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年,耿飚长女所有资产一夜之间被封,她远赴美国立誓要横着走

漫步人生之旅 2025-03-20 14:51:30

1909年,耿飚降生在湖南醴陵一个贫寒的农家,幼年时期饱尝生活的艰辛与资本家的欺压。在党的培养和指引下,他逐步投身革命事业,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决心为共产主义理想奉献一生。

耿飚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信仰。他投身工人罢工,在大革命受挫后,又参与农民武装起义,展开游击战斗。他亲身参与了五次反“围剿”战役和长征的艰苦征程,带领部队勇闯乌江天险,为中央红军杀出一条生路。这份卓越战功,甚至赢得了毛主席的亲笔嘉奖。耿飚自投身革命以来,始终冲锋在前,亲历了无数次战斗,直至新中国成立。他始终站在最前线,带领部队奋勇杀敌,为全国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1955年新中国第一次举行授衔仪式时,耿飚为何没能得到任何军衔呢?这其中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吗?

1950年刚开年,中央作出了一项重要安排,将耿飚从军队系统调出,安排他进入外交部任职。这一调动使得这位战功卓著的将军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外交工作,也因此错过了获得军衔的机会。耿飚对没有获得军衔这件事看得很淡。他投身革命,图的不是肩上的星星杠杠,而是为了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现在新中国已经站起来了,他觉得自己这辈子值了。1939年,耿莹降生,还不满周岁就随父亲踏上战场。父亲总把她轻轻放在马背上的布兜中。每场战斗结束,耿飚都会习惯性地摸摸布兜,确认女儿平安无事,才带领部队继续前进。耿莹的童年几乎都在马背上度过,小小年纪就跟着父亲闯荡生死。

战斗打响后,警卫员把耿莹安置在战壕中躲避,可战事结束后才猛然想起孩子还留在那里。此时,部队已经撤离到两公里之外的地方了。耿飚随手拍了拍马鞍旁的袋子,意识到女儿不在身边,但他什么也没说。在他心里,士兵的安危比自己的女儿还要重要,他不能让女儿失踪的同时,再牺牲一名战士。好在马夫执意返回救了耿莹一命,不然她可能早就不在人世了。这件事耿飚守口如瓶了几十年,直到生命最后时刻,才含泪向女儿吐露了真相。在甘肃庆阳期间,耿飚把女儿托付给当地一户农家照看。随着他时常前去探望,女儿与这户人家的姑娘渐渐产生了感情,最终喜结连理。每当说起这段往事,耿莹总会打趣道:“我,可是爸妈的红娘呢。”

耿飚从未向女儿提过她亲生母亲的事,耿莹从小只知道,自己刚出生三天就被送给了别人。当耿飚找到她时,她正被人藏在麦堆里,浑身长满了天花。康复之后,耿飚常常望着女儿的小脸出神,嘴角挂着笑意,或许他是在暗自庆幸,孩子脸上和手臂这些外露的部位都完好无损,没留下任何痕迹。在那个动荡的岁月里,耿莹和所有中国人一样,生活总是飘摇不定。她回忆道:“我读了一年级又一年级,仿佛永远在重新开始。直到1950年,父亲调到北京,从军队转到了外交部,我们这才真正安定下来。”

60年代刚开始那会儿,耿莹进了北京地质队,在那儿一待就是十年。到了70年代末,她又转到了北京制药厂做工人,这一干又是17个年头,每月工资就37块钱。因为家里经济紧张,耿莹的大女儿一直住在耿飚家,由他们帮忙照看。耿莹和她的前夫曾是地质学院的同窗,他们的婚姻最终以男方提出分手告终。那时,他们的小女儿才刚满9岁。不少人误以为,耿莹是因为嫌弃丈夫来自农村背景,才造成了这段婚姻的破裂。现实却是,丈夫始终搞不明白,为什么不但没能从耿家得到任何好处,反而处处被约束。就这样,耿莹独自带着两个女儿过日子,之后也一直单身。没过多久,厂里准备组建一个肿瘤研究中心,耿莹对此非常向往。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她开始琢磨起了自己的小策略。那时候,厂里的篮球队一有比赛,领导们基本都会到场观战。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耿莹其实是1958年国家选拔的5000名体育苗子之一,她在篮球和短跑项目上都很在行。凭借在球场上的亮眼发挥,耿莹成功入选校队并担任队长,同时顺利考入了心仪的研究机构。从地质学家摇身一变成为医生,这种职业跨度在常人眼里简直不可思议。但耿莹偏偏就做到了,这份勇气和魄力,倒是继承了她父亲耿飚那股子敢闯敢拼的劲儿。

