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是东汉王充所著的作品,该书被称为“疾虚妄古之实论,讥世俗汉之异书。”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绍兴)人。东汉时期思想家、文学批评家、唯物主义哲学家。

《论衡》先后历时30余年。建立了完整的无神论思想体系, 同时还讨论了宇宙运作、传染病起源、农业虫害起源等科学问题,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思想著作。
《论衡》名言集锦
1
曲妙人不能尽和,
言是人不能皆信。
——《论衡·卷二十七·定贤篇》
【译文】
曲子高妙,不是人人都能和唱;
说出真相,不是人人都能相信。
2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
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论衡·卷十三·别通篇》
【译文】
德行不够优良的人,难以有崇高的信念与理想。
才能不够突出的人,难以有渊博的知识和见解。

3
知屋漏者在宇下,
知政失者在草野,
知经误者在诸子。
——《论衡·卷二十八·书解篇》
【译文】
知道房屋漏雨的人在房屋下,知道政策有失误的人在民间,知道经书错误的人在诸子。
4
才有浅深,无有古今;
文有伪真,无有故新。
——《论衡·卷二十九·案书篇》
【译文】
才华有高下之分,没有古今之别;
文章有真实、虚伪之差,没有新旧之异。
5
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
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
——《论衡·卷十三·别通篇》
【译文】
人如果不广泛地阅读,就不会了解古往今来的历史,看不到事物的各种类别,不能判断是非对错,
就如同眼睛瞎了、耳朵聋了、鼻子生疮失去嗅觉的人一样。
6
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
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论衡·卷十四·状留篇》
【译文】
河水成冰,不是一日的寒冷所致;
积土成为高山,不是须臾的工夫就能完成。

7
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论衡·卷二十六·实知篇》
【译文】
只有去学习才能懂得世间的道理;如果耻于向人求教,许多东西就会永不知晓。
8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
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论衡·卷二十六·实知篇》
【译文】
不通过学习而能自己知道的,不去请教他人而能自己通晓的,
从古到今没有这样的事。
9
君子不畏虎,独畏谗夫之口。
——《论衡·卷二十三·言毒篇》
【译文】
品德端正的人不惧怕凶残的老虎,唯独惧怕那种造谣中伤、搬弄是非的人。
10
衰世好信鬼,愚人好求福。
——《论衡·卷二十五·解除篇》
【译文】
没落的时代喜好相信鬼魅,愚蠢的人们喜好祈求福分。
11
人有所优,固有所劣;
人有所工,固有所拙。
——《论衡·卷二十八·书解篇》
【译文】
每个人都有优点,但也有缺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但也有不擅长的。
12
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
然则儒生,所谓陆沉者也。
——《论衡·卷十二·谢短篇》
【译文】
了解古代不了解现在,称为愚昧无知,
那么儒生就只能称作愚昧无知的人了。
13
处颠者危,势丰者亏。
——《论衡·卷一·累害篇》
【译文】
处在顶端的东西易生危险,状态丰满的东西容易亏缺。
14
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
——《论衡·卷二十·佚文篇》
【译文】
文人写的作品,是为了提倡美好、惩罚邪恶的。
15
牛刀可以割鸡,鸡刀难以屠牛。
——《论衡·卷十二·程材篇》
【译文】
宰牛的刀可以杀鸡,杀鸡的刀难以宰牛。
16
事莫明於有效,论莫定於有证。
——《论衡·卷二十三·薄葬篇》
【译文】
对事物最好的证明是有效果,对论点最好的认定是有证据。
17
美色不同面,皆佳於目;
悲音不共声,皆快於耳。
——《论衡·卷三十·自纪篇》
【译文】
美色各不相同,看起来都很美好;
动听的乐声各不相同,听起来都很快意。
18
两刃相割,利钝乃知;
二论相订,是非乃见。
——《论衡·卷二十九·案书篇》
【译文】
两刀刃相互切割,谁利谁钝立刻就能知道;
两种对立的理论相互比较,谁对谁错就会更加清楚。
19
誉人不增其美,则闻者不快其意;
毁人不益其恶,则听者不惬於心。
——《论衡·卷八·艺增篇》
【译文】
称赞人不夸大他好的地方,那么听的人心里不痛快;
诽谤人不增加他的过错,那么听的人心里不满足。
20
屋漏在上,知者在下。
——《论衡·卷十一·答佞篇》
【译文】
屋顶是否有漏洞,下面的人才知道。
21
人间之水污浊,在野外者清洁,
俱为一水,源从天涯,或浊或清,
所在之势使之然也。
——《论衡·卷二·率性篇》
【译文】
在人活动范围内的水就污浊,在野外无人地方的水就清洁。
同为一样的水,都是从天边开源,有的混浊有的清洁,
这是它们所处环境使它们这样的。
22
譬犹练丝,
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
——《论衡·卷二·率性篇》
【译文】
好像白色的丝一样,
放到蓝色的染缸中,就成为青色;放到红色的染缸中,就成为赤色。
23
闭心塞意,不高瞻览者,
死人之徒也哉!
——《论衡·卷十三·别通篇》
【译文】
闭目塞听,不去思考,不登高博览远望的人,和死人是一类的啊!
24
为世用者,百篇无害;
不为用者,一章无补。
——《论衡·卷三十·自纪篇》
【译文】
对社会有用的,创作百篇也没有害处;
对社会无用的,写一章也没有好处。

