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了别人当皇帝面临南宋那种状况也会议和并杀掉岳飞

代梅说历史 2023-03-03 18:25:03

我们后世评论岳飞与赵构,都是站在上帝视角,以一种纵观全局,了解一切的角度,当事后诸葛亮。而且一切言论的基础是假定抗金肯定会成功,岳飞也绝对不会对赵构不利。没有人考虑过假设并不等于现实,即便是假设,也要看站在什么角度上假设,赵构和当时的主和大臣可不具备上帝视角,你要求他们也有后世人一样的视角,这本身就是背离基本逻辑。

赵构看问题不可能像置身事外的键盘侠,无论做什么事,首先要考虑后果。不说百分之百把握,起码有七成以上的成功几率才会考虑去干,而且是在万一失败,结果也能控制在自己承受范围之内。否则,九成几率他也不会干。

我们在分析评论古人的时候,首先要放在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和位置上去考虑问题,如果用现代观点强加于古人身上,让他们也具备与我们同样的眼光和判断标准,这样的讨论就完全没有意义了。

赵构不会支持岳飞北伐。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赵构面临的境遇,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赵构为什么不支持岳飞北伐?

第一:宋钦宗赵桓在金人手里,让赵构心惊胆战。

赵桓这个人是赵构心里的一根刺,人家是从宋徽宗那里名正言顺继承的皇位,是无可争议的正牌皇帝。而赵构的皇帝是张邦昌让给他的,其合法性完全被碾压。很多人说,赵构抗金不积极就与这个人有关,确实如此,但是也只说对了一半。威胁确实存在,但不是打败金兵救出宋钦宗会对自己有威胁。正好相反,如果赵构能够控制宋钦宗,把他软禁起来,自己完全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赵构最担心的是宋钦宗在金国人手里。

宋钦宗如果回到南宋,赵构绝对可以把他拿捏得死死的,推他上皇帝宝座他都不敢坐。后世的明英宗,人家在被俘前做了很多年皇帝,而且还做得不错,也有一帮忠心的大臣追随,所以有条件发动夺门之变。赵桓要能力没能力,要人没人,回到南宋,能够苟活已经谢天谢地,哪敢觊觎皇位?

那赵构担心什么?担心宋钦宗拿捏在金国人手里。金国人能够立张邦昌、刘豫当伪皇帝,当然也能立赵桓当伪宋皇帝。立张邦昌,立刘豫赵构都不怕,打他们名正言顺。如果金国在开封恢复赵桓的皇帝位,赵构怎么办?手下的大臣和将军们还会不会冒天下之大不讳,跟着你去打正牌皇帝?

如宋兵势盛敌强,则用兵马破之。若制御所不能向,与国朝计议择用(智臣)为辅,遣天水郡公(赵)桓,安坐汴京,其礼无有弟与兄争。如尚悖心,可辅天水郡王并力破敌。——《临终遗行府四帅书》

这才是赵构最担心的,金国控制住宋钦宗,等于捏住赵构的七寸,赵构是不敢把金人逼急了,万一金国把赵桓立为伪皇帝,赵构就真的进退维谷了。

第二;主弱臣强,尾大不掉。

南宋到了1140年前后,军队实力已经非常强大了,如果能步调一致,通力协作,灭掉金朝办不到,但是收复中原,打到黄河一线还是问题不大的。但是,这时候南宋的几大军团,实力已经太强大了。他们部队中的将士,都是统帅自己一手带起来的嫡系,统帅在部队中的威信非常高,人家是张家军、韩家军、岳家军,不是赵家军。皇帝的命令是不是执行,那得先看是否对自己有利,否则随便找个理由就敢抗旨。我感冒咳嗽了,或者我军粮不足,需要征粮,都可以当理由拒不执行,这不是笑话,岳飞就这么干过。几大军团之间,也存在着严重的相互倾轧,争夺利益的问题存在。

