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是几位老帅中最早受到冲击的,他和彭德怀之间曾经有过一些误解。这位开国元勋曾是毛泽东主席最为倚重的得力干将,被誉为共产党内的"孙武再世"。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却遭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考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低谷期。1958年,刘伯承主动提出辞去南京军事学院院长的职务,从此彻底告别了军政两界。
这则新闻一出来,全国人民都惊呆了。作为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勋,既是军事奇才又擅长政治,这样的人才可谓凤毛麟角。可为什么中央会做出这样的决定,让这样一位栋梁之才离开核心岗位呢?面对这个问题,彭德怀给出了意味深长的回应。他表示,刘伯承的离职,其实是牵扯到一桩过去的重要事件!刘伯承究竟做错了什么?一向秉公办事的彭德怀,在这次事件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1956年,刘伯承迎来了人生中最为自豪的时刻,他亲手创办的南京军事学院,迎来了五周年的庆典。
这所学校从最初只有四个系、七百多名学生,逐步壮大到如今拥有十二个系、接近三千名在校生。它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规模上已经能与西方顶尖军事院校比肩。就连毛主席也曾对这所学校给予高度评价,称赞其成就非凡。可刘伯承万万没料到,一场针对他的政治风暴已在暗中酝酿。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发表了一份秘密报告,引发全球震动。毛主席洞察到,如果盲目照搬苏联模式,完全模仿苏联的做法,可能会导致类似的错误在中国再次发生。四月间,《人民日报》刊载了毛主席的重要讲话,他特别指出,我们应当以批判的态度来对待学习。他提到,无论是学术圈还是商业领域,都存在着过于死板的思维方式。
先是赫鲁晓夫秘密讲话曝光,紧接着毛主席亲自作出指示,国内迅速掀起了一股批判教条主义的热潮。学校的课程安排和训练计划完全照抄苏联军事学院的那一套,这无疑让刘伯承成了众矢之的。出乎他意料的是,质疑和批评的声音比他预想的来得更快更猛烈。彭德怀作为国防部长,立即采取行动,派遣了一个由陈赓和黄克诚带队的工作组进驻军校,这个小组还包括三位上将。
南京军事学院的气氛骤然紧张,众人都在为刘伯承捏了一把汗。幸好,经过一番深入调查,工作组发现,有些学员的说法其实与事实不符。不少学生由于对课程安排感到不满,便借此机会表达情绪,向中央提交了一封投诉信。就在大家觉得刘院长和政委刘伯承这次能平安无事,紧绷的神经刚放松下来时,没想到事情突然有了变故!刘伯承主动卸任了所有职务,廖汉生中将和钟期光接替了他的院长和政委工作。之后在军委的高层会议上,刘伯承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严厉指责。
当时大家议论纷纷,谁都搞不懂,既然事情已经查得水落石出,为什么刘伯承还是难逃厄运。更让人意外的是,有人居然在公开场合旧事重提,指责刘伯承太过教条,还说他这种做法曾经害死过革命战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究竟如何?实际上,彭老总提到“害死了革命战友”这件事,背后其实是一场误会。在长征路上,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草地碰头后,为了增进彼此了解,双方高层展开了一系列深入沟通。刘伯承负责的红军学校吸纳了许多来自红四方面军的高级将领。由于这支部队战事不断,且伤亡严重,大部分指挥官缺乏系统的军事训练。
因此,他们对刘伯承创办的红军学校不屑一顾,其中态度最为鲜明的,就是三十军指挥官余汉云。某次在校内讨论作战方案时,余汉云因意见不合与刘伯承发生争执,情急之下居然拔枪相向。在当时那个特殊时期,把枪口对准自己的革命同志,这种行为几乎等同于自寻死路。刘伯承沉默不语,但红四方面军的校长何畏忍无可忍,为了稳定士气,他大声呵斥道。
没过多久,就把他关进小黑屋关了好几天。没想到,余汉云一时想不开,当部队经过大金川湍急的河流时,他纵身跳入水中,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虽然刘伯承与此事毫无关联,但在那个特殊时期,这件事还是被捏造出来,成了强加在他头上的罪名。大家正讨论得热火朝天时,始终没开口的毛主席突然出声了。他语气平静地说道,余汉云不过是个孩子,一时想不开走上绝路,这事怪不了任何人。
从那天起,刘伯承逐渐退出了重要决策圈,几句话为他解了围。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想了解更多有趣的内容,不妨点开头像去主页逛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