随后赶上,将袁营团团围住,扔火把,射火箭,并堆起柴薪,四面放火,顿时火光亘天,袁营中乱作一团,有的被困在火中烧成烤乳猪,有的好不容易跑出营来又被砍成板刀面,伤亡惨重。
然而,淳于琼毕竟是个老将,灵帝时便与曹操袁绍同为西园八校尉,征战半生经验丰富,他很快就冷静下来,做出以下部署:
第一,派五百死士突围而出,跑去袁绍那里求援;
第二,派一百人传递消息,一千人救火,五百人登箭塔,一千人守外围土砦,四千人守内线木栅;三线交叉火力进行掩护,安排的井井有条,这才稳住军心,在寨门口与曹军形成了拉锯战,双方一米一米的反复争夺阵地,战斗进入白热化。
听闻乌巢被袭,袁绍却很淡定,不慌不忙对儿子袁谭说道:“即便曹贼袭破乌巢,吾拔其营,彼当无所归矣!”遂命宁国中郎将高览、张郃趁虚去攻打曹操本营。张郃却道:“曹操兵精,往必破淳于琼等。琼等破,则主公大事去矣,不如先救乌巢。”郭图倒是坚定站在袁绍这边,说:“郃计非也。当纵兵先击其本营,其势必还,此为不救而自解,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张郃只得再劝:“曹公营固,攻之必不拔,若琼等被擒,吾等必尽为虏。”
看着手下吵成一片,袁绍也陷入了长考之中:战机终于来临,决断的时候到了,到底是救水晶,还是偷塔,生死存亡,在此一举!
关键是:曹操是在本营还是去偷袭乌巢了?所谓擒贼先擒王,曹操在哪儿就重点打哪儿!只要干掉曹操本人,这该死的战争就结束了。
袁绍以己度人,觉得曹操必在本营。主帅岂有行一将之事?
再说了,淳于琼已有足足一万人,而曹操派的偷袭部队据报则不会超过五千人,孙子兵法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曹军偷袭部队只有我军一半,绝无可能攻下乌巢营地!
把兵法读成了数学题,袁绍这便是纸上谈兵的典范。
结果,长考之后,袁绍在两边意见里取了一个平衡,下令:以张郃、高览率重兵往攻曹操本营,而命郭图率领轻骑前往救淳于琼等人。
不管怎样,袁绍和他的宝贝儿子们是不会亲自出马的,还是那句话——“干大事而惜身”,这种垃圾主帅从来都躲在最后面,反正炮灰有的是。而缺乏拼死一搏的勇气,正是能力出众、势力滔天、魅力无穷的袁绍每每在最后关头失败的根源。
如果你过分珍爱自己的羽毛,不使它受一点损伤,那么,你将失去两只翅膀,永远不再能够凌空飞翔。——英国诗人雪莱
另外一边,曹操正拼死一搏,在乌巢杀的热火朝天,忽然听说郭图援军到了,这下可不得了,要是被前后夹攻就完蛋了,左右急劝曹操:“贼骑逼近,请分兵拒之。”曹操心里很明白,如果烧不了乌巢的粮食,即便阻击了袁绍的援军,也终究是满盘皆输,这时候只能拼了!
于是,曹操睁着杀红了的大眼,叫道:“慌什么,全力攻敌!贼到背后,再报!”说着大吼一声,身先士卒,带头冲了上去,军士们也是被逼急了,又受曹操鼓舞,皆殊死奋战,无不以一当十,不愧是曹操压箱底的五千精锐。
不怕死的人,不见得个个都能成为英雄;但每位真正的英雄,都得是悍不畏死的硬汉。
结果,在曹军争分夺秒的全力冲杀下,乌巢竟在袁绍援兵到达前几分钟被攻破了,大将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赵叡四人在乱军中被杀,主将淳于琼则与一千多兵士被俘。曹操下令,一干俘虏,皆割其鼻而辱之。割罢,曹操才发现老同事淳于琼也混在里面不小心被割了,不由大惊:“仲简(淳于琼字),何为如是?”
淳于琼捂住烧的黑不溜秋且流满了血的脸,垂头丧气:“胜负自天,何必再问!”
