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杯酒,死亡风险降低20%?哈佛大学最新研究显示:适量饮酒不仅有助于改善血脂水平,降低死亡风险,还可能防止痴呆!但量要控制好。
夜幕降临,灯光柔和,一杯酒在手,独自一人时的仪式感油然而生。有人说:“小酌怡情,醉后归家”,仿佛人生就该在微醺中度过;也有人叹息:“酒是毒药,过量伤身”,这一句话瞬间打破了浪漫的幻想。然而,最近关于“深夜一杯”究竟是福是祸,竟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色——胆固醇,密切相关。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在《JAMA Network Open》上发表了一项覆盖超过五万名日本人、历时十年的大型研究,揭示了一个颇为意外的结论:适量饮酒的人,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下降,而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则上升;而那些戒酒的人,胆固醇水平却反而变差。

十年的追踪,酒精对血脂的影响如果将血管比作城市的道路,那么血脂中的两种主要成分——LDL-C和HDL-C——就像在道路上行驶的不同“交通工具”,负责运输胆固醇等物质。就像城市交通要保持畅通一样,我们的血管也需要维持血脂的平衡。LDL-C就像是一群“不守规矩”的货车,将胆固醇从肝脏运送到身体各处,但如果数量过多,就容易在“沿途”乱丢货物,导致胆固醇在血管壁上沉积,形成斑块,最终堵塞血管,因此被称为“坏胆固醇”。而HDL-C则像是“城市环卫车”,负责清理多余的胆固醇,将其送回肝脏处理,名副其实地成为“好胆固醇”。问题是,饮酒究竟是让这些“交通工具”更加有序,还是彻底打乱了交通秩序?
饮酒量不同,胆固醇反应各异研究人员首先关注那些“开始饮酒”的人,看看每天多喝一杯(约含10g纯酒精)对血脂的影响。结果令人意外,这些刚开始饮酒的人,“坏胆固醇”(LDL-C)下降,而“好胆固醇”(HDL-C)则上升。而且无论是啤酒、葡萄酒还是烈酒,都表现出类似的效果。换句话说,关键在于“喝”了没,而非酒的种类。不过,研究团队并不满足于仅仅知道“喝与不喝”的区别,他们进一步分析不同饮酒量的效果,发现饮酒量与血脂水平之间存在一条剂量-反应曲线。形象地说,这就像一场“胆固醇的交通改造工程”:每天多喝一杯酒,路上的“堵车货车”(LDL-C)就会减少,而“城市环卫车”(HDL-C)则越来越多。

本想戒酒“回血”,结果血脂却“翻车”那么,如果饮酒能提升“好胆固醇”,戒酒是否会导致血脂变差?在传统观念中,戒酒几乎意味着“重获新生”:肝脏清爽了,皮肤变好,血脂也应该恢复正常吧?然而,这项研究的结果却让人感到震惊。当人们停止每天饮用一杯酒的习惯后,LDL-C(坏胆固醇)不降反升,HDL-C(好胆固醇)则下降。而且这种趋势并不依赖于酒的种类,只要戒酒,血脂就可能“跑偏”。简而言之,戒酒与LDL-C水平升高和HDL-C降低相关。喝得越多,戒得越猛,血脂波动也越大。研究人员指出,在酒精依赖的人群中,戒酒会降低IGFBP-1(一种与脂代谢相关的蛋白),从而影响HDL-C的水平。看到这里,可能会让人感到困惑:到底还要不要戒酒?别误会,戒酒从长远来看仍然对身体有益,尤其是在肝脏、胰腺和癌症风险等方面。总的来看,这项研究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开始饮酒的人,LDL-C下降而HDL-C上升;而一旦戒酒,这两个指标则反向变化——LDL-C上升、HDL-C下降,并且这种变化呈现出“剂量-反应关系”。
大脑的“保护伞”,但要“适度”这听起来或许让人感到意外,但其实并非个例。关于“适度饮酒可能带来健康益处”的讨论,科学界早已有过不少研究。例如,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对91万余名成年人进行了长达12年的追踪研究,探讨了饮酒量与健康风险的关联。该研究表明,当前轻度至中度饮酒者(女性每周≤7杯、男性≤14杯)的全因死亡风险较终身不饮酒者降低了13%-23%,心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症及流感相关死亡风险显著降低。根据研究,当每日饮酒量在1杯左右时,全因死亡风险达到最低值,约降低20%。
哈佛大学的另一项研究显示,相比于不饮酒或极少饮酒(每周少于1杯)的人,轻度到中度饮酒者(每周1至14杯)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低了22%。研究者进一步指出,适量饮酒似乎可以长期降低大脑的压力信号,从而减轻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值得关注的是,JAMA Network Open上曾发表的一项涵盖超过393万人的全国回顾性队列研究指出,持续轻度和中度饮酒的人罹患全因痴呆症的风险降低。此外,如果从不饮酒逐渐培养轻至中度饮酒的习惯,也能降低全因痴呆症和阿尔茨海默病(AD)的风险。也就是说,每天喝一点,可能对大脑起到“保护”作用。更有趣的是,如果一个人原本不喝酒,但后来养成了“偶尔小酌”的习惯,也能看到风险下降的趋势。研究团队进一步指出,轻至中度饮酒可能通过激活某些“促生存”通路、减少神经炎症,从而保护认知功能。这就像为大脑撑起一把伞,帮助其抵御时间和病变的侵袭。
不过,“无酒不欢”的饮酒者们先别急着庆祝。研究也明确指出,一旦饮酒量过大,风险就开始“反转”。重度饮酒者患痴呆的风险反而上升。而且,“适量”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每个人的“安全剂量”并不相同——性别、体重、基因代谢能力(如乙醛脱氢酶的活性)都会影响酒精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即便是“适度”,也可能悄悄给身体带来其他伤害,比如增加癌症风险。研究还表明,相较于终身不饮酒的群体,重度饮酒者(女性每周饮酒量>7杯,男性每周饮酒量>14杯)患癌死亡风险增加了24%,甚至远高于轻度饮酒者。因此,本文并不是在鼓励大家为了健康而饮酒,尤其是在节假日聚会时,切记“不过量、不劝酒、不硬喝”,别把“适量”变成“失控”。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研究均无法直接推断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