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去世的那天,是个阴雨绵绵的傍晚,天色昏暗,冷风透过窗户缝隙钻进屋里,带来一阵寒意。
屋外下着小雨,滴滴答答地打在窗台上,像是为她送别的哀曲。那天晚上,我站在婆婆的房间门口,手里紧紧握着她生前最常用的枕头,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这个枕头,陪了她九年,如今,她走了,而这个枕头却成了她留给我的最后记忆。
婆婆名叫赵亚珍,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老人。她一生勤劳俭朴,性格温和,嘴上没什么甜言蜜语,但心里却藏着深深的善良和爱。
九年前,因为身体不好,她搬进了我和丈夫家里。丈夫是家里的长子,照顾婆婆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没有多说什么,默默承担起了这个责任。
那时候,我刚生下女儿,家里经济情况并不好,但婆婆是老人,我们不能不管。
婆婆搬来的第一天,我记得很清楚。她穿着一件打了补丁的旧棉袄,手里拎着一个破旧的布包,里面只有几件换洗的衣服和一个用红布包着的小枕头。
她进门的时候,脸上带着几分局促,站在门口搓着手,半天才开口说:“儿啊,媳妇啊,娘给你们添麻烦了。”
丈夫赶紧上前扶住她,说:“妈,啥麻烦不麻烦的,您是咱家的主心骨,能搬过来住,我们高兴都来不及。”
我也笑着说:“妈,您别站着了,快进屋,这以后就是您的家,别客气。”
婆婆听完,眼圈一下就红了,抬手擦了擦眼睛,笑着点了点头。
那时候,我对婆婆其实没有太多了解,只知道她是个老实本分的农村老人。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她是个非常好相处的人。
婆婆虽然年纪大了,但为人十分通情达理。刚搬来的时候,她身体还算硬朗,平日里总是抢着帮我做家务。
那时候,我刚生下孩子,白天忙得脚不沾地。婆婆看我累,主动帮我带孩子,陪孩子玩,甚至连孩子的尿布都帮我洗得干干净净。
她总是笑着说:“我这老太婆,干不了别的,就帮你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其实,婆婆年轻时受了不少苦。她出生在贫困的农民家庭,兄妹五个,她是老大。
父亲去世得早,母亲一个人拉扯着几个孩子过日子。为了贴补家用,婆婆很小就开始下地干活,十几岁时已经能独立承担家里的农活。
后来,她嫁给了我公公林老爹,婚后不久,公公就因病去世,婆婆独自一个人拉扯着三个孩子长大。
丈夫林志国是她的大儿子,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因为家境贫寒,丈夫和小姑子都早早辍学打工,只有小叔子在婆婆的坚持下读到了高中。
婆婆年轻时的那些苦日子,让她对生活格外珍惜。她特别节俭,从不乱花一分钱。可是,她并不像有些农村老人那样抠门,反而非常舍得对家人好。
她总是说:“我年轻时苦过,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你们都过得好好的。”
她的节俭和善良,让我对她的印象越来越好。
婆婆每个月的生活费和零花钱都是我们给的。我每个月会给她一千块钱零花钱,虽然不多,但她总是笑着说:“够了够了,我一个老太婆,哪里花得了这么多钱?”
但即便如此,我还是坚持每个月给她这笔钱,想着她买点水果、零食,或者添件新衣服。
可婆婆却从来没乱花过一分钱。她喜欢吃的水果,总是挑便宜的买;衣服更是舍不得添置,一直穿着打了补丁的旧衣服。
我劝她:“妈,天冷了,给您买件新的吧。”她却摆摆手,说:“旧的暖和,新的舍不得穿。”
这些年,婆婆的身体渐渐不如从前。她从最初还能帮忙做些家务,到后来只能拄着拐杖慢慢地挪动。为了照顾她,我辞去了兼职工作,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家里。
婆婆总是感激地看着我,说:“这辈子,我最对不起的就是你这个儿媳妇。”
每次听到这话,我都安慰她:“妈,您别这么说,咱们是一家人。”
婆婆去世那天晚上,我们正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听到她房间里传来一声闷响。等我跑进去时,她已经倒在地上,手里还紧紧抓着她的枕头。医生赶到时,她已经没有了呼吸。
丈夫跪在地上,抱着她的身体失声痛哭,而我站在一旁,眼泪止不住地流。婆婆走得安详,可她的离去却让我们感到无比悲痛。
葬礼过后,我整理婆婆的遗物时,意外发现了她枕头下藏着的一个小包。里面并没有多少钱,只有几千块现金和一封用信纸写的遗书。
我颤抖着打开遗书,上面写着:
“志国、志国媳妇:
谢谢你们这些年的照顾,特别是媳妇,你辛苦了。嫁到我们家这么多年,我没能帮上你什么,反而拖累了你们。每个月你们给我的零花钱,我都攒下来了,总共存了几万块。这点钱不多,留给你们应急用吧。你们这么辛苦,还要养孩子,这些钱我不能带走,就算是娘最后的一点心意。”
看着信上的字,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原来,婆婆平日里从不乱花钱,是为了把我给她的零花钱攒下来,留给我们。
她甚至连自己的病痛都舍不得多花钱去看,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不让我们有更多负担。
丈夫看完信后,抱着我哽咽着说:“妈这一辈子,真的不容易。”我点点头,心里满是愧疚和感动。
婆婆或许不是一个伟大的人,但她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守护着我们这个家。她的节俭,她的温和,她的每一句叮嘱,都深深刻在了我的心里。
从那以后,每当我想起婆婆,总会想起她的那封遗书。她走了,但她的爱却永远留在了我们心里。
正如那句老话:“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