25
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
——《论衡·卷十三·超奇篇》
【译文】
所表达的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感情,因而他的文章能深深地感动人。
26
足不强则迹不远,
锋不銛,则割不深。
——《论衡·卷十三·超奇篇》
【译文】
脚力不强劲,行程就不会远;
刀刃不锋利,割东西就不会深。
27
外内表里,自相副称。
——《论衡·卷十三·超奇篇》
【译文】
外表与内里应相符相称,即表里如一,名实相符。
28
太平之世多长寿人。
——《论衡·卷一·气寿篇》
【译文】
世道太平,长寿人就多。
29
德弥盛者文弥缛,德弥彰者人弥明。
——《论衡·卷二十八·书解篇》
【译文】
好品德越多的人文章越有文采,好品德越显著的人越明智。
30
物有华而不实,有实而不华者。
——《论衡·卷二十八·书解篇》
【译文】
有的东西外表华丽而实质不好,有的东西实质很好而外表并不华丽。
31
贤不贤,才也;
遇不遇,时也。
——《论衡·卷一·逢遇篇》
【译文】
人品好不好,是才能和操行问题;
而被不被重用,是时运问题。
32
大器晚成,宝货难售也。
——《论衡·卷十四·状留篇》
【译文】
珍贵的器物形成总是缓慢,宝贵的货物销售总是困难。
33
比不应事,未可谓喻;
文不称实,未可谓是也。
——《论衡·卷三·物势篇》
【译文】
打比方与事实不相应,不能算讲清楚了;
写文章与事实不符合,也不能说是正确的。
34
经传之文,贤圣之语,
古今言殊,四方谈异也。
——《论衡·卷三十·自纪篇》
【译文】
经传上的文章,圣贤的语言之所以不容易懂,
是由于古今的语言不一样,各地的方言不相同的缘故。
35
不清不见尘,不高不见危,
不广不见削,不盈不见亏。
——《论衡·卷三十·自纪篇》
【译文】
不清洁的东西就不存在被污染的问题,地位不高就不会被人危害,
面积不宽就不会被削减,装得不满就不会被损耗。
36
不目见口问,不能尽知也。
——《论衡·卷二十六·实知篇》
【译文】
不亲眼观察亲口询问,那对世间事物就无法全部了解。
37
马效千里,不必骥;
人期贤知,不必孔、墨。
——《论衡·卷二十九·案书篇》
【译文】
能够行走千里的马不一定是千里马,
人们期望成为的圣贤,不一定非要成为像孔子和墨子一样的人物。
38
寒不累时,则霜不降,
温不兼日,则冰不释。
——《论衡·卷五·感虚篇》
【译文】
如果不是日日都积累寒冷,是不会有霜雪降临的;
如果不是长久保持温热,冰雪是不会融化的。
39
采善不逾其美,贬恶不溢其过。
——《论衡·卷十八·感类篇》
【译文】
赞赏一个人,不夸大他的优点;
贬斥一个人,不夸大他的缺点。
40
志有所存,顾不见泰山;
思有所至,有身不暇徇也。
——《论衡·卷二十八·书解篇》
【译文】
心中存有远大的志向,就会连泰山也看不见;
思想达到了某种境地,自己就没有空闲来有所谋求。
41
凿不休则沟深,
斧不止则薪多。
——《论衡·卷一·命禄篇》
【译文】
不停地开凿沟渠,沟渠就会变得越来越深;
不停地去砍伐树木,就会有很多的柴。
42
物之相胜,或以筋力,
或以气势,或以巧便。
——《论衡·卷三·物势篇》
【译文】
万物相互争斗取胜,有的靠身体力量,
有的靠气焰声势,有的靠动作灵巧敏捷。

43
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
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
——《论衡·卷一·逢遇篇》
【译文】
处于尊贵显赫地位,未必贤能,只不过受到重用;
地位卑贱低下,未必愚笨,只不过不被赏识。
44
恶人之命不短,善人之年不长。
——《论衡·卷六·福虚篇》
【译文】
恶人的生命并不短,好人的生命并不长。
45
命有贵贱,性有善恶。
——《论衡·卷三·本性篇》
【译文】
命有贵贱之分,性有善恶之别。
46
力作不求富,富自到矣。
——《论衡·卷一·命禄篇》
【译文】
努力劳作不求富贵,那么富贵就会自然而然来到了。
47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
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论衡·卷二十六·实知篇》
【译文】
人的才能有高有低,但认识事物要通过学习。
只有学习才能了解事物,不请教询问就不会认识。

48
处逸乐而欲不放,
居贫苦而志不倦。
——《论衡·卷三十·自纪篇》
【译文】
身处安逸舒适的环境中,不应该放纵自己的欲望,
身居贫穷困顿的环境中,依然要保持自己崇高的志向,毫不倦怠地奋斗。
49
有益於化,虽小弗除;
无补於政,虽大弗与。
——《论衡·卷二十三·薄葬篇》
【译文】
如果有益于教化,即使微小的政策也不要废除;
如果无益于治理,即使很重大的举措也不要赞同。
50
大羹必有淡味,至宝必有瑕秽,
大简必有大好,良工必有不巧。
——《论衡·卷三十·自纪篇》
【译文】
祭祀用的太羹必然淡而无味,最珍贵的宝石也必然有杂质;
书籍文章难免出差错,良工巧匠也会有不精巧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