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语言,爱的回报

人之情长 2024-08-01 09:11:59

下班回到家,发现女儿端坐在她的小桌前认真地画着什么。我纳闷,今天女儿怎么放弃了看动画片?于是走近看个究竟。女儿停下手中的蜡笔,抬起粉嫩嫩的脸蛋,扑闪着大眼睛告诉我,今天语文课上老师表扬了她,说她送的教师节贺卡最特别、最美丽。

看着女儿兴奋的表情,我想起前几天女儿为送礼物而发愁的情景,女儿嘟嚷地讲同学都准备买精美的礼物送给老师,自己不知道该送什么。我感叹了,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得好,不仅大人讲攀比,连读小学的孩子们也开始攀比。我女儿还没有变得攀比成性,但是,在那样富家子弟较多的班级里,我又不希望女儿因为礼物的事情而受到不必要的嘲笑或者伤害。我要让女儿明白,送礼物只是为了表达对对方的祝福与爱。

我接触过女儿的语文老师,是个有修养的年轻女性。思考了一会儿,我从书房拿出一些平时有心留下的白色硬纸板,还有剪刀、胶水,把自己动手做贺卡的主意告诉女儿,并告诉她,贺卡虽然简单,但是表达了女儿对老师的真诚祝福,而且是亲手做的,老师一定会喜欢的!

现在的小孩都很聪明,做贺卡不再是挑战,然而,把手工贺卡送给老师,却在这样金钱膨胀的时代里成为勇气的挑战。

两个半小时过去,女儿终于做好了,封面贴着一只浅绿色小蝴蝶结,女儿说语文老师最喜欢浅绿色,因为老师有好几件漂亮的浅绿色裙子。我惊讶了,虽然只有7岁,女儿已懂得观察,而且学会了判断。贺卡里面是蜡笔画,画儿简单明了,祝愿老师永远漂亮,右下角画了一个可爱的娃娃头,写着她的名字。

我抬头,女儿正睁着一双急切想得到评价的眼睛看着我,我笑着说:“做得真棒!”女儿那让我着迷的笑容又灿烂在眼前。我知道,晚上她会微笑着入睡的。

现在,看到眼前的女儿因为得到最喜欢的老师的肯定和表扬而激起了做贺卡的浓厚兴趣。我再次肯定了那句话“聪明的孩子都是夸出来的”,不是盲目的夸,而是在她努力之后的适度肯定与鼓励。

女儿告诉我,班里的同学都用佩服的眼神看着她,她好自豪!然后,又神秘地说现在要做一张更漂亮的贺卡。我猜想她一定要送给其他老师或好朋友了。

晚上安顿好女儿准备睡觉时,忽然发现我的枕头底下露出一角白色的东西,原来是一张贴有大红苹果的贺卡,就在那一刻,惊喜和温暖一起涌上我的心头。难怪今晚女儿一改常态,非要我先洗澡,原来她是趁那个时候把贺卡放在我的枕头下;难怪睡觉前她一直用期盼的眼神看着我,还非要我多亲两口才肯睡觉……原来是因为她要给我惊喜,她在用我教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我的眼睛湿润了。

贺卡上贴着我最喜欢的大苹果,里面画着扎着两根小辫的小头亲吻扎着一根麻花辫的大头,想着晚上女儿在桌前认真做贺卡的瘦小身影,想着她为了给我惊喜而布置的温柔“陷阱”,做妈妈的我真的感动了。

自从有了宝贝女儿,我一直注意与她的情感交流。孩子虽小,却极有灵性,父母对她的爱,她时刻都可以感觉得到。天下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而要能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爱的方式非常重要。配合适当的表达方式,父母的付出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

爱如语言,需要讲相同的语言,合适的方式,彼此才能交流。像收音机接收信号一样,如果从AM频道发出信号,接收对象却是FM频道,那么,不管发出的信息多么清晰、多么有价值,都无法收到。同样,如果一个不懂英文的中国人,收到英文信息,即使信号清晰,也无法理解,更无法交流了。

当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父母总是默默地付出,而且不求回报,他们只希望我过得好。而我也不懂得如何回复这种无言的不需回报的爱,只是理所当然地安心学习,心安理得地等待自己自立后再孝顺爸妈。长久以来,中国人的感情都讲究含蓄。可是现在,女儿及时的爱的回报,不仅给了我“意外”的浓浓的温暖,更带给我深深的思考。

