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诸葛亮,真的很难,因为评价一个人,往往都在看他做出了哪些成绩,反倒容易忽略他是怎么做的。而实际上很多成功是带有偶然性的,而且与所能获得的资源也有很大关系。成功有的时候真的和个人能力不划等号。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为什么会有人质疑?因为他五次北伐,基本上都以失败告终,蜀汉也没能成为三国中的佼佼者。于是有很多人出来说,诸葛亮被神话了,他的战略或者战术上是有问题的。就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都说“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
这就是典型的以成败论英雄,拿成绩反推能力。要知道一个政权的建立,不是两个人掰手腕,别人只能在边上呐喊助威。一个政权的建立,从来不是靠某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强来实现的。他是一个组织团队合理分工协作的结果。

诸葛亮
来个标准模型。楚汉相争,刘邦笑到了最后,那是不是代表刘邦有多厉害?或者刘邦有一个能力超群的助手?都不是,刘邦能笑到最后,那是他有一个构成极为合理,几乎不存在短板的团队。
第一个;内政治理;刘邦有萧何那样的超级治理贤才,进入咸阳,第一件事就是收集秦丞相府、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全国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起到重要作用。
楚汉之争时,留守关中,稳固后方,向前线输送士兵、粮饷,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了重要作用。成为西汉第一功臣。
第二个;战略思想;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是张良擅长的,明确而清晰的战略思想才是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军事力量再强,没有全局一盘棋的战略指导,最后也是一盘散沙。西汉张良,就是战略制定者。

汉初三杰
第三;军事能力;再好的战略,也需要能力足够强的执行者,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这是韩信的强项,韩信的军事才能是非常出众的。韩信定三秦,擒魏、取代、破赵、胁燕、击齐,灭楚,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国士无双就是对他最大的肯定
第四;能够冲锋陷阵的悍将,这个应该以曹参为代表,曹参身经百战,反秦灭楚,屡建战功, 攻下二国和一百二十二个县。刘邦定都长安后,论功行赏,功居第二。
刘邦胜利后,总结了自己能够笑到最后的原因;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很多人质疑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原因就是诸葛亮五次北伐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人们只看到了结果,但很少有人深层次的分析原因。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接手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烂摊子?在北有曹魏大兵压境、东有孙权荆州军威胁,南有三郡叛乱,再加上蜀地道路险峻,环境闭塞,粮草兵马转运困难。
最为关键的是诸葛亮几乎是无人可用,北伐之时,蜀汉所依赖的大将关羽、张飞、黄忠、马超已经离世,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与曹魏的猛将如云相比,诸葛亮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加上马谡、李严这的猪队友,空负盛名,只会拉后腿,诸葛亮最后未能成功也在情理之中。

诸葛亮
如果不顾这些事实,把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归为诸葛亮军事才能欠缺是有失公允的。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给予诸葛亮极高的评价,并且表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相比于陈寿,无疑身经百战的李世民和被称为战神李靖更懂得诸葛亮,这两个人评价诸葛亮,没有直接从结果判断,而是“纪其实迹”,所以在唐朝时,亦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还有,诸葛亮是三国时期唯一一个进入十哲的人物。剩下邓艾、陆逊、吕蒙、关羽、张飞等人,只是进入七十二将之列。
后来的宋朝和元朝对武庙里的人物有了调整,但是诸葛亮武庙十哲的地位从没有被动摇。

武庙十哲
诸葛亮确实北伐未能成功,但是他所做的事情,明眼人都能看到。诸葛亮几乎就是在孤军奋战,内政治理、战略制定,调兵遣将,几乎是事必亲躬,他等于是一个人干了萧何、张良、韩信三个人的活儿,就差亲自披挂上阵学曹参了。一个失败者,能够在历史上留下盛名,诸葛亮可算是千古第一人了。这也证明,懂得诸葛亮的人还是很多的,并不都是简单的以成败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