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以让位而兴,以让位而亡

小文章的大视野 2023-02-25 23:16:08

提起吴国,大家首先想到的,必然是三足鼎立中,由孙权建立的东吴。当然,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使得东吴的名声并不怎么好。除了“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外,似乎也就是“江东鼠辈”了。

从秦至清,悠悠两千载的岁月,出现了多个以春秋战国诸侯国的国名为国号的朝代。比如秦、晋、唐、宋,但是可惜并没有在其中发现吴国的踪迹。好不容易有一个天纵奇才朱元璋,拥有了金陵之后也被封吴王,但是在称帝后却果断舍弃了这一称号,建国号为“大明”。总之,“吴”这个国号在历史上并不怎么受待见,但是,这不影响它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曾叱咤风云,搅弄天地。

吴国地域图

一、以让位而兴

和楚国一样,吴国也早在周朝建立之前便已经建国了。说起来,这也是他们老姬家的旧事,扯起来却也不算太远。周朝的始祖,最远可以追溯到黄帝,之后则是后稷。总之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人们相互谦让,谦让到什么程度呢?大家轮流着来做皇帝。用专业的说法,这叫做“禅让制”。大意就是我觉得你比我儿子更合适做领导,所以我就把这个位子传给你了,什么儿子不儿子的根本不是个事儿。“三皇五帝”时期,民风淳朴,政治也还在早期发展阶段,因此也不会出现像之后那么多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可以说,这一阶段,是中国政治现实中的“乌托邦”,自那以后,便再也不曾存在过了。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这之后,老姬家辗转流离,翻过山、淌过河、扛过锄头、扶过犁。最后,在古公亶父,也就是周太王的带领下,来到了岐下之地,周朝之兴,便在此地,也在此人。

周太王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虞仲,三子季历。季历生了个儿子,名叫姬昌,是的,就是后来有推演八卦,成为周文王的那位。话说周太王看到了姬昌,便觉得此人骨骼惊奇,拯救世界的重任必定落在此人身上,于是由衷地说了一声:“好圣孙!”

周太王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反过来说也同样可以成立。所以,周太王大儿子和二儿子对老爹的心思可谓是一清二楚。不过,九子夺嫡的场面并没有出现,反而是一派祥和之气。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便是老姬家家教不错,有远古谦让之风。一看这情景,就觉得季历做领导肯定比自己厉害,所以干脆避位让贤。这还不算,大儿子和二儿子为了不让老爹和三弟为难,引起家庭纠纷,就直接跑到了南方蛮夷之地,而且还断发文身。古人对于礼节孝道是十分重视的,他们常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轻易毁去,断发,便是和过去的一种决绝。而且,文身之事,在当时只有蛮夷才会如此。他们这样做,便表示自己绝不返回了。

荆蛮之地的土著民一看这俩哥们如此重义,于是出于由衷的爱戴,便拥护太伯做了国君,国号为吴,是为吴太伯。一个崭新的国家便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并快速成长起来。可以说,没有太伯、虞仲相让之举,便没有后来的吴国了。

二、以让位而亡

佛教说,五百年是世间的一个大轮回。自太伯在吴地开业建国,到寿梦即位,已经过去了五百多年。五百年蔡海桑田,星河变迁。吴国也由当初一个蛮夷之地的小国,逐渐成长为周朝南方一个举足轻重的政权,其国君寿梦,也在即位之时自立为王。

吴太伯

寿梦也遇到了和他的老祖先周太王一样的难题。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叫做诸樊,二儿子叫馀祭,三儿子叫馀昧,小儿子叫季札。前三个儿子都还可以,但是小儿子更为出色,也更为能干。相比之下,小儿子是最合适的王位继承人。所以,寿梦几乎是毫不犹豫想要立小儿子为嗣。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几百年过去了,老姬家的家教依旧很好。当寿梦将王冠送到小儿子季札面前时,季札说:“我不!”接着阐述了一下理由,大意也就是自从禅让制成为历史之后,长子继承制更能得到众人的认可。所以如果废长立幼,必定会给国家带来无尽的灾难。寿梦一听:呀,完全没有反驳的理由。所以最后只能立大儿子诸樊为太子。

老姬家的家教是真不错,完全没有挑剔的地方。吴王诸樊在位十三年,薨时留下遗嘱,要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弟弟,而弟弟也要将王位传给弟弟。总而言之,目标只有一个,确保王位最后会传到季札的手中。

诸樊的两个弟弟也很听话,按照哥哥的意思严格执行,到了三十四年后,季札的最后一个哥哥吴王馀昧去世,将王位传给了季札。

吴王寿梦

季札说:“我不!”然后大臣国人说:“我偏要!”季札仍然说:“我偏不!”大臣和国人说:“我偏要!”

季札一看之前那一招已经不行了,所以他提前了大概一千多年拜读了《三十六计》,决定走为上计。

国人找不到季札,最后只有立了先吴王馀昧的儿子僚为吴王。

内乱和纷争从这里便开始了。吴王僚有一个哥哥,叫做公子光,乃是寿梦大儿子诸樊的儿子。他说,本来自诸樊以来,三代国君的意思都是要传位给季札。现在季札撂挑子不干,那么最应该被立为吴王的应该是我才对,怎么会是名不正言不顺的僚呢?

于是乎表面上依旧尊奉吴王僚,但暗地里总在计划着除掉他取而代之。要干大事,必须具备三件事:有人、有钱、有本事!后两者公子光已经具备了,但是苦于手里没有合适的人!

公子光苦苦求才,先是找到了流亡吴国的伍子胥,之后经由伍子胥找到了天下第一刺客专诸,希望让他去刺杀吴王僚。专诸一听:这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很符合我的胃口,所以当然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毕竟,是个正常人都知道,此去必定是壮士一去兮不复回。公子光和伍子胥一看,这样可不行。既然不能诱之以利,那就只能诱之以义了!所以也是借着几盘花生米和五斤纯粮食酒,和专诸聊了聊人生理想。专诸大受感动,最终诞生了那句名言:“士为知己者死”,也诞生了那个故事:“专诸刺僚”!

专诸刺僚

总之,最后,公子光除掉了吴王僚,自己摇身一变,成了吴王阖闾。

这之后的事情大家也知道,吴王阖闾任用孙武,大败楚国,前一秒还在意气风发,畅想无尽未来,后一秒便与越国交战,伤到了脚趾头,然后没过几天便薨了。紧接着他的儿子夫差继承了他的优良传统,前半生风光无限,甚至北上中原与齐晋等老牌强国逐鹿中原,后来便被勾践“三千越甲可吞吴”,成为了吴国的亡国之君!果然所谓的悲剧,其实都是以喜剧为开头的。

吴王阖闾

三、稳定的王位继承制到底有多重要?

在开篇之时,小编也提到过,中国最古老的的权力继承的方法,是“禅让制”,但是它的利他性决定它无法生存太久。之后,夏启建立了家天下,王位开始在一个家庭里流通。夏朝、商朝并没有严格的王位继承制度,有的时候是父亡子继,有的时候又是兄终弟及。到了周朝,开始确立严峻的等级制度,宗法制、分封制配合着周礼,将嫡长子继承制作为一种权力继承的准则固定了下来。周朝以后,各朝代基本遵循着“嫡长子继承制”,不仅因为它简单易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王室中那些腥风血雨降低那么一点点!

0 阅读:6

小文章的大视野

简介:专注于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