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西方的哲人说过:“君王的大德在于知人”,强调了作为管理者或者说统治者,识别人才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历朝历代,不乏举贤求贤的诏令,尤其是科举制之前,获取人才的途径比较单一,皇帝为了励精图治,往往会频繁下诏,让各地推举人才,汇集到中央之后,皇帝还会亲自参与人才的考察工作。
每个统治者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甚至很多缺点还会影响国家的安定,比较坦率的,如齐宣王,便十分直白地承认道:“寡人有疾,寡人好色”。但只要还算基本靠谱,外加任用人才,那么这一朝就基本不会出现什么大的变动。君王并不用事事亲力亲为,只要选好了办事的人,一样可以使国家趋于大治。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权威不再,诸侯相互征伐,以土地人口财富为利。我们熟悉的春秋五霸,便是在这种环境下造就的。说起五霸就不能不提起那一位“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桓公,毕竟他是第一个为周天子所承认的霸主,而说起了齐桓公,就不能不提辅佐他称霸的管仲!
一、创业奋斗的热血青年
管仲,也就是管夷吾,颍上人。颍上当时属于楚国,算起来管仲应该是楚国人。他早年也是一个自由职业者,和他的好朋友鲍叔牙合伙做生意,但是无奈不仅没有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反而把本也给赔了进去。经商不成,只好投身仕途,以求功成名就。
当时齐国发生内乱,齐襄公被公孙无知弑杀,公孙无知自己称齐公,但是不久之后便被齐国人自己杀死。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逃亡在外,公子纠到了鲁国,而公子小白到了莒国。听到公孙无知死后,两人争着回国继承君位。管仲此时辅佐的是公子纠,因此便率人半路截杀公子小白,不想小白没被杀死,反而在公子纠之前返回齐国,被齐人拥戴为国君,这便是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听从鲍叔牙的建议,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治理齐国。不过数年之间,齐国大治,财货充足,兵甲精良。管仲的治国理念,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用今天的意思来概括,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礼法制度为核心思想。先让百姓吃饱肚子,然后再考虑其他的东西。
二、管仲论知人
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后,功成名就,也来到了英雄暮年。躺在床上奄奄一息之际,齐桓公亲临并询问管仲之后谁可以为相国。
此时的管仲掌国多年,所见之事,所见之人不知多少。识人断才也有自己独到的心得。他先让齐桓公说出了自己心目中的人选,齐桓公举了三个人,一个易牙,一个开方,一个竖刀,只听名字便知道似乎并不是什么好东西。而管仲也将这三人一一否定了。
易牙有说是秦人,也有说是齐人,他本来是一个厨师,因为烧菜烧的好而被齐桓公所亲宠。他的惊天之举,是听到齐桓公想吃人肉后,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小儿子熬成肉汤敬献给了齐桓公。齐桓公深受感动,认为易牙爱他胜过爱亲骨肉。而管仲否定他的原因,是说他杀了自己的儿子,仅仅只为了取悦国君,不符合人情观,并不是真正的忠君。
开方是卫懿公的儿子,也算得是公孙之后。他早年出来奋斗,便跟随在齐桓公身边,在外十五年没有回过家,就连自己的父亲母亲去世了,他也没有回去看看。管仲说他悖亲而事君,不符合人情观。
竖刀是一名宦官,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自行阉割之后入宫侍奉齐桓公,最擅长阿谀奉承之事。管仲说他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怎么会忠君呢。
否定这三个人选,管仲实际上只有了一个理由,那就是——非人情!何谓人情?人之常情。喜怒哀乐都是人情,发乎其中而表于外。管仲早年经商,在底层摸爬滚打,比之齐桓公更懂人性。他所经历的沧桑告诉他,一个人如果不爱自己的亲人,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所作所为不符合人之常情,那么这个人做事情大抵靠不住。
换言之,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做出了有悖常理的事情,那么他肯定隐藏着极大地目的,而这个目的不大可能是利他,而只能是对他自己有好处的。举个简单的但是不那么恰当的例子,如果某个人平时对你很冷淡,但是突然之间开始放弃他的一些利益,专程讨好于你,那肯定是想在你的身上得到更大的利益的。
管仲在这一点上,看得十分清楚。可惜的是,那位霸主,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以一种凄惨的方式留在了史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