曹操念及旧情,又见其可怜,就有点儿不想杀他,许攸却提醒道:“明旦鉴于镜,此益不忘人。”曹操一想对啊,淳于琼以后一照镜子就会想起今天的屈辱和仇恨,看来不能留啊,没办法,杀了吧。
与此同时,郭图也领兵赶到了乌巢,却发现城头变了大王旗,晚了,没辙,撤吧!曹操说不行啊,人好不容易来一趟,不能空手回去,还是给袁绍这位手下大红人留个纪念,来点震撼教育吧!于是将所俘获牛马的唇舌割下,连同袁兵俘虏的鼻子,一同送给郭图欣赏,喜欢就带回家收藏,不喜欢就拿辣椒炒一下去下酒也不错。
郭图看了这几麻袋血肉淋漓的鼻子嘴巴舌头,恶心的胃都快吐出来了。就在这时,营门大开,曹操开始释放那一千多乌巢俘虏,袁军援兵看着这群被烧成非洲黑人且满脸鲜血的无鼻友军,更是吓得刀都拿不稳,赶紧掉头,风一般逃回袁绍本营!
很快,乌巢粮食被烧光以及曹操砍鼻不眨眼的恐怖消息传遍了袁绍大营,袁军十万大军全被吓破了胆。
而郭图回到本营后,又悲剧的发现张郃、高览也没能将建筑质量极好的曹营攻破,感觉事情不妙了,赶紧跑去劝袁绍:“郃等懈怠,未破曹营,反乐于军败,出言不逊,实难再用,不如遣将换之!”这些信息传到前线,张郃高览的心真是拔凉拔凉的:袁绍这人多疑善忌,且对寒族武人有一种天生的傲慢与偏见,当初西北武人鞠义曾为袁绍打败公孙瓒立下大功,却被他随意杀了。而并州武人吕布也曾助袁绍平定黑山军,但袁绍也容不下,派人杀吕布,只是被他逃了。如今这张郃本就是提议救乌巢的,却被派来打曹操大营,现在没攻克,难免被人怀疑故意放水,何况袁绍是这种德性,怎能放过自己?事已至此,咱们好歹也是高级军事人才,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不如去投曹军吧!为表降意,二人还将攻营器械全部焚毁,可惜了这些好木材。
此时已是深夜,曹洪们打了一整天的仗,一次次艰难挡住敌人一波波暴风雨般凶猛进攻,就快撑不住时,敌人竟然来请降了,胜利来得太快,大家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差点不敢接受,倒是荀攸早有先见之明,笑道:“郃计不用,怒而来,君何疑?”曹洪心说那就不犹豫了,再犹豫就会伤了他们迫切想要投降的纯洁的心灵,于是打开寨门,接受投降。
这里又难免让人引发遐想,“郃计不用”,这是几个小时前才发生在袁营高级军事会议上的事儿,荀攸如何能够确知?曹洪的顾虑是有道理的,万一这伙人是诈降,只为骗进营中搞事情,那不就惨了?
所以,荀攸必然另有情报来源,这里面玄机莫测,史书上又语焉不详,我们只能存疑。
总之,这下袁绍是彻底没戏唱了,曹军则士气大振,遂发动总攻,曹操从乌巢往南攻,曹洪张郃从官渡往北攻,两面夹击袁绍本营。袁军乃全面崩溃,不约而同,四散而逃,袁绍果断放弃了抵抗,连盔甲都不及穿戴,第一时间就和儿子袁谭穿着休闲服,骑着宝马,率八百亲卫铁骑渡河而逃,跑的比兔子而快,曹军硬是没追上,但没关系,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其数万残兵,以及营中辎重、图书和珍宝巨亿之多,全等着曹操去接收呢!
曹操看着眼前无数的财宝和降兵,回头看了看身边的主要盟友鲜于辅、阎柔、张绣等人,开心笑道:“如前岁本初送公孙瓒头来,孤自视忽然耳(脑子一阵炫晕),而今克之。此既天意,亦二三子之力也。”鲜于辅后拜虎牙将军,封昌乡县侯;还曾持节到蜀汉劝降诸葛亮,累迁为辅国将军,位特进。而阎柔这位身世传奇的少年英雄,后来还曾跟随曹操出征三郡乌丸,并在白狼山之战中,受大将张辽的指挥,击破乌桓。阎柔因功被封关内侯。曹操非常喜欢这位年纪跟自己儿子曹丕差不多大的少年英雄,曾对他说:“我视卿如子,亦欲卿视我如父也。”而曹丕也待他亲如兄弟,即位后便拜其为度辽将军封都亭侯,负责镇守北方,为曹魏屏藩。
但曹操没能高兴多久,这些残部中有些死硬派又趁机降而复叛了,曹操怒而攻之,将其全数坑杀,一时威加海内,举世震惊。
当然,史书中这个降而复叛的说法,是有点“为尊者讳”的意思的。曹操做出这一举动的真实原因,恐怕还是因为粮食不足。袁军的粮草已经在乌巢全部被烧,曹操自己营中的存粮亦将要耗尽,哪里还有办法供应这多出来的几万张嘴。而且这些袁军士兵的家属都在河北,他们不仅饿困交加,而且归心似箭,曹操只要一个处置不当,引发哗变,那么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曹操最安全最保险的办法,恐怕只有挖个坑杀光,反正这种事他也不是第一次干了,完全没有心理障碍。