军队强大,指挥不动还不是最大的问题,顶多是不能取得重大战果。关键是这太危险了,中国古代朝代更迭,除个别是外族入侵,几乎都与权臣篡位和武将造反有关。所以你想要当皇帝,就必须掌握住一点,那就是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有对抗皇权的能力。把自己的江山和身家性命压在忠诚两个字上,结果都很惨。这就如同你头上悬着一把剑,忠诚就是悬着剑的绳子,多坚固的绳子都可能会断,所以关键不是想办法加固绳子,而是把剑柄拿在自己手中。赵构不用翻史书借鉴,他是有切身体会的。

想当年,苗傅只是对赵构身边的太监康履不满,与刘正彦一起发动苗刘兵变,逼迫赵构杀了康履,并退位,扶持赵构三岁的儿子上位,由元祐孟太后垂帘听政,赵构则被囚禁在一座破庙里。这段经历可以说是刻骨铭心,成了赵构一辈子的阴影,赵构得到的教训就是,一个手握兵权且有号召力,又对自己不满的将领,不一定会投敌,但很有可能武力胁迫自己。

而宋高宗赵构头上悬着三把剑,可赵构严重依赖这几个人,但又整日胆战心惊,不知道哪根绳子会突然断掉,到时自己可能陷入万劫不复。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不管头上的剑绳子会不会断,都必须拿下来,将剑柄必须握在自己的手里,赵构不敢赌这几个人永远忠诚,这就是三个人都被调离部队,到朝中任枢密使或枢密副使的根本原因。

第三;连年战争,财政困难。

很多人提到战争,都是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喊杀喊打的,但很少有人去关心战争对国家的影响有多大?远的看不见,就说近的,很多人父母或祖父母都亲身经历的。上世纪六零年代初的大饥荒,那就是抗美援朝留下的后遗症,当时苏联给我们提供了物资保证,战争胜利了,但是苏联那些物资不是白送的,我们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还债。最终这场战争付出的代价就是二十万将士血染沙场,上千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大饥荒。如果你亲身经历了这些,不知还会不会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动不动就喊打喊杀。

战争残酷还远不止于此,战争在大量消耗物资的同时,也在消耗百姓的容忍度。战争带来的困苦会让百姓对朝廷产生厌恶情绪,稍有不慎,就可能激起民怨,造成严重的时局动荡。

宋金议和期间,双方军事力量基本上均衡。金国劳师远征,在中原土地上还会更吃亏,但宋朝劳师远征打金国的话,被触及根本利益的金国也不是好惹的。所以战争再持续下去,只能是把双方都拖入无休无止的战争泥潭。时间长了,保不齐会出什么问题。

这时的宋金两国都希望战争停止,金兀术南下本也没有打算灭掉大宋,只不过是希望通过战争手段争取谈判的时候利益最大化。从第一绍兴议和时金国做出的巨大让步就可以看出,金国内部的反战情绪也很高。

第一次绍兴议和失败,宋金战火复燃,在战争的过程中发现,从战斗力上,宋军要强于金兵,但是宋军各军团调配不动,各自为战,相互倾轧的问题非常严重。

岳飞北上就是在违抗命令的情况下自己决定的,因为没有提前部署,接应不到位,岳飞取得战果后,其他军团没有一个愿意主动去接应,不但丧失了战果,还把岳飞陷于孤军深入的危险状态。柘皋大捷先胜后败,也是张俊部与刘錡部不是一个军团,张俊为了争功,排挤刘錡,派自己的嫡系王德贸然出击造成的。

再强的的力量,不能拧成一股绳,都不会获得理想的战果。面对巨大的财政压力,日益强大,且越来越难以调动的各大军团,还要顶着把金国逼急了立赵桓当伪皇帝的风险,赵构真的不敢再打下去了。只能在金国收走河南陕西等中原土地的情况下,同意重新回到谈判桌上议和。

此时的军事实力,南宋是强于金国的,如果没有那么多难题解决不了,收回河南陕西地还是有可能的,赵构也是犹豫了很久才下决定。

史书记载,大臣们在朝堂上为是战是和吵翻了天,秦桧不参加,他看准了赵构的不甘心,散朝以后独自面对赵构,问赵构到底是想和还是想战,赵构犹豫半天,确定说要和,秦桧没有立刻按照赵构的意思去办,而是让赵构在考虑几天,连续三次找赵构确定,感觉赵构议和的心意已决,有了底气的秦桧才出来大刀阔斧的主持议和。

