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初期,采购商提出 "三不" 要求:不开发票、不走对公账户、不提供资质证明。在支付环节,对方先支付 1 万元定金,待货物装车后,竟在 30 分钟内将 35 万元尾款转入杜女士个人账户。这种 "闪电式" 交易模式与常规商业逻辑相悖,更让杜女士警觉的是,采购商全程通过加密聊天工具沟通,拒绝视频核实身份。
作为从业十余年的冻品经营者,杜女士对《反洗钱法》规定稔熟于心:单笔超 50 万元交易需向央行报备,而采购商刻意规避对公账户的行为,明显涉嫌资金洗白。联想到近期商户群内警方发布的 "虚假订单洗钱" 案例,她意识到自己可能成为诈骗分子的 "资金通道"。
洪山警方介入后,立即启动紧急止付程序。经核查,35 万元尾款竟来自四川万某的账户。原来,万某遭遇 "高收益理财" 诈骗,被诱导将毕生积蓄转入指定账户。通过鄂川警方协同作战,不仅成功冻结涉案资金,更顺藤摸瓜锁定了一个跨境洗钱团伙。该团伙通过 "虚拟订单 + 实体交易" 模式,在全国 12 个省市发展了 27 家 "合作商户",涉案金额累计达 1.2 亿元。
此案暴露出诈骗分子的 "三重伪装术":首先通过电商平台批量注册空壳账号,营造真实交易假象;其次利用冻品等大宗商品易于变现的特性,实现资金快速流转;最后通过分散采购、异地提货等方式,掩盖资金流向。警方数据显示,2024 年以来,此类 "实体贸易洗钱" 案件占比已达电信诈骗案件的 18%,较前一年激增 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