沮授因处于闲散状态,早被袁绍遗忘了,结果和普通士兵们一起被曹军俘虏了。曹操跟沮授也是老相识,因而亲自过来劝降,沮授表示自己家属都还在冀州,性命捏在袁氏手里,自己实在无法投降。曹操长叹:“孤早得君,天下不足虑也。”赦免沮授并厚待之,希望以此感动他。但沮授终究没能为曹操所用,后因谋叛逃回河北被杀。
总结官渡之战。袁绍在战役指导上,放弃了纵横辽阔的外线作战大好条件,亦未采取大规模的迂回、包围、奇袭等战术,只单纯地实施正面突破,将十万主力大军局限于官渡一隅,形成对阵顶牛,后虽有刘备、韩荀执行骚扰敌后任务,但所派兵力单薄,各无应援,在战术思想上亦未贯彻,旨在尝试而已,及至牵制不成功,粮道没切断,刘备败走,韩荀壮烈。袁绍便放弃了此等机动作战,从战略进攻转为战术防御,以消耗战等待战机。这本也没有大问题,毕竟比消耗袁绍也可胜过曹操;然而到最后决胜之时,拼死之刻,人曹军都绕到他后面去了,多危险,说明形势已然逆转,袁绍只有亲去救援乌巢才是明智之举,可他仍窝在大营里,派主张救乌巢的人去打曹营,主张打曹营的人去救乌巢,结果哪边都不肯出死力,岂能不败?
台湾国防大学军事教育家李震就指出:“凡决策,有两个目的或方向均有获胜之希望时,应选其中最可靠最有把握者采取之。……袁绍攻曹操营,已半年而未克,今一旦攻之,其克不克固不可知也;若攻营不克,乌巢之粮被毁,则袁绍军殆矣。反之,若迅速救乌巢,则乌巢可保;乌巢已保,则袁绍军虽不能即获大胜,但不致大败,而仍能与之持久之计,如此则曹操殆矣。”(注1)
另外,袁绍在占据大优势的情况下,却不注意控制会引发系统性崩溃的风险,将所有的粮草都屯在一处,结果让曹操一锅端了,这也很大的一个布置失误。如果袁绍可以分屯粮草,分散风险,那么即便只救援保住了一两个屯粮点,那么袁绍就有翻本的机会,至少不会立刻崩盘。
反观曹方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了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政治战中的情报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先正后奇,以奇击虚,奇正相生,出奇制胜,终由其战术之连续成功累积而成战略之大胜利。看来所谓量变引发质变,也可用在军事之上。
战后,曹操派人整理从袁绍处收缴的书信,发现自己这边果然有很多“地下工作者”与袁绍有通谋,拉关系拍马屁,摇尾巴泄军情,不一而足。没想到一个董承倒下去了,无数董承站起来!怪不得许攸作为袁营参谋竟然知道曹操粮食将尽,原来这么多叛徒啊,还好当时曹操亲自带队去打乌巢了,要是换个不坚定的去,万一如张郃般临阵倒戈的话,曹操可就满盘皆输了。
好在,如今这些人全暴露了,看来肯定要大清洗了,一时军中人心惶惶。
然而曹操却并不准备闹大,现在天下未定,维稳第一,而且法不责众嘛,如今之计,只有好好学习光武帝,将书信全部焚毁,表示既往不咎,并当众宣布:“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当然,光武焚书以安反侧,是恕之于人心既定之后;曹操焚书以靖众疑,是忍之于人心未定之时。一则有度量,一则有权谋也。
其实,以曹操的性格,他在烧毁这些信件之前,未必没有全拆开看过(后自言未见李通书疏),换做任何人,得到自己内部异己分子的名单,都会忍不住看看以作防备吧!只是大局未定,人心未安,所以忍一忍,等到日后权位稳固,再来秋后算账。曹操后期果断杀了一些大臣(孔融、杨修、娄圭),夺了一些人的兵权(朱灵、臧霸),恐怕原因就在此。换句话说,这些书信就是日后曹操组织工作中最宝贵的试金石,哪些人能够放心大胆的重用,哪些人无法信任只能随便用一用,哪些人需要日后找茬处理掉,就靠它们了;而曹操当众烧掉它们,既是展现一种宽大的态度,也是一种无言的震慑,总之,从此以后,飞速发展的曹操集团算是成熟定型了。
注1:李震:《中国历代战争史话》,九州出版社,2023年,2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