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四度为相,历时十七年,影响北宋末期二十多年的政治格局和经济民生的发展,蔡京为相期间,两宋是最为繁荣的时代。平心而论,可以说功大于过。但蔡京的结局凄惨,很大成分是为北宋的灭亡背锅。北宋的灭亡原因比较复杂,而且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把这些归罪于几个人的作为显然不公平,联金灭辽政策和后来的宋金反目,是整体国策出了问题,是整个高层错估了形势,几个身居高位,有话语权的肯定负有一定责任,其中包括蔡京,但是我们回看历史,导致宋金关系破裂,责任还是能分出轻重的。

蔡京
如果按影响大小分成四个等级,责任最大的当然是具有最终决定权的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第二等级就是从始至终,极力推行这个政策的童贯,第三等级是王黼、蔡攸、王安中等一群极力赞成这一政策,并亲自参与实施的人。蔡京则属于第四等级,因为在北宋末期,蔡京的影响力已经很小,金兵南下是在1126年,而早在1120年蔡京就被罢相,直到1124年才再度被启用,但是已经昏老不能用事,大多事情都是儿子蔡绦替他去做,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而且在儿子蔡攸的排挤下,很快又失去相位,可以说北宋末年的联金灭辽、以及宋金反目成仇等事件中,蔡京的参与度极低。所以在北宋灭亡这件事上,蔡京的责任并不是很大。
蔡京的结局是病死在被贬的途中,临终前做下一首绝命诗:
八十一年往事,四千里外无家。如今流落向天涯,梦到瑶池阙下。
玉殿五回命相,彤庭几度宣麻。止因贪此恋荣华,便有如今事也。
另一个版本略有不同:
八十一年往事,三千里外无家。孤身骨肉各天涯,遥望神州泪下。
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追思往日谩繁华,到此番成梦话。
蔡京早在金兵南下前两年就已经不是宰相,被贬途中去世,去世的时候身份还是庆远军节度副使,并不存在传说中饿死的事情发生。儿子蔡攸和蔡翛被处死,其他子孙被流放。
蔡京死在潭州东明寺,正好当时潭州的官员与蔡京有仇,故意为难,蔡京被人用草包裹,简单葬在观音殿。后来有位四川僧人路过,不禁感慨赋诗;

三十年前镇益州,紫泥丹诏风池游。
大钧播物心难一,六印悬腰老未休。
佐主不能如傅说,知几那得似留侯。
功名富贵今何在,寂寂招题一土丘。
后来随行的门人吕川和卞老凑钱用青布包裹蔡京尸首,葬在了潭州的漏泽园。还为他写了墓志铭,内容中有一句话:“天宝之末,姚宋何罪。”这里把蔡京比作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姚崇、宋暻。北宋的情况和当年唐朝开元时期很像,都是在最昌盛的时期轰然倒塌。开元盛世,突造安史之乱,大唐由盛转衰。但是这和促使大唐昌盛的宰相姚崇和宋暻无关。墓志铭的意思就是说,北宋灭亡,与这位能够使北宋繁荣昌盛的宰相蔡京没有多少直接关系。
蔡京作为一个罪臣,死的时候能够葬在漏泽园,还有墓志铭,这个可以算得上是善有善报。蔡京当政期间,大力推行贫困福利救助,把以前的荒政常态化,制度化,国家成立了慈幼局、居养院、施药局和漏泽园,使贫困的人从小到大,再到病逝都能得到最基本的国家照顾。这漏泽园就是专门为那些贫困孤寡,无人葬埋的人准备的,死后可以由国家埋葬祭祀。蔡京死后能够葬入漏泽园,也算一种福报,是他推行此类善政给自己积下的德,与当年商鞅的作茧自缚形成强烈对比。

重建蔡京墓惹争议
蔡京死后四十二年,也就是南宋孝宗时期的乾道四年,即公元1168年,蔡京的罪被赦免,家人也得以还乡,孝宗允许蔡京的后人把蔡京的尸骨迁葬回老家仙游枫亭镇溪南村埋葬。
蔡京的第四子蔡绦,被流放到了白州,也就是现在的广西博白,有《西清诗话》和《铁围山丛谈》等作品传世。其作品《西清诗话》对论诗颇有见地。
蔡京的后人因为受蔡京奸臣形象的影响,后来纷纷迁出仙游,分散到各地。园坂蔡氏《笃惠公志铭》记载:“我祖族居府城梦棵巷及东街等处,因遭祖伯蔡京缘事多散南门外洪堀,其亲派自乞舍进赘钱家……”

蔡京墓
因为已经被朝廷赦罪,所以蔡京墓修建时规模并不小,但是年久失修,到了现代已经破败,蔡氏后人打算集资修蔡京墓,让政府出一部分钱,修的大一点当做旅游区景点。但遭到了各方反对,理由就是他是个大奸臣。其实大可不必,人家南宋的宋孝宗都认为蔡京的罪没那么大,给他赦罪,让后世子孙还乡,还允许其家人把蔡京的尸骨运回家乡安葬。八百多年都过去了,人家直接相关人南宋皇帝都不计较了,我们还有什么可较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