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很多道理并非绝对。例如,“高手没有情绪”这句话就值得深思。实际上,高手能够在平静与激烈之间自如转换,但他们从不让情绪干扰自己的决策、健康和财富。与此相对,有些人则像情绪的发电机,随时点燃并爆发。高手则是将情绪作为达成目标的工具。在他们的认知中,情绪是为目标服务的工具。
以刘邦为例。汉四年(前203),韩信在平定齐国后,向刘邦请求封为齐王,理由是:“齐国多变,反复无常,南边的楚国若不以假王镇守,其局势难以掌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史学家普遍将韩信的举动解读为个人欲望,但实际上,齐国作为秦末能够独立复国的诸侯,确实是一个重要变量,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韩信希望通过王权来掌控齐地的想法并非毫无道理,尤其是还需顾及南方的楚国。然而,关键在于刘邦当时是汉王,如果韩信成为齐王,两者就不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平起平坐的诸侯。战国时期,秦国与齐国并称东、西帝,足以证明齐国的强大。
韩信的请求无疑是在挑战刘邦的王权。因此,刘邦的第一反应便是愤怒地骂道:“我困于此,朝夕盼望你来辅佐我,你竟想自立为王!”毫无疑问,刘邦此时的愤怒是发自内心的,荥阳前线的困局与韩信的挑战令他瞬间愤怒,但接下来的表现却显得更像是一场表演。张良和陈平见刘邦情绪激动,立刻提醒他韩信在楚汉之争中的重要性,劝他冷静处理。刘邦很快意识到了这一点,史书中记载“汉王亦悟”。这说明刘邦并没有失控,而是故意通过愤怒的表现向韩信传达对其挑战王权的不满。

试想,如果刘邦真失控,怎会瞬间听进张良和陈平的话?真正情绪化的人在此时往往是固执的。接下来,刘邦的举动完全是为了达到目的,他对使者大声斥责:“大丈夫要定诸侯,便是真王,何以假为!”然后,他还派张良亲自前往齐国,封韩信为齐王。刘邦此举不仅是为了平息对韩信不讲武德的负面影响,更是为了让韩信坚定立场,确保灭项事业的顺利进行。换句话说,刘邦的情绪完全是为政治服务,情绪只是他的工具。这就是高手与普通人的区别:普通人的情绪是真实的,最终在身体上堆积成病痛;而高手的情绪则永远停留在表面,内心的状态始终保持稳定,不会造成内伤。一个是自我伤害,一个是利己,区别显而易见。
当然,高手也常常利用情绪传递信息。继续以刘邦为例。汉七年(前200),刘邦前往长安,面对萧何建造的宏伟未央宫,他表现出“甚怒”,责备萧何:“天下百姓劳苦多年,成败未可知,你为何要过度修建宫室?”显然,刘邦不希望世人认为他是秦二世那样奢侈的皇帝,他将未央宫的过度装饰责任推给萧何。这是刘邦通过情绪传递信息,向世人表明他绝不会成为秦二世,同时也让大家知道未央宫的建造标准完全是萧何的主意,与他无关。实际上,刘邦心里是非常喜欢的。因为当萧何解释“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后,刘邦的反应是“乃悦”。刘邦的帝王之道在此可见一斑。通过一次情绪的输出,他成功传递了重要信息,转移了矛盾。
情绪还常常被高手作为博弈的手段。刘邦在成为汉王后,与萧何之间的博弈一直是汉集团内部的主旋律,这源于萧何在汉军内部的影响力以及他长期坐镇后方对刘邦地位的威胁。尤其在晚年,刘邦对萧何的疑虑加深,因此当萧何提出开放上林苑让百姓耕种时,刘邦大怒,以“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乃为请吾苑”的罪名将萧何下狱。当然,刘邦并非真的生气,也不是真的要治萧何的罪,而是故意用此手段打击萧何,以确保他将来能忠心辅佐幼主。可见,这次刘邦将情绪作为了博弈的手段。
在生命的最后,刘邦更是通过情绪表达自己的生命观。在临终时,面对医生说他的病还有救的回答,他愤怒地骂道:“我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这不是天命吗?命在天,扁鹊又能如何!”可见,他非常豁达。骂完后,刘邦还给了医生赏金,说明他并没有真正生气,而是用情绪在表达自己的生命观。总结而言,刘邦的一生是情绪化的,但他从未因情绪影响决策,也没有因情绪失控造成重大损失。对他而言,情绪始终只是工具,用于传递信息、解决政治问题和进行权力博弈。若刘邦真是一个情绪失控的平凡人,他又如何能服众,如何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从沛公逐步晋升为砀郡长、汉王、汉高帝?这就是表面如雷霆,内心却始终如如不动的强者。强者永远是内心平静的。
在生活中,我们常听到有人抱怨自己的领导脾气很大,动不动就对员工情绪爆发,甚至能让高管哭泣。其实,能够如此抱怨的人并未真正理解领导的用意,领导可能只是通过情绪来辅助管理,实际上在愤怒时内心并无波澜,达到目的后就能迅速忘却。看看那些事业成功的人,脾气往往很大,但他们为何能持续成功?因为他们只是将情绪当作工具而已。有些人即使不发怒,眼神就足以达到与情绪输出相同的效果。在他们看来,一切表情和言语都是为目标服务。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将情绪作为表达观点和捍卫自身权益的工具,只要内心保持稳定即可。真正的情绪是表面的雷霆之怒与内心的震动同步,让人失去理智并造成生理指标紊乱的那种情绪,极易给人留下不成熟的印象。历史上因情绪失控而导致事业失败的案例屡见不鲜——楚汉相争时,曹咎和司马欣因汉军的辱骂而在项羽不在时贸然出战,导致兵败;隋朝的杨玄感在进兵途中因蔡王杨智的刺激而浪费三天时间,结果被隋军追上,迅速兵败……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现实中也在不断上演。那些被情绪操控的人,往往是事业上的失败者,财富也会对他们避而远之。因为,一个人若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就无法驾驭财富。因此,想要事业成功、赚钱,首先要过好情绪这一关。也就是说,掌握情绪的控制权,既不被情绪操控,又能灵活地将情绪作为表达观点和捍卫权益的工具。总之,情绪不应成为攻击内部堡垒的武器,而应成为对外防守的工具。做人的道理在于,内心保持如如不动的同时,适当展现锋芒。无为而无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