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拉钩上吊立誓来源于古代交易数钱的程序

代梅说历史 2023-03-03 18:23:04

“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要。”这是孩童时期每个人都经历过过得立约方式,其传承不知有几百年了,很多人因为年代久远,已经不知道这个手势和这段话的真正含义和来源。

其实这个立誓方法的来源并不复杂,就是来源于古代交易过程中清点钱数的方法。

古代交易大多都是用铜钱,但是古代铜钱的面额较小,而且同时期是相对固定的,基本不区分币值大小,都是按数量直接计算,只有到了清晚期,才出现各种买呢不同的铜钱,甚至出现面值更大的银圆。如果是资金量不大的交易还好说,如果是交易额较大,那铜钱的携带和清点就成了大问题。

用银子交易,古代并不常见,大量使用白银,出现在明代隆庆开关以后,宋代和明早期,还是以铜钱为主。银子主要用于大宗商品交易,日常很少用,电视剧里买个烧饼吃顿饭也用银子,有点太夸张了。

为了清点方便,古人就用绳子把铜钱穿起来,每一千枚为一贯,也有叫一缗的,到了清朝,民间则多称之为一吊。一吊钱实际上与古代的一贯和一缗还是有区别的。

理论上一吊钱也是一千枚,实际上大多时候不是一千枚,宋朝一贯是七百七十枚。古代会根据铜钱大小和质量不同,来规定一贯钱的具体数量。

“吊”这个单位出现比较晚,是清朝才出现的,因为清朝的时候货币较为混乱,此时的一吊钱已经不是一千枚,而是三百枚或者一百六十二枚,这时候一般称作一吊或者一串铜钱。

古代在用铜钱交易的时候,有时候要用到大量的散钱,而且在不同地区,对一吊的规定的数量是有差距的,为了便于清点,会在交易达成后,按照规定的一吊钱数量穿起来。穿够数了,经双方确认,绳子打结,算是清点完毕。穿钱的时候不是一枚一枚的穿,一般是一摞十枚用钩子穿过方孔,这个过程叫拉钩,铜钱穿够数,双方确认打结叫上吊。打结以后,这串钱事后清点,不管是多了还是少了,双方都不得反悔。

这就是拉钩上吊的来源,慢慢传开了,在其他交易或交换时,也会用拉钩上吊的手势和用语来表示钱货两清,事后概不负责。

在小孩子立誓时,为了表示绝不反悔,先用两个小拇指勾在一起,表示穿钱的动作,然后上边两个大拇指接触,表示清点完绳子打结,清点完毕,双方确定,不再返回。这就是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这种立约方式的真正来源。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