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厂里来了位叫毛远仁的领导,他牺牲后工人们才知道他父亲是谁

热情的小狐狸 2024-10-09 02:10:16

1950年的春节,北京第一机床厂迎来了一位新领导。他自称叫毛远仁,穿着一身朴素的军装,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工人们面前。大家听说他是从延安调来的干部,平时话不多,脸上总是挂着和蔼的笑容。很快,这位不到30岁的年轻人和工人们打成了一片。他不住独立的宿舍,也不吃特别的饭,和工人们同吃窝窝头,住在简陋的大通铺里。

可是,这个低调的领导,却从未提过自己的真实身份。直到他去朝鲜参战,英勇牺牲后,工人们才突然得知——毛远仁并不是普通的干部。

新中国的第一个春节和毛岸英的到来

1950年春节,新中国迎来了它的第一个年头。这个春节不同于往年,整个国家都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到处弥漫着一种新生的喜悦和希望。北京第一机床厂也不例外,工厂的大门口挂着红彤彤的灯笼和横幅,写着“庆祝新中国成立,欢度第一个春节”。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第一机床厂迎来了一个特别的新年礼物——一位新领导的到来。他名叫毛远仁,年轻有为,不到30岁,穿着一身简洁的军装,看起来精神抖擞。尽管他的外表和打扮与众不同,给人一种不同凡响的感觉,但他并没有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只是简单地介绍自己是从延安来的一名干部。

毛远仁刚到厂里,就主动参与到工人们的日常活动中去。春节期间,工厂组织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毛远仁也没闲着,他和工人们一起包饺子,参与扯鼓舞,甚至在晚会上与大家一起唱歌跳舞。

在一次茶余饭后的聚会中,毛远仁坐在工人们中间,大家围成一个圈。他拿出了一块布,展示了自己在延安时学到的一些简单的缝纫技巧,给大家修补衣服。

过年期间,工厂的食堂特别准备了一些好菜,虽然条件有限,但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毛远仁和工人们一起排队打饭,坐在长长的餐桌旁,大家一边吃着家常便饭,一边交流着各自的家乡习俗和过年的趣事。

在这些交流中,毛远仁听得津津有味,偶尔插话几句,他的话语中不带任何架子,这让工人们感到非常亲切。他问工人们在工厂的生活如何,有什么困难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春节后的工作日里,毛远仁开始了正式的工作。他经常穿梭在繁忙的生产线之间,和工人们交流技术问题,有时还亲自动手帮忙解决一些简单的机械故障。谁也不知道这位看似不起眼的年轻人,真实身份是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

生活条件的艰苦与共同进退

当时的北京第一机床厂,条件的确十分艰苦。工厂的宿舍都是简陋的砖瓦房,冬天屋子里冷得厉害,大家只能靠几层薄被子勉强御寒。宿舍内没有单独的房间,床铺都是大通铺,一排排铁架床紧挨着,几十个人挤在一个大屋子里,空气闷热潮湿。毛岸英刚到的时候,大家都以为他是领导,肯定会住在单独的房间里,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住的也是大通铺,和工人们挨着睡。

生活条件艰苦,伙食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食堂里每天供应的主食基本上就是窝窝头和咸菜,偶尔有点稀粥。这种简单的伙食,对于整天体力劳动的工人们来说,显然是不够的,但大家都咬牙坚持了下来。毛岸英也一样,每天排队打饭,端着同样的铁皮饭盒,吃着和大家一样的窝窝头。没有特别的饭菜,甚至有时连一点肉星儿都没有。

工厂的工作环境同样艰苦,噪音大、灰尘多,车间里常常弥漫着一股机油和金属的气味。毛岸英每天和工人们一起进车间,穿着普通的工作服,不分日夜地参与到生产中。有时候,大家正在紧张赶制一批机器零件,毛岸英也会撸起袖子帮忙,把自己当成普通工人一样。

厂里的生活虽然单调,毛岸英却总能找到机会和工人们一起劳作、一起生活。工人们有时候在宿舍里休息,他也会过来和大家聊几句家常,问问家里情况,谈谈各自的老家。晚上,工厂没有太多娱乐活动,大家下班后经常围坐在一起,聊着天或者唱唱工人歌谣。毛岸英有时候也会和大家一起唱歌,工人们发现,虽然他从延安来,但唱起歌来很有劲,嗓子洪亮,和他们没什么区别。