面临这么多问题,任何一个务实的皇帝都要考虑后果,所以就算换别人当皇帝,也不会支持岳飞北伐。

最后说说杀岳飞的事。

杀不杀岳飞,不取决于宋高宗,而是取决于岳飞自己,对于宋高宗来说,张俊、韩世忠、岳飞都一样,都是威胁。

宋高宗首先拿张俊开刀,张俊很聪明,知道赵构的意思,全力配合,顺利移交军队的控制权,赵构把张俊的军区大司令提升到国防部当部长(知枢密院)去了,级别高了,但是军队指挥权没有了。

第二个要对付的就是韩世忠,韩世忠为人更加的洒脱,知道赵构是对自己不放心,干脆彻底放下军权,自己回家养老去了,而且以前的老部下来看望,一律闭门谢客。这样的人还有什么不放心的,赵构钱财豪宅可劲赏,一点都不心疼。

最后一个就是岳飞了,岳飞年轻气盛,脾气耿直,加上少年得志,三十岁建节,为赵构的江山稳固立下过大功,正处在事业上升期的岳飞不甘心,他明确表示反对议和,不愿意当什么没有指挥权的枢密副使。

有人说赵构杀岳飞,与他上书请立太子有关,确实这件事岳飞干得太过唐突,在外手握兵权的人请立太子,这本来是大忌中的大忌。关键是这时候的赵构没有儿子,唯一的血脉还得急病死了,但这时候赵构岁数还不算太大,如果治好了隐疾,说不定还能生儿子,在这种状态下,岳飞催着赵构立民间找来的太祖后裔,赵构的心情可想而知。

不过岳飞请立太子的理由还是说得过去的,因为岳飞听到传言,说金国把宋钦宗的儿子赵谌从五国城弄到了燕山府,有立赵谌为中原伪皇帝的意思。岳飞一心抗金,如果金兵真的拥立赵谌当伪皇帝,就会出现两个皇帝谁是正统的问题,岳飞再想动兵,就会出现法理上的问题。所以在金国没有拥立赵谌之前,让赵构先立太子,向民众宣誓自己是正统,确定不会承认赵谌,这样金国立赵谌对南宋的牵制作用就小了许多,岳飞也就可以放开手脚去打。所以宋高宗赵构虽然很窝火,但还是上升不到要杀岳飞的程度。

赵构杀岳飞有三个因素。

其一,岳飞对赵构夺他兵权表示极度不满。

张俊和韩世忠对赵构收兵权,表现的极为配合,已经对宋高宗不构成威胁,所以二人没有遭毒手。如果岳飞能够像张俊韩世忠一样,配合赵构交出兵权,赵构也不会对岳飞起杀心。但是岳飞抗金意志坚强,如今看着宏图大业就此作罢,心有不甘。公开发表言论反对议和,为表示不满,又是称病不上朝,又是要辞职不干撂挑子。即便如此,宋高宗还是没有到非杀了岳飞不可的程度,因为岳飞不管满意不满意,部队的指挥权已经被夺了,不满意也翻不出多大浪花来。

其二,岳飞在军队中的影响力超出赵构的预料。

事实上赵构低估了岳飞的影响力。很快发现,岳飞的部队出现异动,岳飞的七名亲信实名举报张宪背后搞小动作,想制造混乱,迫使朝廷放岳飞回部队安抚军心,而且说这事是岳飞写信给张宪,让张宪这么做的。于是岳飞被下狱,大理寺对这件事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是岳飞和张宪否定有这些事,而唯一的证据,岳飞让岳云带给张宪的书信并未找到。举报的人说书信已经被张宪烧了,这件案子就成了无头公案。

