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有五耻:居其位无其言,有其言无其行…收藏对照!

厚德生益 2025-03-22 12:32:53

在儒家经典《礼记》中,君子被定义为“言行有度、进退有节”的典范。其中,“君子五耻”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古人修身立德的深刻智慧。这五种“耻”不仅是道德的标尺,更是人格的试金石。

01

居其位无其言:尸位素餐,君子之耻

《礼记·杂记下》有言:“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身处职位却无所建言,如同占位不谋事,是君子引以为耻的行为。古人认为,责任与权力相伴而生,若不能以言献策,便是对职责的亵渎

职位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责任的托付。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虽未居高位,却始终以“言”匡正天下。他曾批评鲁国大夫臧文仲“居位而不谏”,认为其“窃位”之耻更甚于贪腐。

反观东汉名臣杨震,官至太尉时直言进谏,甚至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拒收贿赂,以言行合一诠释了“在其位谋其政”的真谛。

我们在职场中若遇事缄默,看似明哲保身,实则沦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唯有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方能不负使命。

02

有其言无其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礼记·杂记下》)。承诺如风却无行动,是君子最鄙夷的虚伪。儒家强调“言忠信,行笃敬”,言行不一者终将失信于人。

战国时期赵括纸上谈兵,夸夸其谈却无实战之能,最终导致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军覆灭,成为千古笑柄。反观明代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之论,平定宁王之乱时亲临战场,以行动践行“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哲学,成为“言行一致”的典范。

今日社交媒体上“立Flag”成风,但若只说不做,终将沦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如孔子所言:“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03

得禄不让:贪得无厌,德不配位

《礼记》中提到“众寡均而倍焉,君子耻之”,意指分配公平时若多占利益,便是耻辱。儒家主张“临财毋苟得”,强调利益面前需守节操。北宋权臣蔡京富可敌国,却因贪污奢靡被百姓唾骂,最终饿死流放途中,印证了“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而范仲淹设立义庄,将俸禄捐出接济族人,以“先天下之忧”的格局,成就“不以物喜”的君子风骨。现代社会中,“精致的利己主义”往往以“资源竞争”为借口,但如《礼记》所言:“独富独贵,君子耻之。”真正的成功,在于共享而非独占。

04

身没而名不称:碌碌无名,愧对平生

孔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虽未直接出自《礼记》,但其精神与“五耻”一脉相承——若一生庸碌无名,愧对自我价值,便是耻辱。

南宋文天祥兵败被俘,面对元朝威逼利诱,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气节之名永载史册。反观晚清重臣李鸿章,虽位极人臣,却因签订不平等条约背负“卖国”骂名,死后争议不休,恰成“名不称”的注解。

现在很多人常陷“流量至上”的焦虑,但如《礼记》所言:“修身践言,谓之善行。”名望当以德行为基,而非虚浮炒作。

05

与人交不信:背信弃义,失道寡助

《礼记》强调“口惠而实不至,怨菑及其身”,承诺不兑现必招祸患。诚信是儒家“五常”之一,更是人际交往的基石。

战国时期,商鞅“徙木立信”奠定变法基础,而吕布虽勇冠三军,却因反复背叛落得“三姓家奴”之讥。唐代名臣裴度更以“还带救人”的诚信之举,成就“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美谈。

现代社会契约精神尤重,职场“画饼”、友情“塑料化”皆因失信而生。如孟子所言:“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礼记》的“君子五耻”,不仅是古人修身的准则,更是现代人反思自我的镜鉴。在“耻感文化”逐渐淡薄的今天,重读经典,方能明白:真正的“成功学”,不在投机取巧,而在以“耻”为界,守住内心的尺度。正如孔子所言:“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愿你我皆能以“耻”为舟,渡向更高的人生境界。

E

4 阅读:68
评论列表
  • 2025-03-31 09:37

    孔大骗子只会把流氓称之为君子,可见君子就是伪装能力特别强的坏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