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谏臣,我们的第一反应便是唐朝初期名臣——魏征魏玄成。毕竟他的名声在历史上太过响亮,也是他,将谏臣一职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自此以后,一提到谏臣,我们能想到的便是直言敢谏、不避身死。魏征在太宗一朝,多所劝谏,后世有记录者达到了两百多次,凡不合理者必定极力劝谏。在此期间甚至惹得太宗龙颜大怒,多次气得想要杀掉他,但最终还是听从了魏征的诸多意见,这才有了贞观之治垂照古今。
魏征
今天要说的这一位,也是唐朝有名的谏官,其品行卓然,令人敬仰不已。然而,他的劝谏之道,却和魏征的截然不同,但是直言不避生死,却一点不输魏征。此人便是阳城。
一、勤学苦读的楷模
阳城是陕州(现在的三门峡市)人,算起来也是关中人士。自来三秦之地,豪杰文士辈出,唐朝天子,起家之时,也是关陇世家,由此可见这一方土地文化积淀很深。阳城也是世家之子,但是他也和咱们熟知的昭烈皇帝玄德公一样,家道中落。到了他这一代,基本也就是家徒四壁,资产全无了。
然而,自古纨绔少伟男,从来贫家多英才。阳城自小便一心向学,家中贫穷,无力买书,他便到集贤院做小杂工。日常打扫工作完成后,他便偷偷溜进院里的藏书阁读书。因为机会难得,他甚至昼夜都不曾出过集贤院。如此读了六年,阳城终于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蜕变,从一无所知到博学多才!
二、大隐隐于市
阳城读书有成之后,并没有像孔夫子所说的那样:“学而优则仕”,而是继续深化自己的学识。同时,因为名声在外,无数学子仰慕阳城的知识品行,纷纷聚集到他的身边,于是阳城也担负起了“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
阳城
古人所重视的,是“孝悌仁义”四字。阳城与兄弟同居一院,从未有过争吵隔阂。他的妹妹寡居,所生的儿子又智力低下,生活无法自理。阳城常年如一日地照顾,背出背入,不曾有过丝毫的嫌弃,也从未觉得侄子是一个负担。
嗟来之食,总是难以下咽。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的年代,饥荒是很常见的事情。人一旦饿着肚子,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所以在古代,一旦发生饥荒,有人落草为寇,杀人抢劫,甚至以人肉为食。普通百姓在吃尽所有可以吃的东西后,易子而食也是时有发生。在那一个时节,如果有人给自己东西吃,相信大多数人是不会拒绝的。阳城则不然,似乎嗟来之食,对他来说就是毒药一般。旁人送他吃食衣帛,他一概拒之。甚至某些达官贵人、封疆大吏听闻有如此人物,以丝绢、黄金相赠,他也却之如故。实在退却不掉的,干脆转赠给身边需要的人。阳城的威望高到什么程度呢?《新唐书》记载:“闾里有争讼,不 诣官而诣城决之”,也就是说,周围的人认为,阳城的判决,比之官府的公信力还要高。
名声大了,自然便会有人招募入府。唐朝的官员任命制度很有特点:州郡长官由皇帝即中央机构任命,而其他僚属则又州郡长官自行征辟。阳城品行特高,很快,各地的聘书蜂拥而至,而阳城一一推辞。甚至朝廷以著作佐郎的官职相邀,阳城也只是推辞多病,最后“封还诏书”。李泌三次推荐,最后无奈,也只得舍弃了田舍翁的生活,踏入朝堂,官右谏议大夫,正式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
三、百事皆谏,不如不谏
阳城成为谏议大夫后,百官缙绅都想着阳城起自白衣,又蒙皇帝擢用之恩,应当会和之前太宗朝的魏百策一样,敢于直言,以死相谏。可谁知阳城任职之后,数月不发一言,不谏一事。
唐德宗
这时候很多人便开始坐不住了,尤其是之前对阳城抱有很大期望的人,便开始指责他虚有其名,只知贪恋权位,不知为天下张目。当时的文学大家韩愈便写了著名的《争臣论》,讥讽阳城在其位不谋其事。阳城见到了也只是哂笑而已。
当时有人看不下去,想要到府上劝导阳城。阳城知道客人的来意,不待客人开口,便强行将客人拉倒酒席之上,左劝一杯,右进一壶。不到片刻,客人便已经醉倒在地,不省人事。劝说之词,自然无从诉说。
也有客人长了教训,进府之后便滴酒不沾,而阳城也有他的办法。别人不喝,他就自己喝,三两杯下来自己便昏睡过去了,哪里还听得进去什么话呢。
如此反复几次,众人,包括之前憧憬其风骨的人,都对阳城不屑一顾,认为其名不副实,只是欺世盗名之辈。
然而,这时的阳城却开始行动了。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一代名相陆贽为奸臣裴延龄构陷,德宗大怒,想要杀之而后快。阳城知道此事后,没有丝毫犹豫,停下手中的酒杯,联合王仲舒等人,就守在延英阁门口,向德宗陈述陆贽无罪。德宗很是生气,毕竟换谁被堵着门唠叨几天,难免不发脾气。于是乎想着一并将阳城等人收拾了得了,多亏当时还是太子的唐顺宗李诵求情,这才免除一死。
陆贽
没过多久,唐德宗想要任命裴延龄为宰相,阳城一听,当场就发了飙,因为除了唐德宗,朝廷上下都知道裴延龄是个不折不扣的奸臣、小人。阳城当时说了一句话:“延 龄为相,吾当取白麻坏之,哭于廷。”意思就是说:“你皇帝老儿如果敢任命裴延龄为宰相,我就敢披着白麻在朝堂之上哭丧”。最后,唐德宗可能想着那一幅场景实在太过吓人,故而自此之后也不再提任命裴延龄为宰相的事情了。
其实纵观阳城的谏臣生涯,他总共就劝谏了以上两件事情,但是这足以让其在青史中留名。阳城认为,君王之大德在于治世,而不在于那些零零碎碎的小事。今天谏皇上你不能去打猎,明天谏皇上你的衣服穿歪了,后天谏皇上你不能发脾气。这样的劝谏意义及作用是很小的。皇帝是天下之主,但他到底还是一个人,只要是人,总会有些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如果这些小缺点、小缺陷不影响整个国家的大局,那纵容一些又有什么危害呢?天天谏,事事谏,不仅令君主厌烦,而且也达不到劝谏的效果。真正的劝谏之道,是凡大事大错,必然劝谏,谏人所不敢谏,如此方为一名合格的谏臣。
阳城所处的时期,已经是唐朝开始逐渐衰败的时候,唐德宗前期还算是明主,到了后期便开始重新佞臣,败坏朝纲了。魏征之所以善终,是因为太宗皇帝是难得的贤主,而阳城当时的劝谏,便已经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了。从这一点看,阳城的鲠正比魏征有过之而无不及。
阳城后来在道州任上善终。他简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读此君生平,令人不觉起敬仰之意,大正大义,正该如此!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