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2月26日,一张记录着郭松龄遗体的照片传遍各地。作为奉系军队的重要人物,郭松龄在这张照片中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当时张作霖为了报复,不仅处决了郭松龄,还让他的尸体暴露在外整整三天。这张照片成为了郭松龄生前的最后影像,那一年他刚满42岁。1925年11月,郭松龄在滦州发动兵变,公开宣布反对张作霖,这让张作霖大为震怒。当时,奉系的主力部队大多由郭松龄掌控,张学良原本计划迅速赶往滦州,试图与郭松龄当面交涉,但他的手下纷纷劝阻,担心他一旦前往便再也回不来了。
经过反复斟酌,张学良给郭松龄寄去了一封信,希望他能迷途知返。然而此时的郭松龄已经下定决心放手一搏,他在回信中表示:松龄自从得到您的赏识,至今已有七八年。您对我恩重如山,我则以赤诚相报。……我的一切成就,都是您所赐予,因此日夜努力,希望能有所建树,以报答您的恩情。……我所追求的名利,都是为了您;我所期盼的事业,都是为了您而奋斗。我早已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您,这份心意天地可鉴。如今虽无法回到您身边,但我仍将竭尽全力,以忠诚为您服务为己任。读完郭松龄的答复,张学良不禁抬头望向天空,心中明白郭松龄已铁了心要拼死一战。接下来的结局,众所周知,郭松龄的部队彻底溃败。同年12月24日,郭松龄与妻子韩淑秀乔装打扮,试图返回山海关,但张作霖早已设下重重埋伏。
第二天,由于驴车速度太慢,郭松龄和妻子韩淑秀到达柳河沟乡张家沟子村时,被奉军逮了个正着。张作霖知道儿子张学良和郭松龄关系不错,但还是一声令下,当场处决了郭松龄夫妇。根据史料记载,张作霖一听说郭松龄被抓,马上给沿线各县发了电报。今天下午,王永清旅长在白旗堡附近抓到了郭松龄。这家伙犯上作乱,罪行严重,已经在老达房被枪决。他老婆也参与其中,之前在滦州独立时公开煽动,动摇军心,同样被处决。这次事件让我深感愧疚,因为用人不当,连累了东北百姓受苦。等事情平息后,我会尽全力救济受灾地区,安抚民心。请大家相互转告。上将军。有子。
根据记载,郭松龄临刑时神情自若,他大声疾呼:"我举正义之旗,虽未能成功,死得其所;后来的同道中人,请循着我这条血路前进!"他的妻子韩淑秀也高声说道:"丈夫为国捐躯,我愿随夫而去,我们夫妻死而无憾,希望你们都能找到自己该走的路!"张作霖在处决郭松龄夫妇后仍觉不够解恨,特意安排将遗体送回沈阳。他让人给尸体穿上新衣,拉到小河沿体育场展示三天,供人围观。为了扩大影响,他还派人拍照并到处散发,这才有了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张照片。郭松龄夫妇离世后,由于家人四处避难,他们的后事只能由旁人代为处理,遗体被安放在沈阳小东门外的珠林寺。直到1952年,他们的继子郭鸿志才将二人移葬至沈阳东陵区的七间房墓地。对于郭松龄的最终命运,张学良心中始终难以释怀。
张学良对郭松龄的离世始终难以释怀,多次在不同场合流露出对他的怀念之情。1926年,他在一封私人信件中这样写道:"我和茂宸并肩工作了整整七年,情同手足。去年冬天他的行动太过仓促……我既未能提前察觉防范,也没能在事败后及时相助。每当想起这些往事,内心总是充满自责,深感愧疚。"1981年9月18日,正值“九一八事变”半个世纪纪念日。在台湾的张学良,已经失去自由长达45年,昔日的少帅风采早已不在,但他始终没有忘记郭松龄。他对赵一荻感慨道:“要是郭松龄还活着,日本人哪敢发动‘九一八'事变!”张学良的这番话语,无疑将郭松龄捧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足以见得郭松龄在他心中的分量。在我看来,郭松龄是个既有本事又有抱负,但性格颇为自负的军人。对张作霖而言,郭松龄虽被冠以"十恶不赦的叛徒"之名,可他却是奉系集团里对张学良最为死心塌地的一个。
郭松龄对张作霖依赖日本的做法持反对态度,这种立场值得肯定,也是导致双方关系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冯玉祥在回忆录《故上将军郭松龄被难记》里就提到过这件事。三十多年来,历经无数战斗,许多战友为国家献出了生命,但没有人像茂宸那样壮烈牺牲。他崛起时如狂风般迅猛,倒下时如山峰般沉重,夫妻双双殉国,断绝了家族血脉,却毫不顾惜,更不愿依附外族以求生存,这不正是坚守信念的典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