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奇石表面“色”的召唤力
三、玩石人在奇石表面石“色”构图的召唤力影响下所获得的审美趣味,它有哪些功能呢?
在一般情况下,在奇石三大召唤力的影响下,奇石的“形”,或者奇石表面的“图”,或者奇石表面的“色”,它们各自都会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吁请结构”。而这个“吁请结构”就像主人一样,邀请客人“进屋品茶”。但是,缘于审美偏爱,有的客人觉得与主人兴趣不一致,“话不投机半句多”,拒绝“进屋”,那么,再美的奇石也无法打动对它没有感觉的人。反之亦然。
也就是说,玩石人在奇石表面石“色”构图的召唤力影响下所获得的审美趣味,它具有选择性的功能。比如长江油画石《红了樱桃,绿了
图24-9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长江油画石 23*6*15厘米 吕沛霖 藏
芭蕉》(见图24-9),欣赏该石表面的石色所形成的构图,会不会让人发出一种春色难留、时光易逝的感叹呢?
答案,显然是模棱两可的。
因为该石表面的石色构图不是具象的。你看,在乳白色的背景中,上下两部分的石色是迥异的,上部分的一些比较浓重的黛黑色中残留着些许的点状红色;而小部分呢,则是迷离淡红色,它们形状不一,让人产生不同的感觉,左边的那一抹淡青色,似乎又呼应了上面的构图。如此,该长江油画石《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表面的不同石色,它构成的“‘表现性抽象’形式”的构图,是造成玩石人那种模棱两可之审美态度的关键。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同是“奇石形式”中的“声”、“质”、“味”,它们是没有召唤力的。
对于声音,我们知道,比如灵璧磬石,它们之所以能够发出八种不同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不同部位被敲弹的结果。但是,那些声音,它们毕竟不是人类专门制作的音乐器材所发出的声音,因而无法塑造听觉形象。因此,它就不具有召唤力。
同样,“奇石形式”中的“质”也不能形成一定的艺术形象,也就不具有“召唤力”。
以此类推,“奇石形式”的“味”更是不能形成艺术形象,因而也不具有召唤力。
综上所述,“奇石形式”三大召唤力的观点,即奇石“形”的召唤力的观点,奇石表面“图”的召唤力的观点,以及奇石表面“色”的召唤力的观点,它是笔者对“石文化”理论发展的一个独创性观点。当然,这个观点对于选择奇石、研究“石文化”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滕守尧主编:《美学》,2006年版,第312页,徐书城文章《线与点的交响诗》。
汪裕雄著:《审美意象学》,人民出版社2013年10月版,第117页。
③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6页。