耿莹白天忙完工作,晚上安顿好孩子入睡后,就一头扎进书堆里做研究。日复一日坚持自学,她硬是啃下了医学专业的课程,顺利拿到了学位证书,这让身边的人都感到意外。耿莹是个闲不住的人,中国画研究院刚成立,她就找到了新方向。从小喜欢绘画的她,又开始为新的梦想努力了。就这样,耿莹主动申请成为了研究院老艺术家们的健康顾问。与其他人简单号完脉就离开的做法不同,她坚持每天去医院查阅病历,为每位老艺术家建立详细的健康档案。老前辈们为了表达感激之情,都拿出自己的画作想送给她,可耿莹却婉拒了。她唯一的心愿,就是能拜他们为师。不过,这些老艺术家们觉得她只是在说笑,谁也没把这话放在心上。画家亚明曾经这样指点耿莹:“小姑娘,只要你把《八十七神仙卷》反复临摹十次,就能掌握其中奥妙。先照着画,再凭记忆画,最后完全熟记于心。”亚明随口开的一句玩笑,耿莹却认真了。三年过去,当耿莹把自己精心绘制的《八十七神仙卷》摆在亚明面前时,亚明愣了好一会儿,最后笑着对她说:“小姑娘,你确实有两下子。”

那时候,王叔晖在工笔画领域可谓顶尖高手,耿莹很想拜他为师。可这位大师对耿莹始终不太待见。每当耿莹登门拜访,王叔晖总是礼貌地说:“耿莹同志,请坐。水你自己倒吧,我实在抽不出空来。”夜幕降临,王叔晖轻声对她道:“我有些疲惫,您先回家休息吧。”耿莹天天都去王家探望,虽然每次都说差不多的几句话,但她风雨无阻地坚持了整整六个月。王叔晖最后忍不住问道:“耿莹同志,你是真心想学画画吗?我还以为你们这些高干子弟只是随便玩玩的。”从那以后,耿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画家梦,她画的那幅《听琴》还登上了全国美术展览的大舞台。上世纪80年代初期,耿莹听从父亲的意见,回到了湖南体验真实的乡村生活。她走访了六个县,写下了满满两本日记。农村的贫困状况让耿莹感触很深。改革开放初期,耿莹想通过经商来支持家乡发展。她迅速在珠海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当父亲耿飚听说女儿开了公司,不禁疑惑地问:“闺女,你平时连十块钱都算不明白,这生意能行吗?”耿莹信心十足地表示:"放心,再过三年,我肯定能搞定。"耿莹兑现了当初的承诺,在珠海打造了办公场所和员工住所,前者有三层,后者则高达六层。

1986年,中央出台了一项新规定,明确禁止领导干部的子女从事商业活动。这一政策直接导致耿莹名下的所有财产被立即冻结。突如其来的变化并没有让她消沉,年近半百的她毅然决定远赴美国重新开始。出发前,亲朋好友都为她能否适应异国生活捏了一把汗。面对众人的忧虑,耿莹却表现得异常淡定,仿佛回到了当年毅然放弃稳定工作、投身商海的时刻。她自信满满地说:“给我三年时间。要是三年后我还活得好好的,我就能在美国闯出一片天地。”在美国打拼的日子里,耿莹经历了创业的艰辛。面对困境,她有过崩溃痛哭的时刻,但每次都能迅速振作,重新支起摊位继续奋斗。随后,耿莹成功加入美国国防部长布朗的私人圈子,凭借中国画家的身份,她开始为各界名流创作肖像。凭借这一机遇,耿莹迅速在美国精英阶层中崭露头角,成为备受追捧的中国女性艺术家。尽管在美国有了稳定的生活,可耿莹始终放不下对家乡的牵挂。1997年,她毅然选择回国,希望能为这片热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7年,耿莹与陶斯亮等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由耿莹担任负责人。当被问及创办初衷时,她坚定地表示:"先辈们用脚步丈量出来的文化瑰宝,我们有责任守护好它们。"这个决定源于她与同伴们对保护传统文化的共同追求。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