有时工厂条件实在有限,毛岸英也不嫌弃。有些工人还记得,当时宿舍里蚊虫很多,夏天一到,大家都被咬得受不了,毛岸英和大家一样,挥着蒲扇赶蚊子,或者拿着毛巾打苍蝇,没有任何特殊待遇。冬天时,屋子里冷得刺骨,毛岸英和大家一样穿着破旧的棉衣,手指头冻得发紫,仍然每天坚持上班。毛岸英在1950年底离开北京第一机床厂后,工厂里的工人们还时不时提起他。

毛岸英的教导与工人的提升

1953年初的一天,中央办公厅的几位工作人员来到了北京第一机床厂,他们此行的任务是调查毛岸英在工厂工作期间的表现。厂里的工人们早就知道毛岸英去朝鲜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但很多人并不清楚他的真实身份,更不知道他后来牺牲的消息。工厂党委的人特意找来了张锡,这位年轻工人曾经和毛岸英有过一些特殊的交集,特别是在写作方面,他受到了毛岸英的亲自指导。

当时,张锡还只是工厂里的一名普通工人,平时负责一些简单的车间任务。工厂的内部刊物偶尔需要一些工人投稿报道,张锡对此很感兴趣,但没有系统的写作经验。一天,他鼓起勇气向毛岸英请教写作的技巧。毛岸英并没有因为自己是领导就敷衍了事,而是非常耐心地和他坐在一旁,手把手地教他如何构思文章。

毛岸英告诉张锡,写报道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要把车间里发生的真实情况记录下来,而不是只说好听的、夸张的内容。他还特别强调,工厂的变化和工人们的劳动成果才是报道的核心,要让其他人通过这些报道,看到工人们的辛勤劳动和取得的成就。

张锡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他回忆说,有一次他写了一篇关于车间新设备安装的报道,写得很笼统,只是简单地罗列了几条数据,没什么内容。毛岸英看到后,拿起稿子,指着其中几段话,微笑着说:“这些都是数字,没错,但这背后的故事是什么?谁操作的机器?工人们遇到了哪些困难?这些都没有写出来。”

在毛岸英的指导下,张锡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每次他写完稿子,毛岸英都会抽空帮他修改,指出哪里需要调整,哪里可以增加细节。张锡说,毛岸英并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领导,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乐于分享知识。

惊人的真相与毛岸英的牺牲

张锡滔滔不绝地讲了大半个小时,讲到最后,张锡突然停下,好奇地问:“他现在在哪个部门工作了?怎么这么久没来厂子看看我们呢?”

那两位从中央办公厅来的工作人员对视了一眼,然后从公文包里郑重其事地取出了一份干部履历表,递给了工厂的党委书记于琦。书记接过表格,工人们见状也好奇地围了过来。几个人一起凑近了去看,当他们的目光落在“家庭人口”那一栏时,所有人都愣住了。

履历表上,赫然写着:“父:毛泽东。”谁也没想到,和他们一起同吃同住、一起干活的毛远仁,竟然是毛主席的长子。

就在大家还沉浸在震惊中的时候,领导又公布了另一个消息:毛岸英已经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了。他于1950年底离开北京第一机床厂后,奔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在朝鲜战场,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白天,毛岸英和战友们在简陋的办公室里紧张工作,处理各种文件、翻译情报,尤其是在朝鲜战事吃紧时,工作量极大,大家常常一连几个小时不停地忙碌着。到了晚上,毛岸英和其他战士一样,躺在用稻草铺成的地铺上休息。

时间进入了11月,朝鲜的天气愈发寒冷,而战争形势也越加紧张。志愿军司令部的工作压力日益增加,毛岸英仍然日复一日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到了11月25日,这一天原本与往常并没有什么不同,大家依旧忙碌地处理着前线传来的情报和作战计划。

美军的轰炸机突然出现在志愿军司令部的上空。巨大的轰鸣声震耳欲聋,紧接着,几十枚凝固汽油弹呼啸而下,直接砸向司令部所在的区域。毛岸英当时正在作战室紧张地工作,丝毫没有预料到灾难即将来临。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空袭中,凝固汽油弹爆炸后燃起的熊熊烈火瞬间吞没了作战室,毛岸英和几名战友不幸被困在火海之中,年仅28岁的毛岸英壮烈牺牲。

工人们回想起毛岸英在厂里的点点滴滴,不禁感慨万分。有人说:“他从来没提过自己是谁,总是和我们一样吃窝窝头,住大通铺,没想到竟是毛主席的儿子。”还有人回忆道:“他帮我修过机床,一起干活的时候从不摆架子,这么好的人竟然牺牲了。”

参考资料:[1]杨凤安,王天成,龚杰.毛岸英牺牲真相[J].时代潮,2004,0(19):48-50

0 阅读:0

热情的小狐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