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们的热心张罗下,东明认识了大学老师晓莎。晓莎是东北女孩,学历、相貌、家庭条件等各方面都符合东明的要求,两人相见恨晚,几个月后,婚礼就被提上了日程。
但是,在结婚的日程安排上,两人第一次出现了分歧。按照东北的习俗,新人的结婚典礼都是在上午举办,婚宴中午开席,只有再婚的婚礼和宴席才放在晚上,而在上海,从来不见新娘新郎在中午办酒席的。两人几经讨论都确定不了,最后还是东明的母亲发话了:来了上海就按照上海的规矩办。晓莎不敢当面顶撞,却总嫌有些不吉利,只好冲东明发发牢骚。
婚礼最后还是在晚上举行了,一对新人挨着酒桌一个个敬酒,晓莎来者不拒,开怀畅饮,东明却不太能喝,极力推脱,晓莎看着东明手中被硬塞的酒杯,脸涨得通红,冒出一句:别整得像个娘们似的,斤斤计较!好在伴郎机灵,赶紧岔开话题,瞎闹了几杯之后,就借机把他们送进了洞房。两人准备休息时,晓莎冷不丁地冒出一句:我们什么时候再婚啊?这本来是句玩笑话,东明听来却很不舒畅,新婚之夜,两个人各怀心事睡去。
第二天一早,东明匆忙去上班。因为没有课,晓莎很晚才起床,准备帮东明打扫房间。一不小心,书架上层的一排书被碰倒了,露出一个盒子。晓莎好奇地打开,发现里面竟然是东明以前和女友来往的信件,甚至东明的前女友还来参加了他们的婚礼!东明回来后,在晓莎的盘问下,老老实实交待了以前的情感,提出一个观点,做不了恋人,还可以做朋友。晓莎醋意大发,她不喜欢暧昧,更不喜欢不纯净的友情,在她看来,这种朋友更像是情人。事后,晓莎打电话给东明的前女友,恶狠狠地骂了她一顿,两人为此又吵了一架,婚姻开始蒙上阴影。
两人的性格也有很大差异,婚后才一点点显现出来。晓莎开朗、活泼、大方,喜欢喝可乐穿球鞋;喜欢肆无忌惮地玩CS;喜欢在KTV里发泄情绪;喜欢心情不好的时候拼命吃东西。东明却很不习惯晓莎的生活方式,在他看来,女人嘛,应该“媚在含蓄中”,要懂得把玩情调。在休闲上,东明保持着上海人几十年不变的看电影、逛街、蹓公园等老方法,在街头看到一个美丽的女人,眼睛可能会突然亮起来,或者是情不自禁地目送她远去。对此,晓莎却很有看法,她认为东明应该对任何女人都没有兴趣,除了她。
东明内向而温和,在人际交往中,较少考虑面子、名声等非经济因素,往往比较理智,一般不求人,也不会主动帮人。晓莎则性格鲜明,为了朋友甘愿两肋插刀,把友情看得比命都重要,就像北方的四季一样,喜怒哀乐溢于言表。所以,一些东北亲戚或者老乡刚过来上海闯世界时,晓莎经常把他们带回家,管一大群人吃好喝好,把家里弄得像个大食堂,为此,两人不断争吵,各自的亲朋好友也都支持己方,双方矛盾日益扩张。
就这样,两人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争吵,空间越拉越细长,到最后,由于价值观念、生活细节的巨大差异,终于徘徊到了婚姻崩溃的边缘。晓莎很是失望,恰好学校有一个出国进修的机会,她在办好离婚手续的同时,也顺利申请到了出国。
两年后,在国外的晓莎意外收到东明的来信。东明说打听到晓莎的下落还真不容易,说他要做父亲了。随信还寄来好多有关文化差异的书。读着东明的信,晓莎的泪不知何时滑过脸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