这个时候,书信有没有已经不重要,因为赵构看到,即便是夺了岳飞的兵权,仍不能消除岳飞在军中的影响,岳飞还是能号召起军队响应他的。这时的赵构,已经对岳飞起了杀心,至于用什么理由杀岳飞,赵构实际上并不关心,他只需表明态度,秦桧之类的人自然会去替他想办法。

秦桧派曾经弹劾过岳飞的何铸审理岳飞案,但是何铸这个人还算正直,虽然对岳飞也不满,但岳飞案证据和口供都没有,根本无法定案,参与审理的也不敢定案,因为他们要承担误判的事后追责。

最后还是万俟卨技高一筹,他知道在宋朝的法律框架下,这件事上,根本定不了岳飞的罪。既然皇上只是想让岳飞死,消除他在军队中的影响,而并不关心岳飞怎么死,万俟卨便另辟蹊径,在其他方面找岳飞的问题。

法寺称:“《律》:‘临军征讨,稽期三日者,斩。及指斥乘舆,情理相切要害者,斩,系重罪。其岳飞,合依斩刑私罪上定断:合决重杖处死。乘舆就是皇帝的马车,指斥乘舆就是不敢明着骂皇帝,指着马车拐弯抹角的骂皇帝。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埋怨皇帝几句,这种事多了去了,从没有因这类事情被追究过。为了除掉岳飞,万俟卨上纲上线,搬出这两条规定,还真的就能对号入座,让所有反对的人无力反击。

第三;促使和谈达成。

第一次绍兴议和的失败,其主要原因是金国没有达到预期,本以为做出巨大让步,南宋会对他们感恩戴德,从此不会再有纷争。结果南高层意见不一,朝廷吵作一团。武将积极备战,百姓也不愿意对北方投入太多,金国并没有达到想要的结果,所以毁约。

这次和谈,赵构不想再出现意外,所以宋高宗对岳飞高调反对议和非常忌惮,就是怎么也封不住岳飞的嘴,赵构不想再出现第一次绍兴议和那种情况,所以杀岳飞的决心更坚定。

小结

小题大做处死岳飞,让岳飞死的很寃,其时宋高宗也知道岳飞死得冤,在他把皇位让给宋孝宗的时候,主动提出趁着大赦免掉岳飞的罪,给他官复原职。

宋孝宗下旨:“飞虽坐事以殁,而太上皇念之不忘。今可仰承圣意,与追复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予录用。”

岳飞被赦罪,是宋高宗一直不忘岳飞的好,圣旨是这么说的,信不信由你。岳飞的威胁已经解除,是否赦免岳飞的罪,要看得失利弊。如果不是翻案,无需有人为岳飞的死负责,赦罪恢复原官,不但可以体现皇帝的大肚,还可以安抚很多老臣的心,这么做百利而无一害,所以宋高宗和宋孝宗这么做了,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没必要非得整出点什么背后黑幕不可。

一个人只是具备了犯罪条件,但还没有犯罪就被杀,简直是千古奇冤。但是做皇帝的,谁也不敢赌别人具备犯罪条件而不会犯罪,因为历史上很少有人赌赢过,99%的人都赌输了。而且一旦赌输,后果不堪设想。皇帝怕手下有异心,大臣怕皇帝疑心重,而皇帝又不可能让步,所以做臣子的只有两条路可选,一条路是自废武功,不再具有威胁皇帝的能力,一个是取而代之。主弱臣强只允许在特定时期短时间存在,不可能长久保持。面对外围巨大压力时,赵构不得不放任他们发展,但是只要风险解除,这样的状态必须立刻消除。这就是帝王心术。

岳飞对帝王之术了解得还不透彻,认为自己一心报国,都是为了你好,你不应该怀疑我。岂不知最是无情帝王心,他们从不押宝,就如前面的比喻,头上悬着一把剑,谁也从不会把希望寄托在绳子是否足够牢固上,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把它拿走。岳飞把赵构想得太完美了,在赵构无路可走时,表现得足够大度,那是没办法,一旦危险解除,分分钟钟拿下你。不只是赵构会这么干,几乎所有帝王都会这么干,所以说即便是换了别人做皇帝,岳飞还是这个态度的话,可能也会遭毒手。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