一个朋友告诉我她前些时候的心灵触动。朋友是名教师,向来对儿子要求严格,不轻易表扬。儿子一直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每次儿子拿着奖状回家,妈妈都是淡淡地表示认可。其实她心里也想如美国妈妈一样,在儿子做得好的时候,给他一个拥抱,并且好好称赞一番,但是,从小她的父母对她的爱都很克制,这让她成为母亲时,也一样变得感情克制。这一次,她到美国进修3个月,耳濡目染之下渐渐习惯热烈的情感表达。下了飞机,丈夫告诉她儿子在她离开的时候不仅没有贪玩而且成绩进步了,她迫不及待地想立刻见到儿子。

打开家门,看到儿子熟悉的鞋子,知道儿子已经回家,应该在楼上做作业。她对着楼上大声喊:“儿子,妈妈回来了!”“爸爸已经告诉我你进步的事情了,儿子真的很棒啊!……”可是,楼上却没有一点动静,她纳闷了,按理这么大声音,儿子完全听得到。“儿子,妈妈回来了!”她边说边往楼上走,还没有到楼上,就看见儿子坐在地板上,很陶醉的样子。儿子说:“妈妈,我好久没有听到你这么夸我了。我不想回答,我想多听妈妈说些夸我的话……”那一刻,朋友震动了,她看着儿子幸福陶醉的样子,突然觉得,这本来应该每天都有的幸福,儿子却等了这么久!

她上前扎扎实实地拥抱儿子:“我的儿子是最棒的,妈妈最为儿子自豪了!”朋友的声音哽咽了,同时又沉浸在前所未有的幸福中。这种幸福是她小时候一直期望得到的,父母因为克制,没有让她得到;而今天,作为妈妈,她在给儿子这种幸福时,自己同样感受到了幸福。爱就像一种磁场,不仅能让对方感受到,也能让自己身在其中。

爱的表达,除了默默的“爱的服务”,还需要直白的“爱的肯定”,和“爱的触摸”。朋友一直克制对儿子的爱,只是默默地给予“爱的服务”,却不知,儿子还期望获得妈妈“爱的肯定”和“爱的触摸”。父母都疼孩子,为了孩子忙前忙后,孩子喜欢的尽量买,可是,孩子并不觉得满足,因为他还需要父母给他“爱的时间”,需要父母陪他一起玩游戏、过家家;还需要父母给他“爱的肯定”,在他做得好的时候夸他;还需要父母给他“爱的触摸”,比如睡前的亲吻。不是小孩子“贪”,他们就是爱的精灵,需要父母给他全方位的爱。

亲子之间的爱,不能是单方面的给予,而应该是双方面的交流。剥夺孩子们及时回报爱的权利,会造成孩子幸福的缺憾;当孩子们逐渐习惯这种不求回报的爱时,他们往往会对给予爱的时候感到措手不及或者麻木不仁。

曾经看过一幅漫画,讲一对母子之间的故事。

儿子小的时候,妈妈很疼儿子,儿子也很爱妈妈。儿子要帮妈妈扫地,妈妈抢了扫帚说:“这个妈妈行,你还小,去玩吧。”儿子上小学了,要帮妈妈提水,妈妈又夺了儿子的水桶说:“这个妈妈行,你还小,去做作业吧。”儿子上中学了,妈妈让儿子帮忙扫地,儿子一呶嘴说:“妈妈行,我还小,要做作业呢。”渐渐地,儿子长大了,妈妈变老了,妈妈需要儿子帮忙提水,儿子匆匆摆手:“妈妈行,我还小,有事呢。”妈妈低头流泪叹息。漫画总有些夸张讽刺,但却一针见血。

前些时候和爸妈通电话,我无意提起想念家里的杨梅干,没想到,他们竟很快寄了一包来。而我,只是很高兴又可以吃到久违的杨梅干,回电话说收到了,连谢谢都没有一句。已经习惯了不需要和爸妈说谢谢,而现在女儿给我的爱的礼物让我反思,让我惭愧。我可以想象妈妈怎么从一大包杨梅干袋子里抓出一些放在寄给我的袋子里,然后看看,觉得太少,又抓些,再看看,还是觉得不够多,重新又抓些,直到我的袋子变得比家里的袋子更饱满时,才欣慰地扎上口子;可以想象爸爸是怎么接过妈妈的袋子,骑着自行车,来到邮局,排着长队,等轮到自己时,戴上老花镜,端端正正地写好寄给我的地址……不知不觉,我的眼泪流下来。我记得自己长大了,却忘记了爸妈会变老;记得杨梅干的酸酸甜甜,却忘记了爸妈等待女儿回报的酸甜心情。

我不要做漫画中的“儿子”,我舍不得爸妈成为漫画中的“妈妈”;我记得妈妈很想有件红色的羊毛衣,记得爸爸需要一双不透风的皮手套……

0 阅读:3

人之情长

简介:每天送你一个情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